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定焦One,作者陈颐,经站长之家授权转载发布。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激增、充电桩遍布城市角落,车主们却发现,顺利充电依然充满挑战。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同比增长54%,公共充电桩充电量同步增长53%。“一桩难求”的困境逐渐缓解,但“好桩难找”成为新的痛点——坏桩故障、车位被占、启动失败、支付系统崩溃等问题,持续困扰着广大车主。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行业观察者指出,这预示着充电行业的规则需要变革。上半场竞争聚焦于“铺桩圈地”,比拼的是“有没有”;下半场核心将转向“好不好”,以稳定的服务和优质体验展开竞争。率先迈出这一步的是滴滴旗下数智化充电运营商小桔充电:2025年11月25日,“小桔充电”正式升级为“滴滴充电”,并提出“10个电车车主7个滴滴充电”的市场目标。这一承诺并非空谈,其配套了两大关键举措:公开承诺“97%的可用率”,以及行业首创的“跳枪赔付”机制。这相当于用平台信用为用户充电体验提供坚实保障。根据第三方研报数据,2025年1-7月,滴滴充电的充电量份额稳居行业前三,且是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企业。当头部企业明确将战略重心从“资产规模”转向“用户体验”,足以证明充电赛道竞争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接下来,滴滴充电将如何续写行业新篇章?
桩多未必好用,充电仍需抢位“桩是多了,但好用的桩,还是得靠抢。”拥有五年电动车使用经验的王力道出了许多车主的共同感受。作为资深新能源车主,他将找桩过程形容为“开盲盒”:手机APP显示有空位,抵达现场却常遭遇空置、被占用、设备故障或无法启动等问题。这种经历并非个例。社交平台上,“充电难”“用不了”“付不了款”等抱怨屡见不鲜。回顾过去几年,中国充电行业呈现典型的“圈地运动”特征。政策扶持与资本涌入推动下,充电桩企业加速扩张,桩体数量快速增长。这一阶段,竞争核心是规模与覆盖范围,谁建的桩多、进入的城市广,谁就能抢占先机。这一策略确实缓解了早期“无桩可用”的窘境。然而,单纯追求数量的粗放式发展已难以为继。一方面,全国新建公共充电桩增速明显放缓。天风证券研报显示,2024年新增公共充电桩85.3万台,同比增速下降8.2%。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仍以54%的增速高速增长。更关键的是,无论是纯电车主的长途出行,还是占比日益提升的混动车车主的日常补能,公共充电网络始终是刚需。数据显示,插电混动车市占率从2022年的20%提升至2024年的30%,用电需求持续扩大。同时,天风证券研报指出,尽管用户结构变化,但单车年均公共充电量仍稳定在1775千瓦时左右。这一矛盾凸显:用户高度依赖公共充电网络,但“可用且好用”的桩体依然稀缺。究其原因,过去行业过度关注“铺了多少桩”,却忽视了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环节。当充电网络基础框架初步搭建完成后,竞争逻辑应从“抢地盘”转向“重运营”。未来决定用户选择的关键,不再是桩体数量,而是充电效率、体验稳定性和服务可靠性。
四招破解充电焦虑,竞争逻辑重塑面对新的竞争格局,企业如何破局?核心在于明确商业模式。目前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重资产模式,通过与政府、国企合作,占据公交、物流等高频场景,通过充电服务费盈利;二是以滴滴充电(原小桔充电)为代表的平台模式,通过运营和服务将分散的第三方充电站整合成网络,获取佣金和流量价值。发展初期,两种模式各具优势:前者奠定行业基础,后者验证连接潜力。进入下半场,如何将“规模覆盖”转化为“优质体验”,成为双方共同挑战。重资产运营商开始“变轻”,加强线上运营;平台型企业则“变重”,如滴滴充电投入资金协助商户升级硬件,共建超充网络。行业竞争焦点随之转移,从“桩”的密度转向“桩与人”的匹配效率。这一切最终指向精细化运营能力。那么,滴滴充电的运营策略有何特色?其将解决方案概括为四个关键词:“好找、好充、好快、好安全”。在“好找”方面,关键不在于桩多,而在于精准布局。滴滴充电承诺“3公里内必达充电站”,解决用户找桩痛点,但更进一步提供决策支持:不仅告知“哪里有桩”,还推荐“最优选择”。依托滴滴出行生态的实时数据,平台能预测区域、时段充电需求,智能推荐排队最短、价格最优、综合效率最高的站点。这一升级使滴滴从提供“物理覆盖”转变为“决策效率”平台。针对“坏桩”问题,滴滴承诺“97%可用率”,并推出“跳枪赔付”保障。其背后是智能服务系统实时远程诊断,提前预警故障。更深层次是其商业逻辑转变:将原本属于桩企的“技术责任”,转化为平台的“服务承诺”,用自身信用为第三方服务背书,降低用户决策风险。在解决“找桩”和“可用性”等基础问题后,滴滴充电着力提升“好快”和“好安全”体验。其追求的“快”不仅指充电功率,更涵盖全流程效率。例如,“极速启动”功能将行业平均40多秒等待时间压缩至10秒左右,显著提升用户感知效率。在“安全”层面,滴滴充电从被动补救转向主动预警,构建“能盾”防护体系,通过连接“百家桩、百家车”数据,建立精准风险预测模型。从“好找”“好充”到“好快”“好安全”,滴滴充电始终围绕核心目标:将充电从充满不确定性的“盲盒”转变为稳定可靠的标准服务,推动整个充电体验升级。
决胜下半场,充电赛道的核心竞争要素是什么?滴滴充电的打法显然超越单纯服务升级,更是在押注行业未来。资金与规模是入场券,但最终决胜还得靠深厚内功。其布局手握三张关键底牌。第一张牌是“最挑剔用户”打磨的运营体系。为何滴滴充电敢承诺“97%可用率”?这源于其早期服务网约车司机的经验——对于将充电视为“生产资料”的司机群体,时间直接等同于收入,桩体故障、启动慢、排队久都意味着实际损失,这也让他们成为充电市场“最严苛用户”。这种压力倒逼滴滴充电将运营做到极致:故障响应迅速、流程高效、桩体稳定性高。当这套在高频刚需场景中锤炼的体系服务私家车主时,堪称“降维打击”。一位接送孩子上兴趣班的妈妈深有体会:“起初以为滴滴充电主要服务网约车,用过几次后发现桩维护确实到位,现在常把车停在附近滴滴充电站,特别省心。”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主选择滴滴充电,正是看中这份“确定性”。第二张牌是“出行入口”延伸的心智优势。有了可靠能力,下一步是占领用户心智。这方面滴滴占得先机。许多电车车主已是滴滴高频用户。当充电需求出现时,基于同一平台的信任,选择滴滴充电顺理成章。这种从“出行”到“充电”的心智迁移,是其他纯充电玩家难以复制的壁垒。正如一位北京白领所言,她日常打车、导航都用滴滴,充电时自然也首选,无需切换多个APP。“10个电车车主7个滴滴充电”不仅是口号,一次可靠体验就足以完成用户心智迁移。第三张牌是跳出“硬件竞赛”的生态定位。前两张牌立足“现在”,第三张牌则关乎“未来”。与传统玩家不同,滴滴充电选择“平台化”路径:既“做大蛋糕”,用数字化工具和资金支持生态伙伴提升效率、升级设施;也“立好规矩”,以“四好”标准和平台机制推动网络服务质量持续提升。这种“标准+网络”定位,使其超越单纯充电生意,开启更具想象力的未来。
结语未来充电网络将不再是孤立桩体集合,而应成为与电网、交通网深度融合的“能源互联网”。这张网络中,每个充电桩既是电网“储能单元”,在用电高峰反向供电;也是城市交通“调节器”,动态平衡区域充电需求。调度如此复杂系统,离不开强大“交通能源大脑”。这正是滴滴这类平台型玩家的核心价值——既掌握海量出行数据,又连接成千上万个场站与运营商。这种贯通供需两端的独特优势,使其天然适合担任“能源互联网”核心中枢角色。归根结底,充电赛道下半场竞争最终将围绕“确定性”展开:对用户,是找得到、充得上、充得快的体验确定性;对行业,是运营稳定、标准统一的生态确定性;对玩家自身,是模式清晰、路径明确的发展确定性。滴滴充电的三张牌,本质上都是在为这份“确定性”加码。这场从“拼数量”到“拼体验”的行业变革刚刚拉开序幕。最终赢家,必将是那个让用户最省心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