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新创想(Idea2003.com)6月30日 消息: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6月28日正式印发《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针对人形机器人等细分领域的发展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和行动细则。这一方案的核心目标在于,到2025年实现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打造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使万人机器人拥有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构建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的发展生态。同时,方案还设定了经济目标,预计到2025年,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将突破300亿元,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在提升机器人关键支撑能力方面,方案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支撑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开发并持续完善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挖掘应用场景资源,为模型预训练提供多样化的场景数据支持,从而提高模型的通用性和实用性。方案还提出要突破大模型多模数据融合的关键技术,研发能够处理图像、文本、语音以及力、热、电、磁等多模传感数据融合处理的大模型系统。针对不同机器人技术和应用场景的特征,方案要求开发大模型高效微调算法,以推动大模型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化应用。此外,方案还计划建设模型优化算法开源平台,旨在打造一个全行业广泛参与、互动优化的大模型生态,通过协同努力推动模型性能的持续迭代提升。
根据企查查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已达到56.29万家。在过去十年中,我国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注册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具体来看,2017年至2022年,我国分别新增机器人相关企业3.18万家、4.43万家、5.21万家、8.11万家、12.67万家和13.57万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1.46%、39.16%、17.66%、55.60%、56.35%和7.07%。进入2023年,前5个月我国新增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达到7.07万家,同比增长35.30%。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省以11.19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位居全国第一,江苏省和山东省分别拥有7.55万家和4.72万家,位列第二和第三。在城市分布方面,深圳市以4.08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位居首位,随后是广州、苏州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