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言:“创意既廉价又丰富,能将创意与场景有效结合,并进而付诸行动才有价值。”这句话在创投圈广为流传,成为许多投资人的座右铭。他们常告诫创业者:“谁第一个做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跑出来;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笑得最好的人;在中国创业,执行就是战略。”然而,也有声音挑战德鲁克的观点。The Generalist创始人马里奥·加布里埃尔通过引用30多项研究指出,好的想法既重要又稀缺,没有好的想法,执行便无从谈起。他在长文《伟大的创意从何而来?》中深入探讨了驱动创新的多种因素,包括人、激励和环境,并得出一个关键结论:要想产生好的创意,必须先拥有大量创意。以下是该文摘要,经微新创想编辑整理:
伟大的创意究竟从何而来?随着AI的复兴与发展,人类创造力成为我愈发思考的话题。我们最出色的想法源自何处?如何有效培养创意?人类在何时最有可能迸发创意?德鲁克的观点虽普遍,但在学术界和工商界,许多权威人士持有类似看法,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创意的应用而非构思。企业家而非低效的理论家,才是为世界创造最大价值的人。尽管德鲁克的话充满智慧,但他的观点存在偏差。创意并非廉价。诚然,创意若缺乏有效结合,便无法产生社会影响。但若没有创意和思想,“结合”又从何而来?思想是进步的种子,是伟大发明的起点。人类衣物纤维、食物冷藏、药物设计及电脑芯片结构,无一不是始于一个想法。更准确地说,是一系列相互叠加、巧妙平衡的想法。好的创意并非取之不尽,研究表明创意正逐年减少。斯坦福大学研究《创意越来越难找了吗?》显示,研究投入大幅增加,但生产力却急剧下降。例如,维持摩尔定律需要18倍的研究人员,但生产力仍在下降。农业和医疗研究也面临类似困境。产出的减少意味着研究更加重要。我们应当更好地理解如何产生想法、想法的来源,以及带来想法的人。什么样的激励能鼓励独创性?应雇用谁促进组织创新?如何驾驭集体智慧?通过30多项学术研究,我们提炼出七大发现:
1. 正确的激励
激励是智者的助力,却可能成为愚者的阻碍。你是否听说过“眼镜蛇效应”?印度殖民政府为减少毒蛇,宣布奖励带来眼镜蛇尸体的计划。当地人却利用漏洞,杀蛇养蛇,稳定获赏。这一反效果警示企业:激励创新需谨慎评估。创造力如娇嫩花朵,在特定环境中生长。2009年研究《激励与创造力》对比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的研究人员。NIH强调短期成果,而HHMI注重长期探索,容忍失败。结果,HHMI资助的研究人员更具创新性,论文质量更高,33%成员获提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另一项研究《容忍失败与企业创新》也显示,更愿意容忍失败的风险投资人支持的IPO公司创新力更强。结论:要建立创造性环境,需激励长期主义和勇于实验,容忍失败将带来更大成功。
2. 局外人
最好的想法往往来自对特定领域了解最少的人。新手常能发现专家未见的解决方案。乔布斯深谙此道。2014年《管理科学》研究显示,三个不同工种(木匠、屋顶安装工、直排轮滑运动员)的213名受试者,对其他领域安全问题提出的原创想法,比对自己领域的想法更多。跨界越大,想法越新颖。当然,新颖性未必实用,但解决问题离不开场景。结论:需新颖方案时,不妨咨询相近市场的人,而非仅依赖同行业专家。
3. 协作
马里兰大学教授凯文·邓巴被誉为“思想领域的人类学家”,他深入研究科学实验室运作及突破过程。邓巴发现,科研过程充满不可预测性,50%数据源于意外。重大突破往往来自每周例会上的讨论,科学家们展示数据、接受提问和批评。这种协作方式对产生新想法极为有效。创新始于会议桌而非显微镜。邓巴1995年研究《科学家如何真正推理》中,一个科学家因同事提问被迫重组知识,最终解决了原问题。简言之,让同行摆脱狭隘观点,有助于重新组合信息。邓巴的研究凸显合作对创造力的重要性。
4. 超级巨星
集体推理虽关键,杰出个人仍不可或缺。2008年研究《超级巨星的灭绝》分析了112名意外死亡的精英科学家,发现其早逝对合作者生产力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智力上接近的同事。结论:杰出个人在创新中发挥特殊作用,当“不可替代的思想来源”消失时,损失显而易见。
5. 经纪人
每个组织都是一张网络,信息资本在节点间流动。最佳想法源自何处?网络运营者如何定位?芝加哥大学罗纳德·伯特2004年研究《结构漏洞和好想法》分析了大型电子公司管理层,发现“结构漏洞”即网络结构中的缺口,如会计与产品部门间的隔阂。经纪人作为连接器,在不受束缚的子群体间传递信息。研究发现,网络受限较少的经理提出的想法质量更高,且更易获得晋升和更高薪水。结论:要提升想法质量,需找到结构漏洞并成为连接者。
6. 内在动力
工作动机影响表现。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2008年研究《谁让他们发光?》分析了1.1万名科学家,发现内在动机与努力和创新生产高度相关。科学家因独立性、好奇心选择职位,工作时间更长,专利更多。外部动机影响复杂:高薪激励下工作时间减少,稳定性激励则降低产出。结论:建立创新团队,智力挑战比提高薪水更重要。
7. 长老
为何创意越来越少?西北大学经济学家本杰明·琼斯在《知识的负担和文艺复兴人之死》中解释,创新者需接受教育,而知识前沿不断变化。新一代人需更多时间才能达到前沿。琼斯发现,重大创新者产出突破的年龄越来越大,这导致“创新潜力的生命周期”缩短。结论:若创新尚未突破,可能是时间未到。
本文为微新创想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微新创想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