
AI行业迎来新纪元 百度世界大会释放重磅信号
AI的故事正进入全新阶段。11月13日,第20届百度世界大会隆重举行,这场备受瞩目的行业盛会成为AI发展风向标。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题为《效果涌现》的主旨演讲中,明确指出当前AI发展核心——让AI与各项任务深度融合,成为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原生动力。这一观点精准揭示了AI产业分水岭:从”智能涌现”迈向”效果涌现”。
行业观察发现,当前AI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上百个大模型密集发布,AI智能体等创新形态不断涌现,企业关注的焦点已从技术炫酷度转向实际价值创造。然而,许多企业仍面临”知道AI重要却不知如何落地”的困境,成本、技术门槛和试错风险成为发展三座大山。面对这些挑战,百度创新提出”内化AI”理念,强调只有当AI成为业务内在组成部分,才能真正实现生产率质变。
围绕这一理念,百度展示了三条”让AI更有用”的实现路径:用AI完成重复劳动、实现生产力弹性供给、辅助人类进行复杂决策。为此,百度推出三款创新产品:全球首个实时互动数字人”慧播星”、升级版无代码开发工具”秒哒”、全球首个可商用自我演化超级智能体”伐谋”。
这些突破性应用得益于百度十年磨一剑的底层技术支撑。百度已建立从芯片、框架、大模型到云服务的全栈AI布局。本次大会,百度进一步升级技术底座,发布新一代昆仑芯、超节点”天池”以及文心大模型5.0。行业普遍认为,百度正从传统搜索公司转型为AI基础设施平台。李彦宏判断,AI产业结构需要从少数公司掌握核心技术的”正金字塔”转向基础设施普及的”倒金字塔”。
AI内化从技术底座开始

尽管每家企业都在谈论AI转型,但真正落地应用的寥寥无几。一位资深AI投资人曾用电力普及比喻AI应用:企业要真正用上AI,就像一百多年前用电一样,需要先建好发电厂、电网和变电站。这一长期困扰行业的问题,在百度世界大会上获得新解。
百度公布自研AI芯片”昆仑芯”最新进展,同时发布新一代文心大模型5.0。这两者恰好对应AI系统两大核心部分——”发电厂”和”智能引擎”,分别负责提供稳定算力和将算力转化为实用智能。百度能提供完整方案,源于其十几年前就开始的系统化布局。
早在2013年深度学习概念兴起时,百度就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IDL)。2016年,百度将多年打磨的深度学习框架”飞桨”(PaddlePaddle)正式开源。当时全球AI圈两大巨头TensorFlow和PyTorch已崭露头角,不少人质疑百度此举。但回望现在,飞桨已吸引超过2300万开发者,服务76万家企业,成为国内唯一能与国际主流框架抗衡的深度学习平台。
“电网”铺开后,”发电厂”建设提上日程。AI算力核心是芯片,百度2018年推出第一代昆仑芯。本次大会,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发布新一代昆仑芯M100/M300及超节点”天池256″/”天池512″。天池256推理性能提升3.5倍,天池512可在单节点上训练万亿参数模型。百度公布昆仑芯未来五年路线图:2028年推出千卡级超节点,2029年推出昆仑芯N系列,2030年实现百万卡集群。
有了”电网”和”发电厂”,还需”智能引擎”将电力有效转化。这就是大模型的角色。2019年发布的文心大模型已迭代至5.0版本,最大突破在于实现”原生全模态”。文心5.0能同时理解并生成文字、图像、视频等内容,例如根据文字描述生成画面或视频,或为视频提炼要点。在40多项权威评测中,文心5.0已达到Gemini2.5Pro、GPT-5High等全球顶级模型水平,标志着中国自研大模型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
文心5.0与飞桨框架深度协同优化,在事实准确性、指令遵循等维度表现更稳定。这种”发电厂”、”电网”和”智能引擎”的紧密配合,正是百度全栈技术布局的核心价值。
底层系统搭建完成后,关键在于将昂贵工业电转化为企业可用家用插座。百度智能云和千帆平台承担这一任务。百度智能云是国内最早提出”AI云”的厂商,自2015年运营起就注重将底层能力打包成开箱即用服务,目前已提供150多种服务。千帆平台自2023年3月上线以来,已服务超过46万家企业。百度智能云连续保持中国AI公有云市场份额第一,并在2025年上半年大模型相关项目中拿下双料冠军。文心5.0已同步上线文心APP,普通用户可直接体验,开发者和企业用户也可通过千帆平台调用API服务。

让智能体自我进化 AI进入实用时代
基础设施完善后,新的挑战出现:企业如何利用这股”AI电”实现降本增效?百度展示的AI应用大致分为三种路径:
超级智能体”伐谋”代表”超越人类认知”路径。它面向金融、能源等高门槛行业,通过行业专家数据和经验培养专业AI助手。中信百信银行风控特征挖掘,过去需数周高级工程师,现在”伐谋”能24小时不间断完成。在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院,”伐谋”帮助工程师快速解决海上风电平台管道布置难题。多项国际测评显示,”伐谋”部分任务效率提升高达20倍,标志着AI从被动执行向自主优化演进。
慧播星”实时互动型数字人”代表”代替重复性劳动”路径。以直播电商为例,慧播星可24小时不间断工作,”罗永浩数字人”首场直播GMV突破5500万,双11期间使用慧播星直播间数量增长119%,销售额增长91%。目前慧播星数字人主播数量已突破10万。百度宣布将技术向全球开放,已率先在巴西落地,将拓展至东南亚、美国等市场。
无代码开发工具秒哒代表”让AI触手可及”路径。即使不懂代码,通过对话和拖拽也能开发AI应用。秒哒2.0实现开发、调试到上线、分发一键操作。百度内部52%新增代码由AI生成,此次大会邀请函和官网报名系统也是用秒哒生成。这款产品将开发门槛降至最低,是AI走向普及的关键一步。目前秒哒已累计生成40多万个应用。
百度推动产业”内化AI”路径是:先在复杂场景验证AI能力,再封装成标准化产品,最终让AI成为人人可用的工具。就像通电后电灯、电话的发明让普通人感受电力价值,百度也将复杂AI技术变成开箱即用的日常产品。
百度的十年耐心正迎来回报期

过去有人认为百度在AI领域”起大早赶晚集”,但现在这个说法需要更新。百度在AI领域已投入超过十年,当年看似超前的布局正陆续收获。投资人认为,百度等待的不是风口,而是产业成熟时机。
市场重新评估源于三层关键变化:第一层,AI业务高速增长成为百度新支柱。2025年第二季度,百度AI新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层,百度核心产品全面AI化并跑通商业逻辑。AI搜索月活跃用户达3.82亿,富媒体覆盖率70%;自动驾驶服务”萝卜快跑”每周全无人订单达25万,全球服务总次数超1700万次,在武汉实现盈亏平衡;文库网盘智能体GenFlow3.0用户数超2000万。第三层,百度角色发生质变——从”自用AI”公司转向AI基础设施平台,类似PC时代IBM。
百度通过十多年投入,系统搭建了从芯片、框架到大模型和应用的完整技术栈,不仅自用,还开放给所有企业。资本市场已重新评估百度,今年9月股价突破120美元,创下近两年新高。投资者开始重点评估百度在AI基础设施上的长期布局:昆仑芯算力、飞桨框架、文心模型、千帆平台。
这张”电网”的能力已通过内外部业务初步验证,百度由此获得参与下一阶段AI产业竞赛的关键入场券。未来关键在于如何让更多企业顺利”接入电网”,降低”用电”成本,让系统真正承载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
正如李彦宏所说,只有当AI内化成原生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效果涌现,引爆全面生产力革命,推动经济增长,让”智能红利”转化为”社会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