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浪潮奔涌的今天,中国科学家正以人工智能为引擎,开启月球科学研究的全新篇章。近日,在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震撼发布了“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 V2.0”这一划时代成果。该模型为“数字月球”云平台注入了强大的智能核心,使月球地质研究效率实现了革命性突破。
月球地质演化研究如同解读地球的古老密码,需要细致分析撞击坑等地质构造。这些坑的数量、大小、深浅和形态特征,是理解月球撞击历史及其影响的关键线索。目前,科学家已在月球表面发现超过100万个直径超过1公里的撞击坑,而直径小于1公里的撞击坑数量更是浩如烟海难以精准统计。传统人工识别方式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几乎束手无策。
“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科研工作者只需输入撞击坑图像并提问,系统便能迅速提供该坑的形态、尺寸、形成年代等关键信息,并附上详尽的文字描述。这种高效的工作模式显著提升了科研效率,让科学家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索中。
发布会上,研究员刘建忠详细介绍了模型的研发历程。为了实现这一突破,团队建立了全面的多模态数据标注规范,成功构建了一个包含8700多个撞击坑和7272个其他月球构造的标签数据集。经过严格训练,该模型在撞击坑年代分类与亚类划分任务中达到了88%的准确率,在自动识别月球构造的任务中更是高达93%的惊人表现。
展望未来,按照项目规划,“数字月球”云平台将于2027年全面建成并向全球开放共享。这个平台不仅将为科学家提供前所未有的数据支持,更将为全球月球探索和科学研究创造无限可能,推动人类对月球乃至整个宇宙的认知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