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8月14日最新报道,科罗拉多州柯林斯堡地区近期爆发多起令人震惊的野兔异常病例,这些动物头部竟生长出黑色触手状或角状增生组织,迅速引发当地居民恐慌。据目击者描述,这些骇人听闻的突起物从兔子的面颊、耳后等部位疯狂生长,部分病例中增生组织几乎覆盖整张面部,将原本温顺的动物变成面目全非的怪物。更令人不安的是,有患病野兔竟连续两年返回同一住宅区活动,目击者惊恐地表示:”去年冬天我以为它会死掉,没想到今年它带着更大的‘角’回来了。”
科罗拉多州公园与野生动物局经过紧急调查后证实,这些增生组织是由病毒引发的疣状病变,虽然形态类似良性肿瘤,却具有癌变风险。该机构特别强调,尽管此类病变对人类和家养宠物无直接威胁,但可通过蚊虫叮咬在兔群中迅速传播,目前尚无任何有效治疗手段。专家进一步解释,感染初期兔子皮肤只会出现红色斑点,但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形成疣状肿瘤。多数病例中,病变组织会角质化形成乳头状瘤,也就是公众观察到的”触手”或”犄角”。但最危险的是,约5%-10%的病例可能恶化为致命的鳞状细胞癌,若肿瘤持续生长至遮挡眼睛、口鼻或影响进食,最终将导致动物痛苦死亡。
针对宠物饲养者的强烈担忧,兽医紧急建议应重点防范蚊虫叮咬,通过保持环境清洁、使用防虫设施等方式全力降低感染风险。不过野生动物保护部门也特别提醒,公众切勿试图接近或救助患病野兔,以免间接传播病毒或造成动物强烈应激反应。令人担忧的是,据研究机构统计,此类病毒在中西部棉尾兔群体中正呈现快速扩散趋势,除科罗拉多州外,邻近多个州也陆续报告了类似病例。
尽管部分增生组织可能随动物免疫力提升而自行消退,但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指出,当地野兔因缺乏人工照料,往往出现肿瘤持续增大的恶性情况。已有记录显示个别病例的增生组织重量竟超过兔子体重的10%,严重威胁其生存能力。目前相关部门正持续监测疫情发展态势,并呼吁公众保持警惕但无需过度恐慌。专家建议居民若发现类似症状的野兔,应立即向当地野生动物部门报告,切勿自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