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曾经的尴尬,正逐渐转化为自身发展的独特着力点。

作为一位资深的驴友和常年调研的写作者,我已踏遍中国大陆除台湾和海南外的所有省份。这次,在采访返乡创业者的过程中,我有幸在海南调研了一周,收获了许多惊喜。这座热带岛屿以其独特的地理、文化特征和经济循环模式,在标准化、大一统的当下,展现出丰富的差异性,以及后工业化时代强大的后发潜力。尊重并发扬这些差异性,“让海南成为不一样的海南”,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 01 不一样的极简经济史

1988年,海南正式从广东省独立设省,并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一时间,人才、资金如潮水般涌入。彼时,海南也曾纠结是否要发展工业。80年代末,沿海地区工业蓬勃发展,而海南工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8.4%,农业占比高达50%,后发劣势明显。尽管如此,在主流思想的推动下,《海南经济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以工业为主导,工农贸旅并举,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然而,几年尝试后,工业虽发展迅速,但规模有限,主要集中于矿业和农产品加工,高附加值产业匮乏,依然在拼资源,难以实现全局盘活。

海南的纠结,正是当时全国经济形势的缩影。1992年邓小平南巡,中国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和改革浪潮,彻底改变大国走向,也推动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化发展。海南这张“白纸”恰好契合这一大势,瞬间被点燃,“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成为一时民谚。数据为证:1988年海南房价平均为1350元/㎡,1991年涨至1400元/㎡,1992年猛增至5000元/㎡,涨幅达257%;1993年上半年达到顶峰7500元/㎡——彼时国民月工资不过一两百元,地产泡沫迅速积累。

然而,激情的房价招致了首个房地产调控政策,海南房价应声崩盘。至1993年下半年,房价回落至1991年水平,跌幅达85%,海口1.3万家房地产公司倒闭了95%。民谚也随之改变,“海南三大景观,‘天涯,海角,烂尾楼’”,成为海南发展史上的一道伤疤。此后,海南明确“旅游业+热带农业”的产业优势,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但也因此错过了工业化浪潮,再未找到经济爆发点,直到2020年被升级为“自贸港”。

总体而言,海南因热带旅游和政策优势而曝光率高,热带农业在国民生活中常见,但经济整体不温不火,长期位列全国31省市GDP、财政收入排名倒数第四。由于缺乏工业和高端服务业带动,海南人依然抱怨工资低、赚钱难,而房价、物价却居高不下。在海口美兰机场,一位80后网约车司机抱怨:“海南不好赚钱,平台新能源车起步价7.55元,每公里1.6元,相当于内地小县城。32公里的大单,车费68元。工资三千多,而海口房价一万七八,有钱的都是外地人。疫情几年封岛,物价飞涨,跌下来不可能了……不过,每月赚七八千还算满意,毕竟我朋友做金融科技主管,工资6000多,还不包吃住。”一路上的网约车、出租车司机多为80后,收入高的过万,低的七八千,普遍工资三四千,开网约车似乎成了他们的职业尽头。

### 02 不一样的海南生活

抱怨收入低的背后,却是另一个现象——海南人很少愿意出岛工作。相反,他们对生活有着独特的傲娇。我的第一站是海口永兴镇,这里地处火山地貌区,满地火山石,种地需从外地运土,21世纪前只能种木薯、地瓜,吃饭都成问题,是城里人眼中的“山里人”。民间流传的海南人“懒”,实则源于气候:上午九点后到下午四点前,都不宜干活。一堆男人坐在一起喝茶、嚼槟榔、吃点心、聊彩票,便是生活。这种茶馆被称为“老爸茶”,遍布海南各大城市、乡镇。永兴镇是火山村,菜市场、路边、巷子、树下,随处可见茶馆。点上一杯两三块钱的茶,配上菠萝包、椰子糕等糕点,七八元钱就能填饱肚子;有的还卖海南甜品“清补凉”,加椰冻、地瓜圆等食材,一大碗七八元,相当于大城市甜品店两三碗的价格。

如今,这里的农民以种荔枝为生。荔枝农摸黑采摘,清晨来镇上卖,然后找茶馆坐到中午或傍晚再回家,神情惬意。我们依样画葫芦,在菠萝蜜树下坐了一上午,消费50多,谈天说地,卸下城市疲惫——若我是海南人,我也这么过。相比喝茶本身,“老爸茶”更像一种生活方式,不拘泥形式,在家一样喝。许多农民家也摆上茶案,早起干活后,泡茶聊天,吃午饭,睡午觉,再喝茶聊天,直到日头毒辣才出去干活,一天如此,逍遥自在。

好在,今天的“逍遥自在”不再是穷逍遥。永兴镇原本就产荔枝,火山岩上的荔枝矿物质含量高,富硒、个大、味美,尤其是“火山村荔枝王”,个头比鸡蛋还大,堪称荔枝中的极品。过去只在岛内销售,价格不高,无法成为主业。十年前,原《南风窗》高级记者陈统奎返乡创业,带领村民搞生态种植、荔枝深加工、三产融合,逐渐摸出特色种植之路,并打响“火山村荔枝”品牌。此后,海口市、区政府加入推进产业化,做大“永兴荔枝”区域公共品牌,加大对外营销,使得“荔枝王”地头收购价从两三元攀升至十元左右,上市初期甚至高达三十元,农民钱包逐渐鼓起。

海南岛的落后曾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永兴镇农村没有像内地一样的土改,农民耕种的土地仍为祖辈传下。博学村土地多的人家有一百多亩,少的六七十亩。一户人家有80后三兄弟,父亲刚分家,每兄弟分到20多亩,全部种植荔枝,年纯收入可达20多万,在乡村算富足。6月收获卖钱后,除了剪枝,就是半年休息,堪称“钱多事少离家近”的理想事业,为何还要出去工作?如今,博学村家家户户盖了两三层的“荔枝楼”,年轻人居多,“城里打工没意思,我们村百分之八九十的年轻人都回家种地了”,一位90后说。

什么是共同富裕?挖掘优势(往往是后发优势),面向市场、人才引领、政府助力,产业化发展,加上中国乡村均衡发展的传统文化,就会是共同富裕!在海南永兴镇,我见到了中国乡土文明式的共同富裕可能性。海南物产丰饶,曾守着宝库甘于“懒(随)惰(性)”。如今,连原本最贫瘠的火山村都致富了,何况其他地区。沿海地区种槟榔、橡胶(中国最大橡胶产业基地),种各种热带水果,虽各有甘苦,日子都不错;不愿种地,可租给外来客商;自己摸出产业路径的永兴镇当然不会租,三亚郊区农户租地给客商种哈密瓜,2000多元一亩,还可给对方打工。收获季,5-6个打包,3元一件,一天收入500元起。海南自然条件好,哈密瓜收获后,还能种豆角、青瓜,一年四季都有活干。从海口到澄迈县,再到万宁、陵水、三亚,我观察到,不论自种或租地+打工,在海南做农民,收入不错,生活舒适,心态平衡,甚至油然而生优越感。反倒是三亚等城市的农民失了地,纵然有安置,也成了打工者,缺乏技能,工资不高,失去根基,生活难言如意,成了全海南农民眼中的“失败者”。

怎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生活?还是应该由人们自己来定义。

### 03 不一样的产业出路

全球经验已反复证实:要想实现现代化,工业化是必由之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基本是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导向的社会变革进程,盘活土地、招商引资、建工业园、房地产、土地财政、农民大(市)迁(民)徙(化),是从东部沿海到西藏喜马拉雅山脚下、新疆天山深处、内蒙古大草原上各种县城的必经之路。若要对地方政府和人民说“不搞工业”,大多数人会一脸懵——那还能搞什么?我不会啊!制造业固然是一国之基,但在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向数智、生态经济转型的后工业时代,这就成为工业化后发地区、内地许多县域的现实之问。

1993年海南房地产崩盘后,新一届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制定了“以旅游业为龙头,超前发展第三产业;以工业为主导,加快发展第二产业;以农业为基础,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产业发展策略,明确热带海岛旅游和热带农业两大优势产业,并将橡胶、石化、汽车、能源等工业集中到以洋浦为代表的西海岸,保护了一产和三产。总体而言,海南最有竞争力的产业除了橡胶、航空航天等少数二产,主要还是一产热带农业和三产旅游业,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也多为外区企业的区域布局、政策优惠推动。由于缺乏二产支撑,海南GDP、财政收入、老百姓工资等数据往往不亮眼。但调研中我发现,三产、一产虽数据不亮眼,却是社会和民间高参与度、灵活性强、可藏富于民的产业。因此,从事三产、一产的海南人民收入往往不低,更自由从容,海南人也未必真的穷。

暂且放下宏观经济学、财税学,从社会和民间微观观点来看,不搞工业,未必不行。但三产和一产也有明显弱点,如三年疫情下的旅游业,以及突发自然灾害下的热带农业。因此,不必因缺乏二产、数据不好看就低人一等,保护好自己的生态(自然+人文),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巩固好自己的“里子”,再不断强化三产的开放性,一产的抗风险能力,就是一条社会和谐发展的好路径。

喜的是,海南正在日益开放。从自贸区升级到自贸港,以及当下正在准备的“封岛”,都是对外开放强化的意味:全球落地免签、国内与国际免税购物等,必须与其他区域建立政策屏障,否则落地海南就全国免签、全国都免税了吗?反之,国内其他区域去海南,加一道屏障也无伤大雅,将来无非相当于去香港。其次,海南的热带农业,在科研、规模化种植、品牌化运作、冷链物流、资本化参与、农业保险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农业现代化前头。一产,也正日益精彩。做强三产、一产外,若海南能像贵州、四川等自然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一样,做好水、风力、光伏等新能源、电力、生态经济的文章,弯道超车赶上数智经济热潮,加上国家政策扶持,完全有机会成为中国转型升级新时代、独一无二的新样本!

### 04 不一样的文化,以及文化不自信

受制于传统偏远地区、封闭岛屿的地理形态、差异性的文化、短暂的独立建制和工业发展史,海南给我的感觉有一点岛屿型、“小地方”式的小小不自信。交流中,无论是农民、农场主、旅游从业者、生意人,都表达了等经济再好一点,要多去广东、上海、北京看一看、学习的意愿;但另一方面,以海口“火山村荔枝”陈统奎、三亚农夫网林英治为代表的海南本土返乡青年,从2010年左右就带着外部的经验和资源回来,却始终面对着各种内部质疑,至今还在艰难前行。

还有两个细节。海口市新地标——天空之山驿站,邀请到著名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临海而建,造型美观、很国际,但实用和文化交流意味并不好。目前只有一家卷宗书店和一家咖啡店,品质国际,但互动性、“数智感”不强,且脱离本土文化,很不接地气。卷宗书店卖的书基本都是英文书籍。老外来海南想看中国或海南的东西,不至于带几本国语书回去;中国人进来看不懂、看不惯,只好翻几页就出门;本地人进去既看不懂又卖得贵,更加如此——逻辑上,唯一的消费者可能是海南具有国际化背景的精英人士,或国际贵族学校的父母带孩子阅读购买,但这样的人群在海南有多少?在一座城市的地标,放着如此奇怪的内容,既缺乏市场价值,又不产生文化交流价值,硬拗国际化,实在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相反,如果在这样一个海边国际化空间,展示本土文化内容,这种“冲突感”和深层交流,或才是更高级、更自信,也更国际。

第二个细节,从海口传统地标的骑楼老街到三亚海边的旅游街,卖的旅游纪念品还是10元一串的贝壳手链、檀香手串、海螺哨子之类的义乌小商品,还停留在十多年前的内地旅游市场形态。过程中,我在骑楼老街看到一位用稻秸秆编织扇子的手艺人,还觉得欣慰,一问,却是商街招商团队特意从河南招来的。与此相反,海南的本土特色文化十分丰富,包括黎族、苗族等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南洋文化、疍家文化、传统中原文化等。同时,海南各地文化差异也很大,海口作为由内地移民构成的移民文化,以及南洋文化的代表,就与三亚古代被流放的崖州文化完全迥异。上述文化涵盖衣食住行、舞蹈、音乐、信仰、习俗等全面且多元化的内涵。“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经过几十年工业化式的集中、大一统的融合、改造,内地很多传统文化都已消失,反而“后发劣势”的海南还保存着。不去发掘和发扬这些差异性,不搞活本土特色的文创、农创、乡创,还在用传统旅游、“国际化”思维搞建设、搞市场,这是海南旅游发展的一大风险。

正迎面而来的时代文化,必然是伴随着数智经济时代一起的,与传统工业化时代迥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文化。工业化时代的集中、权威、高大上式样的消费特征,也正在被新时代文化和年轻消费群体解构。Z世代的国潮风、小众化消费特征,早已证明了这一点。曾经偏居海上、“小国寡民”的海南,正具备这样的文化基础,其多元融合的文化特征,也与数智经济时代文化呈现出“隔代亲”的效应。不去打好文化复兴、文化自信这张牌,为开放而开放,为国际而国际,这是海南发展的第二个风险。

在人才引进上,海南并不以工业制造见长,所以并不需要与内地大城市一样抢人。除了少数几个相关领域的科技人才,并不需要太多理工、技术型人才。反之,像“海南文创周”一样,应当多引进擅长搞文化、现代文旅、市场运营的中西合璧人才,这也可以成为海南不一样的抢人路径。

工业化大一统时代,人们怕的是自己不够标准、太不一样。这也是海南曾经的尴尬,看着内地各省市、大城市之间既相互竞争又互相融合、眉来眼去,觉得自己不属于任何阵营,只能远远看着,格格不入、无处使力。但在迎面而来的数智时代,标准化将被数字化、智能化替代,人们要害怕的,是自己太标准、不够不一样、因而容易被替代。市场大一统背景下的价值多元化、差异化,将再次崛起。

海南曾经的尴尬,正变成自己另起一行的着力点。那么,不一样的海南,面对不一样的新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专栏作家,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学者,“乡建者小会”发起人,著有《焕新——刘永好和新希望的40年》一书。
个人公号:刘子的自留地。
参考文章:付一夫,《海南32年发展记:从工业主导到旅游制胜,从自贸区到自贸港》。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想智云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想智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gpt.idea2003.com/

最新快讯

2025年11月17日

12:19
中环新能源近日正式宣布,与美国海明威家族基金会旗下盈智海明威增长收益基金达成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携手共进,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此次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盈智海明威增长收益基金或其关联企业将战略投资中环新能源,认购其不超过20%的股权,成为该企业长期稳定的产业投资方。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中环新能源对未来市场前景的坚定信心,也为其国际化战略布局注...
12:19
2025年11月17日,备受瞩目的欧洲最大中小企业峰会CoCreate在欧陆拉开帷幕。在这场汇聚全球商业精英的盛会中,阿里国际站重磅宣布将正式推出革命性AI Mode功能,为全球中小企业跨境电商采购开启智能化新篇章。该模式创新性地融合了前沿AI Agent技术,通过深度行业认知、自动化任务执行以及多模态供应链信息挖掘三大核心能力,将有效降低中小企业参与全球采...
12:19
金讯智能近日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成功斩获两山国控集团领投的A轮融资,这一里程碑事件将为其在智慧工厂领域的持续创新注入强劲动力。作为机器人RV减速器研发与FA设备制造的领军企业,金讯智能始终站在智能制造技术的前沿阵地,以打造高效自动化生产体系为己任,通过深度融合物联网解决方案,为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此次融资不仅彰显了资本市场对金讯智能技术实...
12:19
华控智加近日成功斩获B+轮战略融资,由知名投资机构黄海汇创领投。这家创新型企业以颠覆性的技术融合为核心竞争力,将低资源非协作AI技术与知识图谱深度结合,开创性地应用于工业设备健康状态建模分析领域。通过构建以机器声纹为核心的多维数据融合解决方案,华控智加实现了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智能监测与精准预测性维护,为工业客户的设备管理提供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案。 该技术已在...
12:19
快牛QuickCEP跨境电商一站式SaaS平台近日成功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啟赋资本。此次融资不仅彰显了资本市场对快牛QuickCEP创新模式的认可,更将为其持续深耕跨境电商领域注入强劲动力。 作为国内领先的跨境电商SaaS服务商,快牛QuickCEP基于自主研发的CEP平台,为中国跨境独立站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海外营销解决方案。其核心产品覆盖...
12:19
近日,专注于叠层太阳能电池研发的黑晶光电成功完成B轮融资,投资方为实力雄厚的中山火炬电子产业基金和中山金控投资。作为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先锋,黑晶光电始终致力于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开发与制造,通过不断突破技术壁垒,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持续进步。其产品线丰富多元,涵盖钙钛矿及晶硅叠层、钙钛矿及钙钛矿叠层,以及半透明钙钛矿组件等系列,这些创新产品不仅显著提升了太阳能利...
12:19
和淳医疗,一家深耕慢性病管理领域的医疗器械创新企业,近日成功宣布完成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知名投资机构礼来亚洲基金与启明创投联合领投。作为国内领先的三类医疗器械及可穿戴智能设备研发商,和淳医疗始终致力于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长期健康管理解决方案,通过先进的智能化技术手段显著提升疾病监测与干预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此次融资不仅为和淳医疗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12:19
第十九届迪拜航展盛大启幕,"中国力量"以震撼姿态成为全场焦点。翼龙-X无人机首次在境外航展以1:1比例进行静态展示,其先进的空中侦察与打击能力引发现场观众热烈讨论,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这一创新展示不仅彰显了中国航空科技的最新成果,更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无人机技术的领先地位。 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中国航发携19款明星产品震撼亮相,创下国产航空发动机海外展出史上的两项...
12:19
2025年11月14日,深圳市恒运昌真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科创板提交IPO注册申请,计划募集资金高达14.69亿元,由中信证券担任保荐机构。作为半导体设备核心零部件的领军企业,恒运昌专注于等离子体射频电源系统的研发与生产,其产品性能卓越,能够满足7-14纳米先进制程的需求,已成功应用于包括拓荆科技、中微公司、北方华创在内的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市场认可度极高...
12:19
近日,定制旅行服务平台小云智能成功斩获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知名旅行品牌皇包车旅行创始人孟磊亲自领投。这一创新平台由皇包车旗下云地接业务前负责人杨凯倾力打造,旨在构建一个集SaaS工具与资源采购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同业定制游服务平台。 小云智能以先进的AI行程规划工具为核心,彻底颠覆传统手工作业模式,大幅提升定制旅行效率。平台允许定制师在线便捷筛选真实目的地向导...
12:19
甄象科技,这家成立于2025年的创新企业,正以卓越的云计算技术引领数字化转型浪潮。公司旗下核心产品包括CloudCare云服务平台和DataFlux可观测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助力其在数字化时代实现高效运营与业务突破。近日,甄象科技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成功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投资方阵容星光熠熠,包括阿里云、红杉中国等业内顶尖机构。这一里程碑...
12:19
近日,国内高端晶圆级光学玻璃(WLG)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多谱芯光成功完成A轮融资,本轮投资由国发创投、深创投及中科创星联合领投。作为一家专注于晶圆级光学玻璃元件及模组研发的前沿技术公司,多谱芯光凭借其创新技术实力,正致力于推动光学玻璃在晶圆级尺度的量产工艺实现重大突破。此次融资不仅为企业注入了强劲的资金支持,更将助力其加速光学镜头等核心产品的产业化进程,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