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电影《捕风追影》中,梁家辉饰演的“影子”在冷血杀手形象之外,还展现了一丝温情——为战友煮一碗充满港式风情的餐蛋面。这碗面里,一碗热气腾腾的方便面配上一个金黄的煎蛋和几片午餐肉,不仅勾起了无数港式茶餐厅的回忆,更成为当代年轻人追求生活仪式感的象征。艾媒咨询最新数据显示,预计到2026年,中国午餐肉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大关。
与海外市场对罐头食品的狂热不同,中国消费者曾对午餐肉抱有偏见,认为其高热量、高盐分属于”垃圾食品”。然而,随着消费升级和健康意识的觉醒,一批国产品牌凭借创新产品力成功突围,让午餐肉重新走进千家万户。这些品牌各显神通:有的通过”减盐”迎合健康趋势,有的坚持”高含肉量”提升性价比,还有的推出小包装产品开拓办公零食等新场景。知名国货品牌”中粮梅林”以”梅”系列和片装午餐肉进军年轻市场;安徽宏业集团的”淮河””猪掌门”主打≥90%高猪肉含量的午餐肉;谢霆锋创立的”锋味派”占据高端市场;眉州东坡旗下的”王家渡”则开创了”低温午餐肉”品类,让罐头食品焕发新生。”猪掌门”电商负责人葛龙向《天下网商》表示,通过产品迭代和IP营销,消费者对午餐肉的认知正在全面提升。
从海外”舶来品”到被贴上”垃圾食品”标签,再到如今司空见惯的加餐零食,一盒盒方正的罐头里,浓缩着食品工业和消费潮流的百年变迁。”神秘肉”的传奇故事午餐肉这一品类起源于美国荷美尔公司1937年推出的SPAM(世棒)品牌。这种用滞销猪肩肉混入淀粉制成的肉糜罐头,因其高热量、长保质期和便捷性,迅速成为二战军用物资。在战场上,SPAM罐头成为”硬通货”,辗转各国战场。然而,美国士兵因成分不透明,给这种口粮起了个外号:”神秘肉”。尽管被美军弃用,但午餐肉在其他地区大受欢迎。夏威夷人将其与米饭用海苔包裹成”SPAM寿司”,韩国人则用美军丢弃的罐头炖制出”部队锅”。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本土的第一批午餐肉诞生于1957年,由上海梅林罐头厂生产。当时主要作为军用口粮和出口产品,较少进入民用市场。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消费水平提升,午餐肉才从战略物资转变为应急食品。但很快,高热量、高盐的标签又让它在”垃圾食品”之列。为迎合健康趋势,中国肉制品厂商积极创新,为午餐肉”正名”。虽然起步较晚,但庞大的人口基数让中国午餐肉市场潜力巨大,国产品牌迎来创新机遇。
国产突围”三板斧”在市场竞争中,国产午餐肉品牌走出多元化创新路线:第一招,通过减盐、减脂、提升含肉量增强质价比。反直觉的是,午餐肉肉含量其实很高:国标要求投肉量不低于80%,许多品牌已提升至90%,达到”火腿猪肉罐头”标准。这类高肉含量产品售价通常更高,如”淮河””猪掌门”单罐(198g)售价12~15元,普通款不足10元。第二招,开发新原料、新口味满足多元化需求。除了麻辣、蒜香、黑胡椒等特色风味,还出现牛肉、羊肉、鱼肉、猪肝等细分品类,既有梅林、美宁等老牌,也有”以牛为本”等新锐。第三招,调整配方工艺开创全新形态。以”低温午餐肉”为例,眉州东坡的”王家渡”采用低温慢煮工艺,口感细腻多汁但需冷藏,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便捷的需求。艾媒数据显示,王家渡连续4年(2021-2024)占据低温午餐肉市场份额第一。
基于国情的差异化发展午餐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薯片颇为相似:由海外创造引入,国产后起直追,在竞争中形成独特产品类型。全球范围内,SPAM的影响力依然强大。2024财年,荷美尔净销售额达119.2亿美元(约848.9亿元),其中中国市场需求旺盛,SPAM出口强劲。其他海外品牌如丹麦Tulip、韩国清净园也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与乐事对薯片近乎垄断不同,国产午餐肉厂商始终奋起直追。
除了产品创新,国产品牌还从营销、渠道、场景等角度打造更符合中国消费者习惯的经营风格。营销侧,品牌纷纷押注年轻化,如中粮梅林用”梅压力””梅烦恼”等谐音梗吸引年轻客群,推出单片装产品开拓办公室下午茶等新场景;”猪掌门”创立初衷就是开拓年轻市场,通过IP形象传递品牌年轻力,目前月销售额约500万元。渠道侧,品牌既占据传统小卖部、超市,又进驻盒马鲜生、Costco等大型商超,电商平台也成为发力重点。
中国市场与海外的差异在于,午餐肉在中国更多被视为加餐零食而非正餐选项。中国消费者更追求”新鲜””锅气”,据测算,2024年午餐肉仅占肉类消费总量的0.57%,远低于美国2016年的8.7%~9.6%。由于饮食文化差异,海外品牌经营模式难以简单照搬。但随着食品工业进步和消费心智转变,中国午餐肉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形成种类多元、潜力可期的细分食品类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