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只是随手分享了一张旅行合影?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强大分析能力面前,这张看似普通的照片可能正在悄悄泄露你的住址、身份证号码、家庭关系甚至完整的行程轨迹。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央视新闻罕见地发出高危警示:随着多模态AI技术的普及,日常照片已成为隐私泄露的新重灾区,而大多数普通用户对此仍毫无察觉。
图源备注:图片由AI生成,图片授权服务商MidjourneyAI
“读图术”的进步已远超人类想象网络安全专家指出,现代AI不仅能精准识别人脸、车牌、证件文字,还能通过复杂的上下文推理还原大量敏感信息。例如:一张无意中泄露的登机牌照片,AI竟能提取姓名、航班号、座位号,并结合公开数据推测出你的常住城市;一张孩子穿着校服的照片,AI竟能识别出学校Logo并关联到家庭住址;甚至背景中模糊的快递盒,也可能暴露收件人全名与电话号码。更令人担忧的是,研究人员已发现一种新型AI攻击手段:恶意攻击者可以在高分辨率图片中嵌入”隐形提示词”,当平台AI自动压缩或降采样图像时,这些指令会被意外激活,诱导大模型执行窃取、伪造或泄露操作——而用户甚至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数据已被”授权”交出。

央视点名三大高危行为,你中招了吗针对当前风险,央视特别列出三类绝对不可晒的内容:1️⃣ 交通票证:火车票、登机牌、车牌等含姓名、身份证后四位、行程信息;2️⃣ 个人证件:身份证、护照、驾驶证、结婚证等高清照片,等于将隐私”打包快递”给黑客;3️⃣ 实时定位+儿童/老人信息:晒娃晒老人+定位,极易被用于精准诈骗、人贩子追踪等犯罪。
AI时代,隐私防护需”主动防御”专家呼吁,用户必须升级数字安全意识:发图前务必打码关键信息(即使背景也要检查);关闭社交媒体自动地理标记功能;谨慎使用AI修图、AI扩图等第三方工具,避免原始图像上传至未知服务器;家庭群、朋友圈也非”安全区”,信息一旦流出即不可逆。AIbase认为,这场隐私危机的本质,是技术便利与数据主权的剧烈冲突。当AI能从一张模糊背景中”读出”你的生活全貌,我们不能再以”我没干什么坏事”为由放松警惕。在这个”万物可被解析”的时代,保护隐私,就是保护人身安全。每一次点击”发送”,都该是一次深思熟虑的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