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底部菜单悄然变革:从“热门”到“市集”,一场电商战略升级的信号释放
作为小红书的资深用户,95后女孩林媛敏锐地察觉到平台底部菜单的微妙变化——从“热门”切换为“市集”。这一调整背后,是小红书App正在进行的新一轮产品内测,而林媛正是首批体验用户之一。对于任何平台而言,一级入口的调整绝非简单的界面优化,而是战略重心与核心业务优先级的直接信号释放。小红书此举,正是为了将分散在社区中的电商内容进行聚合,构建独立的交易场域,让“种草”与“拔草”的体验更加无缝衔接。
“市集”的内核是标准的商城页,但小红书巧妙地保留了首页标志性的双列流设计。商品以场景化笔记、带货直播等形式呈现,既延续了社区“逛”的体验,又与传统货架电商的功能性展示形成鲜明区隔。这一调整精准直击平台供需两端的核心诉求:用户侧,小红书优化了日活近4000万“求链接”用户的购物体验;商家侧,则提供了一个承载完整闭环交易内容的专属空间,既降低了非内容型商家的准入门槛,又创造了触达精准意向用户的新流量入口。
小红书电商发展长期保持”克制”的印象,但今年5月开放外链引发的质疑,显然未能反映平台真实战略。半个月前,小红书内部宣布成立”大商业板块”,由COO柯南统筹广告与交易业务,这一组织架构调整与此次产品升级,共同印证了小红书对电商的持续投入。手握3.5亿月活用户,小红书在过去两三年的电商业务尝试中,社区与电商的深度协同逐渐形成。虽然与抖音、快手相比,小红书电商规模仍显稚嫩,但独具特色的”市集”模式,使其成为电商世界中值得研究的样本。
市集本质上是做”非货架”的生意,这仍是无人走过的道路。从界面调整到体验设计,小红书正用”市集”这一载体,重新定义其电商场景的呈现形态。在字母榜体验的内测版本中,”市集”取代”热门”成为底部一级入口。进入页面后,上部设置了市集直播、买手橱窗、新品首发等频道,下部则展示商品笔记,同时整合购物车和订单功能,形成完整的电商聚合页。各类场景直接指向交易,但又不失社区的内容感。界面下方的双列流形式,涵盖商品笔记、商品链接、带货直播等内容,与首页社区浏览体验高度相似,为小红书打造了专门可供边逛边买的购物入口。
对比传统电商平台的商品页面,小红书市集内的商品笔记更注重场景化呈现。传统电商侧重品牌、规则、参数、价格等硬性信息,而小红书则更强调产品的使用场景、体验感受,将产品融入生活场景中。从体验上看,”市集”的双列流设计完美适配小红书用户习惯,浏览逻辑与首页刷社区笔记一致,无需重新适应界面交互;商品内容化的呈现方式,让”逛”与”买”的切换更加自然,这与货架电商强调”搜索-比价-下单”的路径形成明显差异。
对于小红书做市集,商家芮雨并不意外。作为小红书资深用户和2022年创立的植物染品牌”雨中生”创始人,芮雨将生意搬上小红书后深有体会:”这里的氛围特别契合我的品牌,产品的故事可以细细说,小红书的用户也愿意为有温度的东西买单。”不少爆款产品,都是从与用户的互动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芮雨也成为第一批加入市集的商家,她表示:”全新的流量入口,明确有购买意向的用户,更容易成交。”
小红书在电商推进上一直保持”克制”,担心交易会破坏原有社区生态。但事实上,小红书拥有一批购物心智较强、具备购买能力的用户——这是任何电商平台都稀缺的资源。小红书平台最初定位就是分享生活的种草平台,这让用户天然具备付费心智。柯南曾提及,小红书评论区最常见的回复就是”求链接”和”求购买”,日活用户中,有求购意图的近4000万人。用户需求指向哪,平台策略就要打到哪。这些有购物需求的用户需要更好的场景和体验。
改版前,用户若想查看店铺更多商品,需要先进入用户主页再浏览店铺界面。而在”市集”界面中,用户可一键跳转至商品卡界面,浏览效率大幅提升。交易场景保留社区设计,也让喜欢购物的用户产生边逛边买的体验。对于内容消费用户而言,独立交易场景起到了”缓冲”作用——原有的商品笔记、带货直播等内容仍在社区,根据兴趣算法推荐;而对于购物意愿更强烈的用户,市集则提供了快速满足需求的地方。随着小红书购物心智的不断渗透,或将成为更多人购物时的首选。
更重要的是,商家也获得了更稳定的交易场域。在纵横交错的社区交易路径之外,”市集”为商家经营提供了核心场。从小红书生意做得好的商家来看,大多具备内容能力,但并非所有商家都擅长内容创作,这也是此前商家觉得在小红书做生意门槛高的原因。”市集”页考虑到了这一特点,相较于之前更重视笔记点击率、完播率,有高成交、高复购、高互动的商品,在”市集”中会有更好的算法推荐。这意味着,在”市集”交易场域下,优秀商品将获得更多流量曝光,降低了拥有好产品的商家准入门槛,吸引更多商家投入精力经营平台,持续丰富小红书的货盘。
从某种角度看,小红书通过构建”市集”聚合交易闭环,并不令人意外。”种草”如今已成为消费代名词,而种草最早就是从小红书诞生。但此前存在商家更愿意在小红书做种草,而在其他平台做生意的现象。当小红书电商逐步发展,构建出更顺畅的闭环交易路径、场景后,小红书就能将用户从决策到下单的路径锁在平台内,商家自然会重视这一渠道的成长性。
回顾小红书电商业务进化历程:从最初试水跨境,到推出品牌号、断外链,再到举办商家大会表明态度,直至去年提出”生活方式电商”,小红书电商业务随着平台不同阶段特性逐步进化。”市集”板块上线,很大程度上代表小红书对电商的投入决心,也意味着平台电商业务到了新转折点。在社区零散交易之外,构建属于交易的中心场,这才足够呈现平台对”生活方式电商”的理解和期许。
就在半个月前,小红书内部宣布成立”大商业板块”,由COO柯南统筹广告与交易业务。柯南担任大商业板块总负责人,显然希望进一步融合小红书”商业化”与”交易”,让不同商业角色更顺畅地在平台有商业行为,同时从组织上先迈出一步,未来促进产品、工具等融合。无论从产品变化还是组织调整,都不难看出,小红书对电商的投入仍在持续加码。对于小红书而言,现行的电商交易板块,既是自身生态的必然延伸,也是顺应行业规律的水到渠成。
市集更像是一个立体版本的”小红书电商”,把特色放大,让生态上不同角色都有适宜展示的入口,同时也进一步促进有小红书特色的好货、商家在小红书获得更好回报。回看行业,近几年,从内容到交易的衍生、两者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据易观分析数据,2024年中国内容电商交易规模突破5万亿元,同比增长28%,抖音、快手等内容平台均通过强化电商功能实现营收增长。在这样的趋势下,各平台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战场,找到在带货之外的自我特色。这也是近年来电商平台忙着定义自己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更好地介绍”我是谁”是每个平台的必经之路。小红书电商,就在试图用”市集”重新介绍”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