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游戏商务大会“游戏产业出海发展论坛”于7月29日在上海隆重举行。本次盛会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指导,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与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汇聚了行业顶尖专家与企业领袖,共同探讨中国游戏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新机遇。论坛上,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投资研究部副主任李媛发布了重磅报告《中国游戏产业全球化研究》,为中国游戏产业的出海之路提供了深度洞察。
报告指出,经过20余年的稳步发展,中国游戏产业全球化已进入本土化阶段的初期。以腾讯游戏为代表的中国游戏领军企业,在海外市场初步构建了本土化研发布局,并成功打造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独立海外品牌。2024年,中国自研游戏海外销售收入占比已达到33.62%,这一数字充分展现了中国游戏企业的国际化实力。与此同时,中国游戏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也在持续扩大,据公开数据显示,从2018年至2024年的六年间,中国游戏企业海外投资的前四大目的地依次为芬兰、以色列、日本和美国,这四大经济体的合计占比高达79.9%,显示出中国游戏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布局。
“玩法创新-生态整合-全球布局”三位一体的发展范式,根据中国游戏海外销售收入的增速变化及海外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将中国游戏产业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2012年以前的起步期、2013年至2017年的稳步增长期以及2018年至今的优化发展期。在这三个阶段中,中国游戏产业全球化经历了授权阶段、自主运营阶段和本土化阶段三个动态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展现了中国游戏企业不断壮大的全球化实力。
在2012年以前的起步期,中国游戏产业全球化能力相对较弱,海外销售收入规模较小,占比较低。从2006年到2012年,中国自研游戏海外收入从0.2亿美元增长至5.7亿美元,海外收入占比从3.6%提升至8.9%。游戏企业对外投资规模也较为有限,直到2012年,以腾讯游戏为代表的中国头部企业开始加大对外投资布局,推动中国游戏产业全球化进入新阶段。
2013年至2017年的稳步增长期,得益于移动游戏的蓬勃发展,中国游戏产业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中国自研游戏海外收入从18.2亿美元增长至82.8亿美元,海外收入占比从19.1%上升至28.6%。游戏企业对外投资并购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助推全球化布局、提升行业话语权,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手段。2016年,腾讯以86亿美元收购芬兰Supercell公司,这一事件成为当年全球最大的游戏领域并购案,标志着中国游戏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2018年至今的优化发展期,中国自研游戏海外销售收入规模呈现波动增长,占比趋于稳定。从2018年到2024年,中国自研游戏海外收入由95.9亿美元上升至185.6亿美元,海外收入占比从27.8%增长至33.6%。游戏企业的海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并逐步从“商业变现”向“价值创造”转型,形成了“玩法创新-生态整合-全球布局”三位一体的发展范式。在此期间,腾讯游戏 alone 就在海外市场进行了60余起投资并购事件,而网易、莉莉丝等企业也加快了海外品牌建设,共同推动中国游戏产业的全球化进程。
此外,《报告》还从产业链视角出发,解构了游戏产业全球化布局中技术研发、内容生产、发行运营、终端消费等环节的跨国协作图谱,剖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趋势,揭示了中国游戏产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地位。李媛介绍道:“游戏全球产业链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围绕中游的游戏研发企业展开。上游主要包括游戏研发所需的基础软件,其中以游戏引擎为核心工具,目前其主要厂商集中在欧美地区;中游主要是游戏产品研发,目前美国、中国和日本在研发环节处于优势地位,市场份额分别占比37.7%、31%和21.1%;全球前五大游戏企业分别为腾讯、微软、索尼、网易和艺电。下游主要为游戏发行和衍生产业,目前中国和美国是全球前两大游戏市场,2024年游戏市场规模分别为470亿美元和461亿美元。电竞和游戏IP授权是比较成熟的两大衍生产业,其中美国和日本的游戏IP授权产业链均已相对完整,在全球TOP60的游戏IP总收入中分别占比41.8%和31.6%,中国游戏IP排名第三,占比21%,整体市场规模仍相对较小,但拥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从发展格局来看,中国在全球游戏产业链中呈现出“全链参与”与“文化技术双轨驱动”的显著特征,但在部分环节与部分发达经济体仍存在一定差距。李媛谈到,展望未来,中国游戏产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包括:以资本拓版图,以技术创优势,借势全球多元文化需求,同步构建跨周期、海内外、大中小微企业共创共赢的创新研发体系,对冲短期成本压力,推动资本、技术、内容、平台、生态等协同出海,从而在全球游戏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