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主论坛上,阿里巴巴集团前首席技术官、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开放革命》的主旨演讲,深刻剖析了AI背景下“开放”的核心价值。他指出,人工智能正经历从代码开放到资源开放的范式转移,并明确指出在AI时代,“开放”已成为决定产业格局的关键变量。
“开源”之争:从代码到资源的演进
王坚回顾了2025年初引发行业热议的几个标志性事件,以此揭示“开放”概念的深刻变革。他特别提到1月13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人工智能模型权重实施出口管制,但明确将“开源”权重排除在外这一微妙细节,暗指其中蕴含的对“开源”截然不同的解读。随着千问Qwen、DeepSeek等大型模型的相继开源,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放”讨论进入全新阶段。王坚引用OpenAI前CEO Sam Altman那句振聋发聩的言论——“OpenAI站在了历史的错误一边”,强调这不仅是战略失误,更是历史性抉择。他生动地指出,互联网时代的分水岭是Netscape浏览器的开源事件,而1998年正式确立的“开源”(Open Source)概念,其核心是开放源代码。但在AI时代,仅开放代码已远远不够。
王坚创新性地提出,当前AI时代的“开源”实质应为“开放资源”(Open Resource)。他认为,随着模型规模呈指数级增长,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命脉。其本质是通过共享数据和算力,让个体无需重复投入巨额资源,从而实现技术普惠。这种资源开放理念,将彻底改变AI产业的竞争生态。
太空计算:AI的无限可能
在AI资源开放的大背景下,王坚前瞻性地指出太空将成为人类探索的下一个资源蓝海。他创造性地提出,就像手机重新定义了电脑一样,通信、导航和遥感卫星将催生出第四代卫星——计算卫星。他自豪地分享了之江实验室的重大突破:今年5月14日,由12颗计算卫星组成的“三体计算星座”成功入轨,首次将一个与地面完全相同的8B级AI模型送入太空。这一星座实现了卫星间的协同工作,确保在任何卫星覆盖区域都能进行实时数据处理,彻底摆脱了数据回传地面的传统模式。
王坚将这一星座命名为“三体”,寓意打破物理学中著名的“三体问题”无解困境,通过无数主体的协作来共同分享太空资源。他充满激情地表示,只有将AI和算力送入太空,人类才能真正突破地球束缚,开启深空探索的新纪元。这一创举不仅代表了AI技术的重大进步,更预示着人类文明迈向太空时代的崭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