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一场名为“苏超”的业余足球赛事意外掀起全网热潮,从默默无闻到成为体育界顶流,其影响力远超预期。当赛事进行到第六轮时,南京中心体育场的电子大屏上观赛人数数据定格在60396人,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苏超”单场观赛人数的历史记录,更创造了中国业余足球赛事的观赛人数新纪录。这场赛事的火爆效应还直接带动了文旅市场热度攀升,据数据显示,“苏超”开赛后江苏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3%,增速较此前加快了1.3个百分点。面对如此巨大的流量盛宴,各大品牌纷纷入局,通过造梗助威、联名活动、重金赞助等方式抢占“苏超”关注度,实际上也是在抢占本地生活的消费场景入口。
“苏超”的出圈离不开各城市花式标语和网友二创热梗的推动。从“没有假球,全是世仇”到“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再到“南京VS无锡: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等创意标语,让这场省队间的足球联赛迅速出圈。网友们的二创更是推波助澜,如“一哥之争”“谁赢了谁当省会”等讨论,让赛事话题热度持续攀升。官方力量也紧随其后,常州文旅以《守卫笔画》系列短视频回应网友“输笔画惩罚”的调侃,江苏卫视则发布《南哥的诱惑》AI趣味视频,利用地域梗和网络梗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将赛事推向全民狂欢的盛况。如今,“苏超”早已超越了足球本身的竞技属性,而是演变成了一场结合专业运作和资源整合的体育盛事,形成了从商业投入到赛事升级再到品牌打造的良性循环。
第一波抢占“苏超”流量的新茶饮品牌们,更是将营销玩出了新花样。霸王茶姬推出“胜利城市买一送一券”和“门票新客第二杯半价券”等活动;星巴克在赛事城市推出免费升杯活动;沪上阿姨在苏州、南京开设“苏超能量补给站”快闪店;东方墨兰推出包含饮品、限定杯贴和纪念袋的“苏超能量包”;CoCo都可新设玩梗杯贴并推出半价优惠……此外,马伍旺、雅克雅思、蜜雪冰城、7分甜等品牌也纷纷加入助威行列,通过拉横幅、门票换奶茶等方式融入赛事氛围。与传统广告投放不同,新茶饮品牌将产品促销与赛事进程深度绑定,创造了高度情感化的消费场景。有营销人士指出:“当消费者处于比赛情绪高点时,购买决策会更加感性,品牌记忆度也更高。”如今“苏超”一票难求,热度持续攀升,各品牌在营销策略上却展现出差异化定位——高端品牌侧重体验升级,大众品牌主打价格优惠,平价品牌则注重社群运营,最终形成了“赛事搭台、品牌唱戏”的共赢局面。
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不少江苏消费者晒出各品牌与“苏超”联名的饮品,有的因实惠活动选择消费,有的因特色杯套、周边而买单。在“苏超”出圈的热度加持下,从本土到全国连锁的茶饮品牌都找到了流量经济的超级入口。随着“苏超”热度持续升温,线下门票开票即秒空,线上话题播放量突破200万次,赛事以席卷全网之势成为现象级顶流。截至7月8日,“苏超”赞助商已增至30家,包括京东、小米、伊利、喜力啤酒等巨头,他们以不同头衔共同构建了多层次的赞助体系。京东官宣成为“官方战略合作伙伴”后,打造“体育+电商+外卖”融合模式,与“苏超”在赛事营销、文化娱乐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数据显示,“苏超”开赛以来,京东外卖江苏省订单量环比增长超10倍,江苏农特产成交额同比去年增长82%,足球相关品类搜索量翻倍。阿里系也迅速入局,淘宝闪购冠名常州队,支付宝冠名徐州队,花呗冠名无锡队,余额宝赞助扬州队。对于阿里而言,体育赛事的加持将更好地拓宽本地生活入口,完善“观赛-餐饮-娱乐”场景闭环,冠名权带来的不仅是曝光,更是支付宝生态导流。美团作为另一本地生活巨头,宣布赞助扬州队后借势营销传统修脚术,比赛期间每天有1万用户可享足疗免单优惠。此外,美团还在苏州、南京等赛事城市上线补贴政策,设立苏超主题餐饮套餐专区,以流量扶持撬动生态联动。
眼下,京东、淘宝、美团三大巨头的外卖大战正酣,“苏超”作为天然契合餐饮、零售、本地生活的足球观赛场景,其热度自然成为三者争夺的焦点。实际上,他们抢占“苏超”关注度的本质,也是在抢占本地生活的消费场景入口。未来,“粤超”“豫超”“川超”等赛事也相继官宣或酝酿中,即便无法完全复制“苏超”热度,但对互联网大厂而言仍是激活本地生活消费场景的重要切口。“苏超”的现象级爆火为当代体育经济提供了鲜活样本,成功的体育赛事不再是单纯的竞技活动,而是能整合商业资源、激发消费潜力、重塑城市活力的综合性经济体。这种新型体育经济形态的崛起,或预示着注意力经济时代商业逻辑的深刻变革,为品牌们提供新的营销路径。而在此过程中,如何保持体育精神的纯粹性与商业价值的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将是所有参与者需要持续思考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