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自然界进化设计的启发,进化算法驱动的机器人自动化设计已探索二十年,但效率始终不尽人意。如今,一项突破性技术让AI从一块肥皂状物质出发,仅用26秒便设计出成功步行的机器人,彻底颠覆了传统设计模式。长期以来,机器人设计因其复杂的物理结构、感官与运动布局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而备受挑战。人类设计师需耗费数月甚至数年,通过反复构思、原型制作和测试,才能最终确定每个细节。而此前采用进化算法的尝试,虽然旨在实现自动化设计,却因模拟环境与实际制造之间的巨大差异,导致效率低下——在模拟中设计机器人并确保其制造后能实现预期行为,往往需要数天的超级计算时间。

西北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首个能够从头开始设计机器人的AI系统,相关成果于10月3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值得注意的是,这一AI系统仅需普通笔记本电脑即可运行,整个设计过程仅需26秒,且无需任何人类提供设计线索。正如西北大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和生物工程以及机械工程助理教授Sam Kriegman所言:”我们发现了一种极快的AI驱动设计算法,它绕过了进化历史的漫漫长路,也摆脱了人类设计师的固有偏见。”简单指令”设计一个能在陆地上行走的机器人”后,AI在眨眼间便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机器人结构,其外观与地球上任何已知生物都截然不同。Kriegman将这一过程称为”即时进化”。

研究人员最初仅向AI提供简单提示:设计一个能在平面上行走的机器人。尽管自然界耗费数十亿年才进化出首个行走物种,新算法却将这一漫长过程压缩至26秒,成功设计出能稳定行走的机器人。其设计速度不仅惊人,更能在个人电脑上运行,实现全新结构的从头设计,这与依赖超级计算机和海量数据集的其他AI系统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往往局限于模仿人类既有作品,无法产生真正创新的想法。

AI的设计过程始于一块约肥皂大小的块状物质。起初,这团物质只能摇晃,完全无法行走。AI迅速迭代设计,每次评估设计效果,通过修剪优化机器人结构。最终,机器人能在原地弹跳,继而向前跳跃和移动。经过九次尝试,AI设计的机器人实现了每秒行进半身长距离,约为人步行速度的一半。从无法行动的块状物到成功行走的机器人,整个设计过程在笔记本电脑上仅用26秒。

为验证机器人能否在现实中工作,Kriegman团队根据设计蓝图3D打印模具,填充液态硅胶,数小时后取出固化硅胶,制成既柔软又有弹性的机器人。充气后,三条腿随之鼓起,放气时又收缩。通过不断泵送空气,三条腿反复膨胀收缩,机器人最终缓慢而稳定地行走了起来。这一突破性成果由Sam Kriegman实验室的科学家David Matthews主导,他与Kriegman及Andrew Spielberg、Daniela Rus(麻省理工学院)、Josh Bongard(佛蒙特大学)等合著者合作数年才得以实现。2020年,Kriegman因开发异种机器人(xenobots)——首个完全由生物细胞制成的活机器人而广受关注。如今,新AI被视为探索人工生命潜力的关键一步。

这个机器人虽小、软、畸形且由无机材料制成,但Kriegman认为,这标志着人工智能设计工具新时代的开启,这些工具能像动物一样直接作用于现实世界。”当人们看到这个机器人时,他们可能会认为它只是个无用的小工具,”Kriegman说,”但我看到的却是全新生命的诞生。”随着AI实时生成越来越完善的机器人身体,任何人都能见证动态中的进化过程。过去需要在超级计算机上耗时数周的试错,而任何动物在奔跑、游泳或飞行前都经历了数十亿年的试错——因为进化无法预见未来,无法判断某个突变是有益还是有害。新算法则巧妙地避开了这一障碍,将数十亿年进化历程压缩至瞬间。

令人惊讶的是,AI独立想出了与自然界相同的行走解决方案——腿。但与自然界绝对对称的设计不同,AI设计的机器人拥有三条腿、背部鳍状结构、扁平脸庞和布满孔洞的表面。”有趣的是,我们从未告诉AI机器人应该有腿,”Kriegman说,”它重新发现了腿是陆地行走的最佳方式。事实上,腿部运动是最有效的地面运动形式。”虽然进化出腿有其合理性,但这些孔洞的设计却颇为奇特,AI似乎随机打孔。Kriegman推测孔隙率可能有助于减轻重量和增加灵活性,使机器人能弯曲双腿行走。”我们确实不知道这些孔的作用,但知道它们至关重要,”他说,”因为移除这些孔后,机器人要么无法行走,要么步态变得异常笨拙。”

总体而言,Kriegman对机器人设计充满惊喜与着迷,指出人类设计的机器人大多模仿人类或动物形态。”人类设计机器人时,往往倾向于创造熟悉的形象,”他说,”但AI能开拓人类未曾考虑的新可能性和进化路径,帮助我们以全新视角思考,从而解决最棘手的问题。”尽管首个AI设计的机器人步履蹒跚,Kriegman设想了一个由AI主导设计的未来:机器人能在废墟中搜寻被困者,穿越下水道修复设施,甚至设计进入人体的纳米机器人,疏通动脉、诊断疾病或摧毁癌细胞。”唯一阻碍我们利用这些新工具和疗法的,”他说,”是人类不知道如何设计它们。幸运的是,AI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最新快讯

2025年11月01日

07:29
尽管开发商Rockstar Games已正式宣布《侠盗猎车手6》(GTA6)将于2026年5月正式发售,但广大玩家群体对于这款备受期待的作品是否会再次遭遇延期仍抱有诸多疑虑。近期,芬兰知名游戏工作室Remedy Entertainment发布的最新财务报告显示,《马克思·佩恩1+2》重制版项目"正按照既定计划稳步推进",这一消息意外地引发了业界对于Rocks...
07:29
科技媒体9to5Mac近日独家披露了一项重要发现,通过深度拆解M5 iPad Pro内部结构,iFixit团队注意到设备顶部麦克风区域存在明显预留空间,其尺寸与位置特征与第二个前置摄像头完美契合。这一关键证据直接印证了彭博社此前关于苹果可能为iPad Pro升级双前置摄像头的市场传闻。 尽管目前市售的M5 iPad Pro仍维持单摄前置设计,但内部工程师的布...
07:29
科技媒体9to5Mac于10月31日独家披露,苹果公司正酝酿一项重大产品革新,计划于2026年正式推出搭载内置红外摄像头的“AI版”AirPods。这款创新机型并非旨在取代现有的AirPods Pro 3,而是作为一款高端独立产品线独立推出,核心聚焦于AI驱动的“视觉智能”功能,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 这一战略布局延续了苹果公司一贯的多元化产品策略...
06:58
知名数码博主@数码闲聊站近日爆出惊人消息,称苹果iPhone Air在首发周内的激活量仅为5万余台,直呼"市场表现相当疲软"。这一数据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市场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尤其与苹果CEO蒂姆・库克近期在分析师会议上对iPhone Air销量问题选择回避的态度形成强烈反差,更让外界疑窦丛生。 关于iPhone Air的产能调整,目前市场传言四起,呈...
06:58
11月1日08时至2日08时,我国部分地区迎来强降雪天气。西藏东北部、黑龙江中部及北部、吉林东部等地将出现大雪,局部地区更是可能出现暴雪,降水量高达10~15毫米。这场降雪不仅降水量大,还伴随着显著的积雪增长。上述地区新增积雪深度普遍在4~8厘米,局部地区积雪深度更是突破12厘米大关,形成厚重的雪被。气象部门特别提醒,相关地区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范措施...
06:58
2025年11月1日,全球知名制药巨头诺和诺德正式宣布完成对9000名员工的裁员通知,这一规模庞大的调整行动标志着公司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此次裁员范围覆盖全球,是公司新任CEO Mike Doustdar在上月启动的全面重组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诺和诺德的官方声明,此次重组的核心目标在于集中公司资源,全力推进新型减肥药的研发与商业化进程,以巩固其在生物制药...
06:58
2023年,中国地震局率先提出设立国际地震科考委员会的倡议,经过两年多的深入磋商与多边协调,这一由中国发起的全球性地震科学研究合作平台于2024年9月5日正式宣告成立。该委员会作为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框架下的首个由中国倡议成立的专门委员会,将致力于推动全球地震科学考察领域的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在地震科学研究领域...
06:25
2025年11月1日,中国航天事业迎来又一历史性时刻,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入驻中国空间站“天宫”,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设与应用进入新阶段。此次任务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经过精准控制与对接,航天员们顺利进入空间站,开启了为期六个月的科学探索之旅。执行本次任务的三名航天员将全面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不仅将验证长期驻留支持技术的可靠性,还将推动空...
05:52
2025年11月1日,弗吉尼亚州州长正式宣布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计划,携手全球制药巨头阿斯利康、礼来和默克共同打造先进的制药制造中心。根据协议,三方将联合投入高达1.2亿美元的私营领域资金,用于在弗吉尼亚州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制药生产基地。这一战略举措不仅将显著提升该州在生物医药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还将为保障美国乃至全球的药品供应链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05:52
2025年11月1日4时58分,中国航天事业迎来又一历史性时刻,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成功进驻中国空间站,与正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实现“太空会师”。这一壮丽景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新阶段,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的第七次空间站交汇对接,彰显了我国航天技术的持续突破与卓越成就。 此次会师过程精彩纷呈,两乘组航天员在精准对接后,顺利打开舱门,互致...
04:12
2025年11月1日,中国航天再创辉煌时刻,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这一壮丽篇章的开启,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入新纪元,为未来空间站长期驻留和深空探索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对接任务的创新之处在于,飞船在入轨后完全依靠自主导航系统完成对接过程,无需地面控制中心实时干预。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大幅缩短了对接时间,更彰显了中国航天人在...
04:12
2025年11月1日凌晨3时22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以惊人的速度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仅耗时约3.5小时,这一壮举不仅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更刷新了我国载人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最快纪录,彰显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态势。 此次任务荣幸搭载张陆、武飞、张洪章三位优秀的航天员,他们将执行为期约6个月的在轨驻留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