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研学市场陷入内卷怪圈 科技概念包装难掩行业遇冷
每年暑期都是研学市场的黄金时期,但今年行业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内卷态势。传统自然人文类研学项目之外,大量融合科技、AI等前沿概念的方案涌现,不少机构通过AR、VR、全息影像、AI互动等高科技手段吸引眼球,更有甚者引入编程、机器人等元素,形式层出不穷。这些经过精心包装的研学产品,价格普遍高达上万,却依然难逃”形式大于内容”的质疑。表面光鲜亮丽的背后,是研学市场深藏的危机。
多位业内人士向Tech星球透露,今年研学机构普遍面临经营困境,定价下调、订单量锐减成为常态。为争夺生源,机构不得不推出更多噱头项目,但被广告轰炸的家长们却越来越清醒。安全隐患频发、行程缩水、研学变旅游等问题,让许多家长感到上当受骗。面对这样的市场现状,研学旅行还能继续获得家长认可吗?
订单与客单价双降 研学机构生存压力巨大
行业从业者哈哈向Tech星球坦言,疫情后家长研学预算大幅缩减,招生难度显著提升,不少公司被迫降本增效。在他看来,研学的本质是教育实践,将课堂搬到真实场景中,若要真正落实这一理念,课程研发成本将居高不下。一节半天的研学课程,可能需要10天研发时间,期间一位研发老师的薪资就达5000元,加上手册设计、材料费用,若涉及景点图片版权问题,手绘成本更高达每张500元。因此,高品质研学项目的定价必然较高。以北京为例,半日游费用约300元,12天国外长线研学需3-4万元,若包含名校插班则可达5-6万元,而能获得资质证书的项目费用更是上不封顶,8-10万元也属常态。但如此高的定价,使得接受度逐年降低,近两年生源数量持续下滑,市场项目和预算均呈现萎缩趋势。
研学基地经营困境重重 低价竞争加剧生存压力
研学基地负责人星星表示,当前基地业务远不如前两年,许多中小学生研学活动被取消,业务量大幅下滑。今年各机构纷纷卷低价,首当其冲的就是压缩研学基地费用,导致基地盈利难度剧增。基地业务主要集中在寒暑假,但如今订单量和客单价双双下滑,不少基地转而承接公司团建和商业巡演维持生计,经营不善者更不在少数。
哈哈指出,研发高质量研学项目对研发团队素质要求极高,至少需要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但当前营收状况下,按此标准研发难以盈利,反倒是旅行社背景的研学活动更易获利。业内普遍存在两类研学机构:教育背景者更注重课程开发,旅行社背景者则侧重旅游体验,两者差异明显。教育出身机构追求学习效果,旅行社背景机构则提供”旅游+知识讲解”模式,参观特殊地点并安排培训讲师。其实两种路径都是为了满足不同需求,关键在于平衡教育性与趣味性。
家长心态转变 研学变旅行团现象频发
家长对研学旅行的态度日趋冷淡。一位家长认为,这类活动不过是包装精美的旅游团,孩子难以学到实际知识,报名只是为了让孩子有事可做、让家长省心。另一位家长曾满怀期待地选择研学,但经历后发现全程走马观花,机构更注重拍照而非教学,孩子也因疲于奔波失去耐心。此后他宁愿选择旅行社旅游或在家补课,认为研学性价比极低。”打着研学旗号,价格却翻倍,能捞钱的环节太多,何必被坑”他感慨道。
前研学机构教师透露,部分家长极度关注拍照环节,希望随时获取孩子照片,教师为满足需求不得不妥协。哈哈指出,孩子和家长需求时常冲突,若只安排学习内容易致兴趣丧失,因此长线项目常安排迪士尼等游乐园让孩子放松。一位家长复盘7天杭州研学花费1.1万元后表示,除交通外,企业大学参观及大学老师讲解外,获得的证书毫无实际价值,如此高价不如自行规划更符合孩子需求。另有家长曝出机构因地址错误将孩子留在非指定地点,追责时机构不断推诿,此类事件令家长后怕并质疑机构专业性。
课程研发承担销售KPI 导师薪资远低于摄影师
市面研学项目五花八门,咨询时机构常先强调产品高端性,如名人授课、重量级证书等,再委婉询问费用,并制造紧迫感暗示报名截止。当前行情下,为吸引生源机构压低价格,但成本下降必然影响质量。前负责人透露,机构难以负担全职教师工资,多在旺季聘用兼职大学生。哈哈指出,机构更倾向于本校学生兼职,并发现江浙沪某研学公司招聘时,摄影师日薪500-600元,研学导师仅200-300元,且学历要求仅大专。”我理解的研学导师应具备课程研发、学生心理、知识体系等多方面能力,200多一天连导游都请不到吗?这分明是研学变拍照”她质疑道。更有机构要求应聘者运营自媒体,自带流量资源,课程研发人员甚至需承担销售任务,工资与销售挂钩,本质沦为销售人员。一位从业者坦言,想坚持教育理念的从业者太难,行业要向好发展仍需巨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