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的临近,业界纷纷猜测这家科技巨头是否会推出自己的「苹果GPT」以应对大模型浪潮。相较于华为、小米等中国手机厂商积极将大模型技术融入移动终端,苹果在AI大模型领域却显得格外「克制」。最新财报分析师会议上,苹果CEO蒂姆·库克在谈及AI进展时,着重强调了「产品」与「负责任」两大方向。他表示苹果多年来一直研究生成式AI及其他模型,这些技术已深度融入其产品中,并承诺将继续负责任地利用AI技术丰富人们的生活。有分析师指出,苹果不会像同行那样高调宣传AI,其战略布局实则更为深谋远虑。CNBC数据显示,苹果在AI领域并未像其他科技巨头那样大张旗鼓,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全球科技巨头纷纷拥抱AI的当下,苹果是否会甘于人后?其保持AI布局神秘感的背后,正是苹果「垂直整合」与「软硬结合」战略的必然选择。断言苹果在AI浪潮中落后还为时过早,因为苹果正在悄然打响一场新的AI「反击战」。本文将深入探讨两个核心问题:1、苹果的AI布局进展到哪一步了?2、苹果为何对AI保持冷静?

01苹果的AI布局:被错失的先发优势

大多数人对苹果AI的印象停留在Siri上。Siri的起点堪称辉煌,背靠国际顶尖科研力量,以超过2亿美元的天价被乔布斯收购,「hey Siri」一度成为那个时代AI的标志性符号。乔布斯对Siri的定位远不止一个智能语音助手,而是押注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他坚信基于声音的交互是人类的天性,Siri联合创始人Norman Winarsky曾回忆,乔布斯比其他人更早意识到这种技术的强大之处,他渴望打造一位能像真人一样与你真情互动的私人助理。这也意味着,Siri的格局远超谷歌Google Assistant等定位为搜索的产品。乔布斯为苹果的AI布局奠定了先发优势,但模糊的定位、封闭的生态与管理问题却让Siri逐渐掉队。

Siri究竟是如何浪费自身优势,沦为用户心中的「人工智障」?究其原因,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定位模糊,在「执行引擎」与「搜索产品」之间反复横跳。一名Siri员工曾透露,内部原本希望将Siri打造成类似电影《Her》中的「萨曼莎」,成为辅助人类的虚拟智能语音管家。但乔布斯去世后,苹果从其他科技巨头挖来人才,Siri经历了多次定位调整,最终演变成一个搜索引擎。曾负责亚马逊搜索与广告业务的Bill Stasior倾向于将Siri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搜索引擎,因此将Siri与苹果搜索功能资源整合,但搜索引擎与智能语音助手并不冲突,关键在于与自身业务契合,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交互体验。以谷歌的Google Assistant为例,尽管起步较晚,但谷歌几乎将所有资源都倾斜给Google Assistant,作为其「AI first」的桥头堡。同时,谷歌结合自身搜索优势,充分理解了早期人们对AI的「任务向」需求。但Siri并非如此,人们原本期待的是一个兼具实用性与个性化的助手,但定位为搜索后,Siri大部分语句都会被转化为搜索指令,无法准确识别用户的对话需求,体验感大幅降低。

第二步是过度内耗,差强人意的管理让Siri逐步被边缘化。Bill Stasior在苹果负责Siri项目的7年里,先后经历了4任老板。•第一任老板是Scott Forstall,上任不到几周就因地图服务漏洞被库克「扫地出门」。•第二任老板是苹果互联网服务主管Eddy Cue,他没有将发展语音助理作为首要任务,甚至偶尔在Siri会议上睡着。•第三任老板是苹果软件总监Craig Federighi,他更注重安全与隐私,对Siri无暇顾及。•第四任老板是John Giannandrea,现任苹果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战略高级副总裁,但此时Bill Stasior已不参与Siri的日常管理。除了管理层动荡外,苹果以「并购+自研」的方式推进AI应用,但由于不信任外部公司,导致不同团队技术难以调和,加剧了人才流失。例如苹果在2013年收购了语音识别技术公司Novauris,但希望自研,组建新团队后,双方合作仅持续六个月就因理念不合中断,演变成派系斗争。

第三步是封闭的生态,苹果强调的保密原则和iOS的封闭生态导致外部开发人员无法介入,Siri也因此无法形成理想中的数据飞轮。直到2016年iOS 10的推出,苹果的AI战略才迎来转折。iOS 10标志着苹果不再寄希望于智能语音助手,而是借助「软硬结合」将AI成果集成进iPhone中。同时,苹果推出了SiriKit接入第三方,并启动「Differential Privacy」技术,以加密方式上传用户数据,强化隐私保护。在开发生态上,2017年苹果发布了Core ML和Create ML两大开发工具。Core ML让开发者更方便地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并封装进App,Create ML则实现了移动设备上的AI计算。至此,苹果正式打响了自己的「AI反击战」。

02走向开放:苹果的「反击」之路

相较于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对AI的积极态度,苹果对AI技术的冷静,既源于历史原因,也与其「垂直整合」与「软硬结合」战略密不可分。如果以一家产品公司或供应链企业来看苹果,就不难理解为何库克很少谈及AI野心。苹果的成功,一方面来自全球化的产业布局和强大的「果链」供应链,另一方面是始终领先的前沿产品(尽管不完美但充满争议),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榨取毛利,成为价值链上掌握话语权的人。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下,苹果的AI布局实则默默进行着。

首先是垂直整合。目前,苹果对AI的投资涵盖半导体制造、机器学习、语音识别、面部识别、表情追踪等领域,这些布局帮助苹果建立了一个广泛的AI应用生态。苹果鲜少对外公布投资计划,因为这些AI企业都被牢牢掌控,成为「苹果王国」的一部分。其次,软硬结合。一方面,苹果操作系统的AI应用提升了产品性能,形成差异化体验。例如Vision Pro通过取消VR头显普遍配备的手柄,改用「视线捕捉+手势+语音」的多模态交互方式,将人机交互推向增强现实时代。另一方面,苹果善于整合软件能力为用户带来更智能化的体验,同时软件服务由于边际成本低,也易形成正向的增长飞轮。此外,苹果AI芯片自研能力和硬件创新能力,也推动消费电子硬件平台本地AI功能的落地。2014年,苹果在新一代架构芯片Soc中加入专门的AI芯片,将AI任务由CPU和GPU处理转向由专用AI芯片处理,最终集成到终端设备上。目前苹果A系列芯片已更新至A16,AI算力不断进化。同时,苹果还落地了神经引擎处理器(Apple Neural Engine),目标是在终端设备上高效执行机器学习任务,减少内存消耗,提供比主CPU或GPU更强的速度。神经引擎支持的终端AI功能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增强现实技术、视频分析、图片管理等,这些功能被集成进苹果设备内,尽管有时难以被用户察觉,但背后需要强大的算力和算法支撑。

此外,AI功能的实现本身也对软硬件协同创新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以AI领域的重要应用——面部识别为例,自iOS 10以来,苹果开始将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检测方法Face ID融入系统中。Face ID的落地既需要考虑算力,也需要兼顾隐私(面部数据保留在终端设备)和识别精准度,因此对算法和硬件提出了更高要求。苹果之所以能实现这一功能,得益于在「刘海屏」上设置的多个传感器与光学器件。换言之,在「垂直整合」与「软硬结合」的策略下,苹果力图做到让「AI无所不在」。

03更艰难的创新环境,更卷的对手

独特的商业策略与多年的AI布局,让苹果比其他科技公司更看重AI的实用性与可用性,但这并不代表苹果就能高枕无忧。过去一段时间内,苹果内部部署「Apple GPT」,并从Meta等科技公司挖掘生成式AI人才,这些举动透露出其焦虑。一方面,垂直整合战略下的封闭生态放大了苹果管理的难度。苹果的关键研发部门一直在经历严重的人才流失。据The Information报道,苹果的芯片部门的许多工程师和高管纷纷离职,就连苹果硬件技术高级副总裁Johnny Srouji也对此表示担忧。与之带来的是苹果软硬件创新陷入某种尴尬的「创新者窘境」。以A系列芯片为例,在最近几代的发展中,苹果自研芯片的进展已逐渐放缓,一系列的产品功能迭代也被质疑为「挤牙膏式创新」。正如研究机构Arete Research的合伙人Richard Kramer所言:“苹果已进入了一个渐进式改革的阶段。”此前,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也表示,苹果的生成式AI进展明显落后于竞争对手。微软、谷歌、亚马逊三大云服务巨头正计划将每块业务与生成式AI结合,亚马逊CEOAndrew R. Jassy也表示,计划到2023年现金投入超过500亿美元,重点在AWS的技术投入。另一边的Meta开源Llama 2后,也在寻求AI与自身业务的结合。苹果在最新季报展现出了稳定的盈利能力以及库克「软硬兼施」战略的成功,但在终端需求疲软与全球手机市场低迷下,苹果与大多数科技公司一样,必须拿出新的故事。AI或许是苹果与库克手中为数不多的砝码之一,毕竟只要还在牌桌上,万亿苹果总能给出自己的解法。

参考资料:
1、智东西:《AppleGPT,装不下苹果的AI野心》《苹果打响AI反击战!复盘8年布局》
2、爱范儿:《Siri为什么越来越蠢?这几个苹果前员工说出了真相》
3、天风证券:《应用为基,AIGC时代苹果有望引领本地AI应用创新》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

最新快讯

2025年10月29日

06:27
10月29日清晨至上午时段,我国多个地区将遭遇大雾天气的困扰。北京、天津、河北、陕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贵州等省份的部分区域将受到大雾影响,其中北京南部、天津北部、河北中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地雾气尤为严重,能见度将降至500米以下,局部地区甚至不足200米,对出行造成极大不便。 中央气象台已于当日凌晨6时正式发布大雾黄色预警,提醒广大公众尽量避免晨间户外...
05:57
2025年10月29日,科技巨头苹果公司正式揭晓了其产品线的重大升级计划,宣布将MacBook Air和iPad系列产品的显示屏技术进行全面革新。据行业消息透露,苹果将借鉴iPhone的成功经验,引入先进的OLED显示屏技术,旨在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此次升级不仅限于iPad Pro,更涵盖了包括iPad mini在内的多款热门型号,预示着苹果正逐步...
05:24
2025年10月28日,美国股市上演了一场鲜明的板块分化行情。在整体市场波动中,科技板块异军突起,成为当日表现最亮眼的板块。全球科技股指数ETF逆势上涨1.38%,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细分领域同样表现不俗,科技行业ETF上涨0.99%,半导体ETF更是录得0.88%的涨幅,显示出市场对科技股的持续看好。特别是在标普500指数中,信息技术板块涨幅高达1.64...
05:24
诺基亚首席执行官Patrik Hotard近日公开强调,公司与全球知名科技巨头英伟达的战略合作将共同开启无线通信技术的创新纪元。双方将强强联手,聚焦于人工智能驱动的无线网络解决方案研发,致力于加速6G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根据规划,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产品预计在2027年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全面商业化部署,而首批客户的试点测试计划将于2026年初正式启动。 此次...
05:24
2025年10月29日,全球知名食品饮料公司亿滋国际正式发布最新业绩指引,宣布将全年有机净营收增长预期从原先的5%下调至约4%。这一调整主要受到两大因素影响:部分核心市场的消费需求出现放缓迹象,以及全球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利冲击。尽管面临外部环境挑战,亿滋国际强调其核心品牌在亚太、欧洲等多个关键区域依然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韧性,持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为应对当前复杂的...
04:52
苹果公司于今日正式向全球iPhone和iPad用户推送了iOS/iPadOS 18.7.2 RC(Release Candidate)版本更新,其内部版本号为22H123。此次更新距离上一个测试版本发布已过去了整整49天,充分展现了苹果在软件迭代方面的严谨与高效。对于广大果粉而言,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系统优化机会。 想要升级至最新测试版系统的用户,主要有两种途...
04:52
苹果公司于今日正式向iPhone和iPad用户推送了备受期待的iOS/iPadOS 26.1 RC测试版更新,内部版本号为23B82。此次更新距离上一轮测试版发布仅相隔8天,充分展现了苹果公司快速迭代和精益求精的开发节奏。用户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参与本次系统升级体验:对于公开测试版,用户需要提前注册Apple Beta版软件计划,并在系统设置中手动开启Beta版...
04:52
苹果公司今日正式向Mac用户发布了macOS 26.1 RC更新,其内部版本号为25B77。值得注意的是,距离上一轮Beta/RC版本发布仅过去了短短8天,这一密集的更新节奏充分展现了系统优化已进入关键冲刺阶段。从历史发布记录来看,macOS 26系列自今年6月启动测试以来,已经经历了多轮次的迭代与调试,而近期的工作重点则明显转向了系统稳定性的全面提升。 本...
04:52
苹果公司近日向Vision Pro用户正式发布visionOS 26.1 RC版本更新,内部版本号为23N48。此次更新仅距离上一个测试版本发布8天,彰显了苹果在空间计算系统开发上的惊人速度。根据官方更新日志,由于全球服务器节点配置存在差异,部分地区用户可能会遇到更新时间延迟,但通常不会超过半小时。从版本发布历史来看,visionOS 26自今年6月启动测试...
04:52
苹果公司今日正式向全球Apple Watch用户推送了备受期待的watchOS 26.1 RC版本(内部版本号为23S36),这一重要更新标志着该操作系统距离最终正式发布仅一步之遥。值得注意的是,此次RC版本的发布距离上一轮Beta/RC版本仅相隔8天,这一紧凑的更新周期清晰地反映出苹果在系统开发方面的节奏已趋于稳定,预示着后续版本迭代将更加高效有序。 回顾...
04:21
2025年10月29日,在华盛顿GTC全球科技大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发表了掷地有声的演讲,有力驳斥了当时甚嚣尘上的AI泡沫论。他不仅描绘了英伟达未来的宏伟蓝图,更透露了公司最新研发的Blackwell芯片及Rubin模型将在未来五个季度内创造高达5000亿美元收入的惊人目标。 大会上,英伟达展示了与优步、Palantir和CrowdStrike等知名...
03:44
2025年10月29日,微软正式宣布将在Azure云平台率先推出搭载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服务器版GPU的尖端计算服务。这一创新举措专为提升人工智能与高性能计算能力而设计,将全面面向企业客户开放使用。该服务的推出不仅彰显了微软与NVIDIA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深度战略合作,更预示着Azure将在全球云计算市场迎来新的竞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