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东莞一名姓林的男子(化名)与朋友钓鱼时,突然出现令人惊骇的症状:嘴巴不受控制地大张、无法发声,头部剧烈向左抽搐并不断点头。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出一身冷汗,紧急送往多家医院后,最终被确诊为罕见寄生虫病——裂头蚴感染。令人揪心的是,医学影像显示,这条致命寄生虫已寄生在控制语言功能的脑部关键区域,如不及时取出,不仅危及生命,更可能导致语言功能永久性丧失。
面对如此棘手的医疗难题——既要完整取出活体寄生虫,又要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语言功能,医疗团队经过反复研讨,决定采用一项高难度的创新手术方案:术中唤醒麻醉下的裂头蚴抓取术。这种手术方式在国际上极为罕见,需要患者在全麻开颅后保持清醒,通过实时配合完成一系列指令动作,以便医生精准定位脑功能区边界。
手术当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医护团队首先为林浩实施全麻完成开颅。当手术进行到关键环节时,麻醉师逐渐唤醒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清晰指令下,林浩依次完成吐舌、握拳、回答简单问题等动作。通过这种独特的”脑部导航”方式,医生们成功锁定了寄生虫的具体位置,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最佳取虫路径。当手术刀精准切入病灶时,一条约10厘米长、仍在顽强蠕动的裂头蚴被完整取出,现场医护人员无不松了一口气。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这正是导致林浩突发症状的罪魁祸首。
经过精心护理,林浩恢复情况良好,语言功能未受明显影响。回忆起感染经历,他坦言自己从小就有饮用生水的习惯,尤其记得儿时在老家常直接喝井水,刷牙也习惯用井水。这一细节让医生们意识到,裂头蚴感染往往与不良卫生习惯密切相关。医生特别提醒广大市民:若误食被裂头蚴虫卵污染的生水,或食用未彻底煮熟的野生蛙肉、蛇肉,幼虫可能通过肠道钻入大脑,引发致命的脑裂头蚴病。更令人震惊的是,临床曾有病例显示,裂头蚴在脑部可存活长达20年而不被察觉。
医生补充说明,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裂头蚴感染病例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这种寄生虫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侵入人体:一是饮用被污染的生水,二是食用未煮熟的中间宿主肉类。由于裂头蚴在人体内可长期潜伏,早期症状往往被误认为是偏头痛或神经衰弱,极易造成漏诊。因此,医生呼吁公众提高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饮生水,不食生肉,尤其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及偏远山区的健康宣教,从源头上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