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市场遭遇寒冬。根据权威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发布的最新报告,2023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环比下降11%,这已是行业连续第八个季度出现下滑。若换作其他行业,连续八个季度的衰退或许意味着宣告破产,但手机市场凭借庞大的用户基础,虽经历波动仍展现出较强韧性。(图片来源:Canalys)令人鼓舞的是,另一份数据显示,Counterpoint预测今年第三季度市场将迎来小幅回暖,预计出货量将分别达到3.11亿部和3.24亿部,同比增长3%和8%。这一积极信号表明,企业投资者对智能手机市场的信心正在逐步恢复,手机市场的复苏春天或许已近在眼前。
二超多强,格局或将重塑?从品牌分布来看,三星稳居行业龙头地位。尽管在国内市场长期被归为”其他”类别,但凭借卓越的品牌口碑和全球市场布局,三星的出货量份额高达22%,超越苹果成为全球市场份额最大的厂商。作为折叠屏技术的开创者,三星Galaxy Z系列和Galaxy Z Flip系列持续领跑全球折叠屏市场,印证了市场与消费者对其创新产品的认可。(图片来源:Canalys)紧随其后的是苹果,其全球市场份额为17%。尽管第二季度表现疲软,但第三季度新品发布有望推动出货量显著增长。小米、OPPO和vivo则以13%、10%和8%的份额位列第三至第五,这三家国内厂商近年来表现强势,但面对荣耀和华为等新势力的冲击,若想维持领先地位,必须持续推出高竞争力的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除苹果外,几乎所有厂商均依赖低端手机(200美元以下,约合人民币1443元)实现销量增长。三星A系列、小米Redmi系列、vivo Y系列等在低端市场表现亮眼,出货量屡创新高。(图片来源:小米京东自营旗舰店)实际上,中低端手机并非如想象般不堪,得益于制造成本优化、技术进步和供应链升级,厂商们已能以较低价格提供性能均衡的产品。以近期体验的荣耀X50为例,1399元的价格即可获得出色的屏幕素质、可靠的性能表现,甚至具备旗舰机型罕见的抗摔能力。此外,大内存和大电池成为入门级手机的另一大卖点,满足消费者对存储空间和续航的需求,使得有限预算下的用户也能获得更优的体验。(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而在高端市场,iPhone 14 Pro系列凭借强大竞争力收割了大部分份额,这一现象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到意外。毕竟iPhone 14 Pro系列售价普遍超7000元,远超多数消费者的预算。但若深入分析苹果今年的策略,便不难理解其成功。首先,苹果多次官方降价,部分电商平台优惠力度甚至达到2000元,如此力度确实吸引大量用户关注。中端市场虽竞争激烈,但已成为国产厂商反击的关键战场。传统”中端走量、低端铺货、高端讲故事”的格局已被打破,中端市场成为厂商必争之地,而高端市场虽初见成效,但与苹果的全面竞争仍需时日积累品牌故事和宣发实力。
面对低端市场利润微薄、中端市场内卷严重、高端市场根基未稳的局面,国产厂商如何破局?首先,持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至关重要。当前市场下滑的一大原因在于缺乏全新使用场景——2018年全面屏革命和2020年5G爆发均曾带动市场热潮,但后续创新乏力。5G网络虽已普及,却未催生足够的应用场景,而旗舰芯片性能虽强,但大部分消费者难以感知差异。其次,需适度放缓产品迭代速度。近年来,高通和联发科旗舰芯片发布周期从次年2月提前至更早时间,据传骁龙8 Gen 3最快将在今年11月推出,这意味着产品更新将加速至一年三更,旗舰产品周期或缩短至4个月。但手机作为非刚需消费品,市场低迷实属正常,过度依赖机海战术反而会适得其反。(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随着经济复苏,消费者信心逐步回升,各厂商也将推出更多新机型。但在此之前,需谨慎考虑用户预算,适当放缓旗舰机型迭代速度,以稳定市场预期。展望下半年,手机市场有望迎来积极变化,更多创新竞争将惠及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