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产业正迎来鲜食化、自有品牌化的发展浪潮
编者按: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零售商业财经》(ID:Retail-Finance),作者博雅,经微新创想授权发布。2023年,预制菜市场持续活跃,呈现“蓝海待掘金,群雄竞逐鹿”的蓬勃态势。据《零售商业财经》实地走访发现,上海地区全家便利店、罗森便利店纷纷增设预制菜冷柜区,以“鲜食+预制菜”的双重策略,精准满足消费者“到店+到家”的多元场景需求。
增设预制菜冷柜鲜食供应保持稳定
事实上,全家便利店早在2021年底便在客流量较大的住宅型商圈门店试点预制菜。经过一年多的拓展,其预制菜品类SKU数量从最初的5-6个增至约50个,涵盖清净园芝士炒年糕、咖喱鸡肉饭、黑椒牛肉面、广式腊味饭、泰森十翅一桶吮指卤辣风味鸡翅、德克士手枪腿造型鸡块等丰富选择。通过“全家线上外卖”微信小程序观察,预制菜品类被归类于冷冻食品二级菜单下的冷冻速食及快手菜,其中32个商品中有14个处于“补货中”状态,广式腊味饭更被重点标注为“爆款”。
据图源全家Fa米外卖详情页显示,广式腊味饭、咖喱鸡肉饭均由正大食品供应。此外,全家还引入了泰森等国际知名品牌,以及上海本土餐饮品牌Green&Safe和上海城隍庙旗下的预制菜品。界面新闻报道,全家预制菜冷柜仍处于测试阶段,尚未公布门店覆盖比例及销售数据,但增设预制菜冷柜并未影响门店鲜食销售的稳定性。
罗森便利店同样在预制菜领域积极布局。在上海罗森中创路店,笔者注意到进店左手边一组双开门6层冷冻柜中整齐陈列着各类预制菜产品。预制菜立式冻柜与鲜食风幕柜相邻,形成冷冻+冷藏的多温层商品组合。通过“罗森点点”微信小程序查询,冷冻食品分类包含38个SKU,涵盖冷冻菜肴、冷冻主食两大子类,具体产品包括锋味派黑胡椒猪肉爆汁烤肠、泰森劲脆盐酥鸡、理象国老上海风味葱油饼、圣农香辣鸡块、湾仔玉米蔬菜猪肉水饺、鹤丰楼珍珠小圆子等,此外还有罗森自有品牌香菇蔬菜包、鲜肉大包等特色商品。
价格与品类布局方面,全家预制菜商品主要集中在3.5元-65元区间,罗森则覆盖6.9元-71元范围。两者均聚焦即食、即热、即烹三大品类,同时引入区域特色商品及知名供应商。值得注意的是,罗森预制菜SKU数量相对更多,且已开始发力自有品牌。从业态形式与受众群体来看,便利店与预制菜高度契合,堪称最佳销售平台。通过增设预制菜冷柜,全家、罗森将更多饮食需求纳入服务范畴,精准切中新一代消费者“到家”用餐场景,与“到店”鲜食消费形成场景联动,进一步强化便利属性。
便利店为何加速布局预制菜?
得益于冷链、速冻锁鲜技术的成熟,加之各地政策支持、资本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预制菜产业在2022年全面爆发,2023年发展势头依然强劲。全家、罗森等便利店加速布局预制菜,主要源于两大变化:
**消费端:预制菜在便利店业态潜力巨大**
“宅经济”推动下,预制菜迎来供需双旺。随着家庭“掌勺人”代际更迭,年轻群体成为消费主力。对于生活节奏快的上班族而言,预制菜有效解决了“做饭一小时,吃饭10分钟”的痛点。相较于生鲜电商30分钟达,便利店15分钟便民生活圈优势明显,提供预制菜是大势所趋。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1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30岁以下客群是中国便利店消费主力。这些年轻人早已习惯便利店的一日三餐,对预制菜的接受度极高。全家数据显示,疫情期间生鲜蔬菜业绩翻倍,冷冻调理食品年销售增长30%。年轻消费者对预制菜的需求不亚于鲜食,且对价格敏感度不高,更注重商品品质与健康属性。便利店预制菜能有效解决“一人食”问题,满足小型都市家庭对美味、营养、便捷的就餐需求。
**产业端:政策利好与跨界入局拓宽市场空间**
各地利好政策加速落地,为预制菜行业带来广阔发展前景。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8300亿元,C端市场规模占比近30%。今年2月,“预制菜”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各地纷纷出台规范政策。盒马、钱大妈、叮咚买菜、沃尔玛等企业快速入局,预制菜行业逐渐告别“野蛮生长”,资本投资方向向上游供应链、下游零售平台延伸。
根据日本、欧洲经验,便利店将成为预制菜销售主渠道之一。熟食一直是便利店重要盈利点,日本即食预制菜通过便利店渠道销售占比达20%。事实上,预包装便当、面食等早已是便利店常见的预制菜形式。在消费者已建立预制菜心智的基础上,全家与罗森的布局使消费者在便利店既能享受冷藏鲜食,又能选择冷冻预制菜,主打渠道便利性,形成近场点位优势。
预制菜未来趋势:鲜食化与自有品牌化
预制菜市场快速增长,盒马、叮咚买菜、钱大妈、锅圈食汇等零售企业纷纷抢滩布局。我们认为,预制菜从To B到To C的渠道变革中,商超、便利店仍是重要阵地。C端消费路径虽与B端不同,但日欧经验表明,鲜食化、自有品牌化将是预制菜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从“到店”到“到家”的购买链路日益成熟**
不少门店已形成顺畅的预制菜购买链路。专注社区便利店的预制菜品牌通过智能零售终端布局,售卖预煮餐食,实现“最后一公里”优势。
**第二,鲜食预制菜成为差异化竞争焦点**
同质化困境下,主打特色、新鲜的“鲜食预制菜”成为品牌发力点。冷冻长保预制菜虽占据主流,但酸菜鱼、梅菜扣肉等大单品雷同现象严重,导致消费者“口感疲劳”。行业开始聚焦0-4℃冷藏短保预制菜,这类产品保质期约4天,更符合消费者对新鲜成菜的需求。推动“鲜食预制菜”发展的不仅是消费端需求,更是市场端应对同质化的必然选择。0-10℃温度带产品虽是传统电商物流短板,却恰恰是便利店的竞争王牌。预制菜从“能吃”到“好吃”,再到“好吃+性价比+更好体验”,在便利店业态潜力巨大。
**第三,柔性供应链与自有品牌助力利润增长**
预制菜C端损耗相对更大,需求更灵活个性。要实现利润增长,需更柔性化的供应链,发力自有品牌是理想选择。预制菜供应链链条冗长,冷冻保存技术限制下,生鲜食材易变质腐败,行业倾向于重资产模式。便利店企业可通过精简SKU、聚焦热门品类减少亏损,同时丰富SKU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品牌自身定位决定是追求精专还是广泛。
预制菜已然成为消费市场新风口,五大玩家(专业预制菜企业、上游农牧水产企业、传统速冻食品企业、餐饮企业、零售企业)争夺战愈演愈烈。最终胜负取决于企业产能、产量、经营规模、物流配送能力。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