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科技力(ID:smartechworld),作者:ViniWang,微新创想经授权发布,头图来源:图虫创意。随着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OpenAI与微软的较量已从幕后走向台前。8月29日,OpenAI正式推出ChatGPT企业版,这标志着双方在企业用户争夺战中的直接交锋,此前被奉为典范的扶持关系迅速转变为激烈竞争。这场商业博弈的根源可追溯至去年11月,当时微软正忙于将ChatGPT整合至自家Bing等软件产品中,却意外发现OpenAI提前发布公测版ChatGPT,并在短短两个月内吸引超1亿用户。据媒体报道,这一举动引发微软高层的强烈不满,因为自家产品风头被ChatGPT抢尽。8月29日,OpenAI再次精准出击,推出功能与微软Windows Copilot预览版中Bing Chat企业版高度相似的企业版ChatGPT,时间点也恰逢微软发布该预览版之际。OpenAI的每一步战略似乎都在刻意对标微软,其背后的逻辑简单而残酷:在战略优先级层面,若竞争对手比自己更早推出更有价值的功能,自己就会丧失先发优势。企业版ChatGPT的问世,更是OpenAI向微软核心业务发起挑战的明确信号。
借助微软的业务结构不难理解OpenAI发力企业服务的深层动机。Windows Copilot隶属于Office365,属于微软”生产力和商业流程业务”板块。Office365作为传统Office的商业模式创新产物,通过借鉴Salesforce的订阅模式,成为微软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2018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企业级Office365服务收入增长38%,消费级Office服务收入同样增长38%,为微软贡献了170亿美元营收。该部门也是微软利润最稳定的业务之一。2023财年第四季度财报进一步印证了其重要性,该部门为微软创造了183亿美元营收,占微软总营收的1/3。在个人计算业务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该板块同比增长10%,其中Office商业产品收入增长更是高达15%。这一逻辑完美解释了OpenAI为何要战略跟随微软——因为它要在微软最赚钱、最稳定的业务领域,争夺最具商业价值且增长潜力最大的用户群体。
市场用户可分为三类:企业用户、个人用户以及中小企业初创公司开发者生态用户。其中,中小企业开发者生态用户和个人用户对价格最为敏感,虽然基数庞大,但付费稳定性较差,容易因低价诱惑而转向竞争对手。相比之下,企业用户对价格敏感度最低,付费需求和意愿强烈,付费能力稳定,商业价值最高。微软公布Microsoft 365 Copilot定价前后股价的剧烈波动,正是企业用户溢价空间的直观体现。7月18日微软公布30美元/用户/月的定价后,股价一度上涨6%,最高达到366.78美元。事实上,微软早已预见到这场竞争的发生,毕竟这是它一手扶持的公司,且与自身最擅长的领域高度契合。此前,微软已开始采取一系列防御措施,目标直指OpenAI最初的”种子客户”——中小企业开发者群体。
许多读者可能好奇,对于开发者而言,微软作为API供应商,OpenAI作为云服务器提供商,两者之间如何产生利益冲突?熟悉产品开发流程的人知道,中小企业开发者若开发产品,必须购买云服务器托管代码,若产品涉及特定功能,还需向API供应商付费购买所需接口。通常情况下,云服务器供应商会搭售API,但双方通过协议实现共赢。然而,当云服务器供应商在不提供API供应商利润分成的情况下,利用中小企业对热门API的需求推销自家云服务器,从而影响API供应商盈利时,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理想情况下,API供应商应终止授权热门API接口,独立销售自家产品,让云服务器供应商自主经营。但现实是,OpenAI和微软无法解绑,因为微软持有OpenAI49%的股份,双方自OpenAI诞生之初就存在深度捆绑的战略同盟关系。
在OpenAI凭借ChatGPT一举成名之前,微软曾投入巨资支持OpenAI度过没有营收但急需烧钱的早期阶段。2019年7月,微软向OpenAI战略投资10亿美元,并提供运行大模型所需的强大算力服务器,OpenAI所有技术都在Azure云服务器上运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OpenAI为这10亿美元付出的代价是,允许微软通过Azure云业务销售自己的API。据《The Information》报道,合作后,微软的Azure OpenAI可以直接调用OpenAI模型,包括ChatGPT、Codex以及DALL.E,Azure云服务的客户无需通过OpenAI就能在聊天机器人、搜索引擎等产品中使用这些AI大模型。这为双方日后的竞争埋下了伏笔——原本中小企业开发者通过OpenAI购买API访问大模型,而现在微软不仅提供同样可以访问OpenAI大模型的API,还搭售自家Azure云服务器。当两家销售同类产品时,竞争不可避免,嫌隙也随之产生。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今年3月,微软一份内部文件要求销售人员”利用市场对OpenAI模型的热情”推广Azure OpenAI,并将该服务交易计入Azure销售人员的考核指标。微软指示销售人员干预潜在客户选择,声称OpenAI单独使用权限”适合实验”,但”企业级功能有限”且”安全/隐私功能较少”,同时宣称”Azure OpenAI能提供与OpenAI相同的模型”。这一做法影响了中小企业开发者的选择,导致OpenAI开发者用户流失。随后OpenAI开始反击,先是限制微软对部分模型的使用权限。今年3月1日,OpenAI开始销售语音识别模型Whisper的使用权,但Azure OpenAI服务未提供该模型。3月14日,OpenAI发布最新GPT-4语言模型,微软尚未宣布在Azure上提供GPT-4的计划。
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OpenAI和微软也分别与各自的竞争对手展开合作。继今年3月OpenAI与微软竞争对手Salesforce建立合作,为其商业软件提供聊天机器人和生成人工智能服务后,微软也不甘示弱,选择为OpenAI的竞争者站台。今年7月,微软作为首发合作伙伴出席了Meta下一代开源大语言模型Llama 2的发布会。而OpenAI的回应可谓一石二鸟:8月23日推出基于GPT-3.5Turbo微调功能并更新开放API,用更便利的功能与开源的Llama2竞争,同时继续与微软争夺中小企业开发者。
这些日益显性化的竞争背后,是大模型高昂成本带来的营收压力。艾伦AI研究所董事会成员兼前CEO奥伦·艾齐奥尼(Oren Etzioni)指出:”双方都需要赚钱,这让他们更容易发生冲突,冲突点在于他们都试图用类似的产品赚钱。”对于OpenAI来说,大模型运营成本高是业界共识。根据今年7月印度新闻媒体平台的一份研究报告,OpenAI仅运行ChatGPT,每天就要花费约70万美元。2022财年,OpenAI的总营收仅为3000万美元,与高额运营成本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这一年营收仅够维持OpenAI运营42.85天。更不足够覆盖开发成本,据《The Information》报道,算上从Google挖走人才所用的资金成本,OpenAI去年一年的总开发成本高达5.4亿美元。虽然去年又获得微软追加投资的100亿美元,但在高额运营成本和开发成本面前,这些资金似乎微不足道。
此外,根据OpenAI与微软签订的投资协议,在微软收回投资成本之前,还需从OpenAI的销售中获得75%的利润。OpenAI显然”急了”,它决定反噬微软,同时也希望外界知道,它有这个能力。最近的一系列动作耐人寻味。这个曾经极度保密的公司,开始透露更多信息。据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有望在未来12个月内通过销售人工智能软件和为其提供动力的计算能力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Sam Altman想让人们知道,他没有被微软裹挟,而且自己还能在合纵连横中赚钱。而Sam Altman最近释放的另一个消息也很有意思。他在社交账户上宣布,11月6日,OpenAI将在旧金山举办首届开发者大会——这曾是微软和谷歌等大平台展示生态能力的专利,而现在Altman希望人们知道,自己的公司可以与它们平起平坐。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微新创想转载,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