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AI大模型的浪潮。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自象限原创”(ID:zixiangxian),作者:罗辑,编辑:庄颜,经微新创想授权发布。在美国,以OpenAI、Anthropic等初创企业和微软、Google为代表的科技巨头正引领着AI大模型的发展,最大参数已达到5620亿。在中国,美团王慧文、阿里贾扬清、前搜狗CEO王小川、前京东AI掌门人周伯文等科技大佬纷纷投身其中。AI大模型的发展如烈火烹油,但在这一轮浪潮中,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中美两国。然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何看待AI大模型,在发展大模型上又取得了哪些进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AI大模型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这些问题在中美的光环下往往被忽视。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这样的背景下,“自象限”梳理了包括中国、美国、韩国、日本和欧洲等主要国家AI大模型的发展现状。我们发现,一方面,不同国家AI大模型的发展与所在国的互联网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芯片、云计算、高质量数据等产业基础,模型架构和算法经验,以及用户群体、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决定了所在国家AI大模型的发展高度。正如比尔·盖茨将ChatGPT的发布比作互联网的发明,并认为它可以改变世界一样,英伟达CEO黄仁勋也在GTC2023上三次提到“AI迎来iPhone时刻”。AI大模型是全球的机会,而中国创业者更不应存在视野盲区。将视野拉远便会发现,各国大模型都继承了本国的“基因”,前二十年互联网与科技积累的成果,在AI 2.0的大考下瞬间爆发。有人交了满分答卷,也有人名落孙山。
美国:实力雄厚,独占鳌头美国在AI大模型方面的强盛并非一时,而是由来已久。从2012年AI萌芽时期,到2016年AI1.0时期,再到2022年ChatGPT带来的AI2.0时期,美国一直是AI领域的破局者,引领着全球AI发展不断向前。例如,目前几乎所有AI大模型训练时采用的Transformer网络结构,是由谷歌在2017年提出的。Transformer网络结构具有优秀的长序列处理能力、更高的并行计算效率、无需手动设计以及更强的语义表达能力等特征,它让大模型训练成为可能。保证AI大模型出现在美国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美国云大厂和英伟达手握全球算力核心资源。云计算能够为AI大模型训练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和应用平台,同时提供数据处理、模型部署、推理等AI工具和服务,让企业能够快速训练大模型,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建立和维护自己的数据中心。目前,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云计算企业。IDC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IaaS市场中,亚马逊、微软、谷歌、IBM等美国企业合计占比近70%。而美国最具代表性的AI大模型初创企业,无论是OpenAI还是Anthropic,都接受了微软和谷歌等云大厂的投资。这背后除了资金支持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背后的云计算资源。算力的另一个维度是芯片,高性能的芯片可以提供更加高效的计算能力,从而加速训练过程。速度有多快呢?2016年,黄仁勋亲手将世界第一台DGX-1(英伟达计算平台)捐献给了OpenAI,DGX-1是3000人花费3年时间才研发出来的首个轻量化的小型超算,计算和吞吐能力相当于250台传统服务器。有了DGX-1,OpenAI之前一年的计算量只要一个月就能完成。而目前为止,英伟达的A100芯片仍然是唯一能够在云端实际执行任务的GPU芯片。最近的GTC2023上,黄仁勋又更新了新芯片H100的进度。H100配有Transformer引擎,可以专门用作处理类似ChatGPT的AI大模型,由其构建的服务器效率是A100的十倍。可以说,在AI大模型领域,目前的美国就是妥妥的“别人家孩子”,这也导致目前行业最具代表性的AI大模型都集中在美国。比如OpenAI最新发布的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GPT-4,谷歌最新推出“通才”大模型PaLM-E,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5620亿参数,能看图说话、能操控机器人,以及刚刚解决AI绘画手指问题的Midjourney等等。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美国业界对于AI大模型也持激进和保守两种不同的态度。其中,微软支持的OpenAI在推动大模型落地时就更加激进。根据OpenAI关于GPT-4的安全文档,OpenAI曾在发布GPT-4前聘请安全专家进行测试。OpenAI在文档中写道:“GPT-4表现出一些特别令人担忧的能力,例如制定和实施长期计划的能力,积累权力和资源(寻求权力),以及表现出越来越‘代理’的行为。”因此有安全专家建议将GPT-4的部署时间推迟6个月,到今年秋季再发布,但OpenAI并没有采纳这份建议。而另一方面,在ChatGPT发布之后,谷歌曾表示自己已经具备相似能力的AI大模型,但基于安全考虑并没有及时推向市场。包括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和马斯克都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AI大模型和人工智能的担忧,表示应该更谨慎地对待大模型的市场化。目前由谷歌投资的,能够对标OpenAI的另一家AI初创公司Anthropic其实就是因为这样的理念不同,而从OpenAI出走并自立门户。当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即使曾经相对谨慎的谷歌也似乎忘记了这条担忧,并在3月7日报复性砸出5620亿参数大模型,甚至能够控制机器人运动。目前,以微软和OpenAI为代表,美国AI大模型正在积极推动产业应用。微软早在2月份就宣布将会在全线产品接入ChatGPT,并以几乎一周一个产品的速度向外更新。从New Bing到加入最新功能Copilot的Microsoft Teams正在搅动全球的产业变革。
日本:错失互联网,错失云,错失AI如果说美国是最厉害的大模型“老炮”,那日本可能就要沦为这次排名的“吊车尾”。日本的落后其实要从上个互联网时代讲起。我们盘点世界AI大模型领域的关键角色会发现,无论是中国的BAT,韩国的Naver,还是美国的谷歌、亚马逊,他们都是互联网时代的巨头。一方面,这些企业通过互联网业务积累了大量的高质量数据;另一方面,他们在自身业务推动下建立了完整的云计算体系。但盘点之后我们发现,整个日本既没有叫得出名字的互联网巨头,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云计算厂商。目前,日本的即时通讯软件来自韩国的LINE,云计算业务也被美国企业长期把持。2022年,日本云计算市场份额约占全球的4%,排名第四。但日本云计算市场的主要竞争者却是美国的三大云巨头亚马逊、微软和谷歌,它们在日本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60%~70%。除此之外,日本其实还面临许多其他问题,比如由于半导体产业的衰落,让日本在本应成为最大优势的AI芯片领域缺位;比如作为一个小语种国家,日语面临和中文一样缺乏语料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在AI时代其实早就丧失了自主权。所以我们盘点日本的AI大模型,会发现它们大多具有美国或者韩国色彩。比如日本最早公开上线的NLP大模型是2020年发布的NTELLILINK Back Office NLP,当时它能实现如文档分类、知识阅读理解、自动总结等功能。但NTELLILINK Back Office是在谷歌BERT基础上开发的应用,就像中国许多基于GPT-3开发的应用一样。更有日本血统的生成式AI其实是HyperCLOVA、Rinna 和 ELYZA Pencil,但其中HyperCLOVA 和 Rinna 也都有外国基因。其中,HyperCLOVA最早是韩国搜索巨头NAVER在2021年推出的,其日本版是由NAVER和其子公司LINE(韩国软件在日本经营)一起研发。但HyperCLOVA确实是第一个专门针对日语的大语言模型,其通过爬取日本的博客服务来获取训练数据,并在2021年举行的对话系统现场比赛中获得了所有赛道的第一名。基于HyperCLOVA,LINE也推出许多应用,比如聊天机器人CLOVA Chatbot、图像识别CLOVA OCR和科洛瓦演讲CLOVA Speech等等。HyperCLOVA拥有820亿参数,目前正计划通过超100亿页的日文数据作为学习数据将模型规模扩大到1750亿。日本的另一个AI大模型Rinna则与微软有关,Rinna最早是微软日本研发的一款聊天机器人,类似于国内的小冰(之前叫微软小冰,目前已独立运营)。2021年8月,Rinna发布了一个名为GPT2-medium的模型,然后又在次年推出了日本版的GPT-2,参数达到13亿。日语版GPT-2与GPT-2的区别在于,GPT-2采用的是英文语料,而日语版GPT-2是基于日语语料训练。目前,Rinna的日语版GPT-2和HyperCLOVA已经是日本参数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大模型了。当然,日本也有一些真正土生土长的大模型,比如2022年3月,由东京大学松尾研究所的AI初创公司ELYZA Co., Ltd.推出大语言模型,它以产品“ELYZA Pencil”的方式推向市场。输入几个关键字,ELYZA Pencil可以在大约6秒内创建三种类型的日语新闻报道、电子邮件或简历。所以算起来,ELYZA Pencil才算真正意义上日本首次公开发布的生成式AI产品,但仅有ELYZA Pencil显然很难成为全村的希望。日本政府其实也在想办法扭转这种局面,比如2022年5月,日本政府计划将云计算服务列为涉及国家安全的“特定重要物资”,并将加强日本本国的“国产云”,但执行下来其实收效甚微。毕竟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云计算都是规模经济,需要有足够的市场容量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这也导致日本互联网和云计算无论是在全球市场,还是在本土市场都缺乏充足的成长空间。但即便如此,日本市场也在积极做着大模型的应用的研究。比如2022年5月,东京大学和Google Brain的一个研究团队发布了论文《Large Language Models are Zero-Shot Reasoners》,解决了大模型0样本学习的部分问题。而在日本的互联网上,日本网友也在积极调用GPT-3的API,尝试开发自己的独特应用。此外,在刚刚举行的英伟达GTC 2023上,英伟达与日本三菱联合打造了日本第一台用于加速药研的生成式AI超级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