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这部短剧作品,在短短半年内便创造了惊人的市场表现。它连续三次霸榜红果短剧榜单,而新作《太奶奶3》上线后更是迅速突破24小时红果热度值历史最高纪录,820.8万的预约量也创下平台历史新高,再次点燃了短剧市场的热情。从年初的《家里家外》、《好一个乖乖女》到《盛夏芬德拉》,再到如今的《太奶奶》系列,我们不难发现,今年以来短剧行业的热潮背后,真正驱动爆款、形成趋势的创新,正逐渐聚焦于人物关系的塑造。作为竖屏、快节奏、低成本的内容形态,短剧虽然无法像长剧那样构建宏大的世界观,但在制作、题材、类型、叙事结构都被内卷到极致的当下,始终根植于最朴素也最考验功力的叙事基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塑造。纵观过去三年,短剧行业的每一次爆款迭代,本质上都是一场人物关系的升级革命:从付费时代「真假千金」「重生复仇」的极致冲突爽感,到免费模式下的细腻言情叙事,再到群像叙事的圈层突破,如今,非恋爱关系的情感实验正成为全新的内容赛道。这种演变不仅是内容创作的自我迭代,更是平台策略、用户结构与行业生态共同作用的结果。短剧的变革,不只是讲了什么故事,而是故事里,人和人之间的连接方式在不断更新。
从付费到免费,从情绪到情感,短剧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属于「爽」。2023年,短剧开始占领市场,彼时「重生」、「复仇」、「打脸」等元素主导着内容生产,人物关系的核心是对立。主角与压迫者之间简单、直接的二元冲突,构成了所有戏剧动力:谁更狠、谁更快翻盘,谁就赢得了观众的情绪共鸣。无论是主打宫廷复仇的《长公主在上》,还是女主联手小三智斗渣男的《二十九》,又或是「歪嘴战神」「赘婿」等题材,其底层逻辑都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这种关系逻辑深深植根于网文土壤。早期短剧大多由网文IP改编,其核心受众也是习惯了强冲突设定的网文用户。这种「对立式关系」完美适配了付费模式下的情绪即时兑现需求——十秒翻盘、一集反转的节奏,精准刺激用户完成快速付费转化。然而,这种模式在迅速塑造了行业模板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见的天花板。极端对立的情绪一旦被反复消费殆尽,观众的审美疲劳便会迅速显现,导致用户流失。
行业的转折点,出现在短剧全面转向免费模式之后。2023年5月,主打免费模式的红果短剧上线,到了2024年3月,其月活用户已迅速达到5400万,人均单日使用时长甚至超越了爱奇艺等传统长视频平台。免费模式如同一道分水岭,编剧不需要再费尽心思研究如何设计钩子让观众为下一集付费,转而开始研究如何让整体剧情更流畅,能够留住观众。于是,爽感开始退场,情感正式登场,也吸引了大规模的女性用户涌入短剧生态,直接重塑了行业的内容基因。观众不再仅仅满足于「打倒谁」的快感,转而追求「关系里的情绪细节」。她们需要的是「代入感」与「双向奔赴」。像《好一个乖乖女》《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盛夏芬德拉》这类作品,其成功并非依靠剧烈的剧情反转,而是依靠人物关系的层层推进与细腻描摹。言情短剧的兴起,让短剧的人物关系开始向「情绪多维」发展。主角不再只是功能化的复仇者,他们更可能是现实中的受困者、与自我和解的成长者、或是被爱救赎的重生者。关系的核心也从单纯的「冲突」转变为复杂的「救赎」。「精准捕获群体情绪,成为关系构建的新核心。」短剧编剧李明点出了关键。她以《好一个乖乖女》为例,揭示了爆款背后的秘密:「这个剧本有好几版改编,但只有这版爆了,我觉得核心在于,只有这一版死死抓住了一个互联网情绪痛点——『请务必,永远拯救自己与水火之中!』这句话在剧中反复出现,像一句咒语,击中了大量在异乡漂泊、在职场被打压的女性观众。」
创作者们也开始探索长剧都不敢轻易尝试的情感设定,将人物关系从推进剧情的「冲突工具」,升级为承载观众共鸣的「情绪载体」,从而实现从「爽感满足」到「情感救赎」的深层转变。
当一对一的言情关系被写到极致,行业开始寻找新的蓝海,群像叙事,成为了短剧突破用户圈层、寻找增量市场的重要路径。这一演变背后,是行业对受众市场的深度挖掘与精细化运营。《2025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显示,短剧的40-59岁用户占比已达36.7%,60岁以上用户增至15.8%。「银发剧场」的崛起,催生了家庭伦理、乡土文化等题材的需求。「比如一些老年人进入市场,所以出现了很多婆媳剧,满足大家的精神需要。」编剧李明分析,「究其原因还是用户分类更垂直了,甚至以5年为单位划分。」李明时常会在社交媒体上看用户的评论,并点进主页去看用户年龄,以此判断不同年龄层用户的情感需求。而人物关系的设计,直接对应着特定用户群体的现实处境与情感幻想。如果说早期短剧依靠单一、强烈的人物关系制造即时快感,那么群像短剧则依靠一张「关系网络」来营造沉浸式的代入感。在男女主恋爱主线的基础上,短剧开始引入更多人物,编织更丰富的情感支线。例如在《家里家外》中,除了核心的恋爱关系,后妈与继女、后爸与继子之间充满张力的亲情戏,同样吸引了大量观众。最新一波的短剧创新,更是开始有意跳出「恋爱」这种单一框架。这并非去情感化,而是让「关系」本身成为叙事的主题。《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系列的编剧黄经天在分享项目起源时提到,这个设定源于一部名为《孝子贤孙都跪下,我是你们太奶奶》的番茄小说。「这个人设、人物关系有意思且有厚度,同时故事中还有一些家国情怀,我们判断很适合做剧。」「十八岁太奶奶」这个设定,本身就是一个持续产生戏剧性的关系引擎。少女的外表与长辈的身份形成错位,在与各色家族成员的互动中,自然衍生出喜剧和温情。「《太奶奶》系列表面上是戏剧性的故事和人物关系,但内里全是小爱与大爱。」黄经天感觉到,「观众观看短剧的需求,慢慢地从『情绪』转向了『情感』。这也是我们团队想要创作的方向,突破工具性的情绪,展现出直击人心、感动人心的情感。」
群像化带来了新的叙事张力——短剧虽然单集时长有限,但通过多人物、多组关系的交叉互动,能在极小的叙事空间里创造出类似「社会切片」的密度与真实感。观众在群像关系里找到了新的情绪支点:不再仅仅是某个单一角色的逆袭爽感,更是一个群体、一个家庭的互助温度。如《家里家外》《十八岁太奶奶到重整家族荣耀》《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带我飞》等作品,进一步将叙事焦点放在了「家庭共生」上。观众不再只看谁逆袭,而是看一家人如何协作、共赢、共同对抗命运。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它们把人物关系从浪漫爱恋中抽离,转向了现实职场、家庭代际、命运共同体等更宽广的语义场。观众在这些非恋爱关系中,看到了自己生活的投影。这也标志着短剧进入了「关系再造」的阶段——不再依赖既有的网文模式,而是通过组合、错位、重组,主动构建新的关系模板,以满足细分人群的情感需求。
在竖屏、快节奏、低成本的创作框架下,当外在形式被高度约束,人物关系便成了唯一能持续生长、并产生复利效应的叙事引擎。在有限的单集时长内,一个复杂、新颖或充满张力的人物关系,能瞬间建立戏剧冲突,替代冗长的背景交代,成为驱使观众「再看一集」最直接的动力。例如,《太奶奶》中「少女外表与长辈身份」的错位关系,本身就是持续产生喜剧和温情的源泉。而从行业角度看,关系创新其实是平台与制作方在激烈竞争中的必然选择。对于平台而言,挖掘一种新的关系模型,就意味着能圈定一个新的用户群体。例如,深耕家庭伦理和代际关系,就能有效吸引银发族用户,为平台带来新的流量。对于制作方而言,在成本和体量的硬约束下,人物关系是最高效的创新变量。它无需复杂的场景搭建与特效投入,通过关系的巧妙重组,即可实现内容的升级与差异化。李明指出了另一个关键驱动力:「我的感觉是叙事升级了,短剧的终极目标也在搞长剧化。」她认为,早期短剧人物关系单薄,部分原因是创作体量和叙事效率的限制。「配角就是属于那种,我要用你了,我再把你拉出来。」而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台词可以更高效了,」李明解释,「现在的短剧会用更直接的情节来快速确定人物关系的走向,比如『这两人相爱了』,可以通过一场吻戏来直接体现,不需要过多铺垫,这就省出了叙事空间分配给更多角色,去构建更复杂的关系网络。这种叙事效率的提升,也与免费模式的需求息息相关。在免费模式下,留住观众、保证完播率至关重要,这就倒逼内容必须全程『有效』,剔除所有『注水』情节。高效确立人物关系后,将戏份分配给更多配角,成为提升用户留存的有效手段。」
此外,专业编剧的入场也在加速这一进程,越来越多有长剧经验的编剧开始转入短剧领域。从长剧转短剧的小良在采访中透露,「我们在写剧本的时候,确实会更追求剧情的合理性,这也是我感觉短剧质量上去的原因之一,而且我身边挺多长剧编剧都在转短剧,短剧中甚至开始出现剧作手法,感觉越来越卷了。」当专业编剧将长剧的叙事技巧与短剧的节奏要求相结合时,便能催生更精良、关系更立体的作品。而为了精准捕捉这些新兴的、细分的关系需求,一线的创作团队已经开始像产品经理一样做用户调研。如「听花岛」「好有本领」等短剧厂牌都会做非常细分的人群分析,一些编剧会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身边不同年龄段的人,每天刷抖音时都会在什么样的内容停留,从而分析用户最近关心的话题。这种深入到生活细节的洞察,使得人物关系的创新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建立在真实的社会情绪图谱之上。而当恋爱关系被卷到极致,创作者们便开始发明新的连接方式。如《太奶奶》中的隔代亲情、《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带我飞》中从婆媳到母女、《云渺》的师徒关系等,每一次新关系的成功探索,都意味着一次观众情绪需求的再分配与满足。观众不是不爱看爱情了,而是希望看到爱情在更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被考验、被映照;他们也需要在屏幕上看到超越爱情的、更多元的情感连接。
短剧的进化史,本质上是一部「人物关系」的探索史。从制造极致的对立到编织复杂的共生,从满足瞬时的爽感到提供持续的情感陪伴,人物关系的每一次升级与跃迁,都是对用户深层情绪的一次更精准的触达与回应。行业的竞争,正从流量的争夺,转向「关系力」的构建。谁能为当下疲惫、孤独的现代人,发明出一种新的、温暖的、有力的连接方式,谁就能在下一个周期里,掌握打开观众心门的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