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内衣市场被誉为服装产业的”最后一块蛋糕”,这一说法背后蕴含着激烈的竞争与巨大的机遇。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女性内衣市场规模高达740亿美元,其中美国和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与欧美市场20%-50%的集中度相比,中国女性内衣市场前五名品牌的市场集中度仅为6%,呈现明显的品牌混战格局。
2018年,”无尺码内衣”概念由Ubras首创并迅速风靡市场,各大品牌纷纷跟进。这一概念本质上是将原有产品重新包装,通过精准营销引发消费热潮。无尺码内衣凭借其极简SKU设计,在资本助力下迅速扩张,目前市场份额已达12%,但与传统尺码和通杯尺码合计占比仍不足60%。
经过两年发展,内衣市场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国际巨头维密在华门店接连关闭,新势力品牌如Ubras、内外等虽获资本青睐,但市场份额均未突破1%。传统品牌爱慕、曼妮芬等虽面临增长困境,仍牢牢占据1%-2%的市场份额。消费者在选购内衣时往往陷入两难:既难以找到完全合身的尺码,又不愿为品牌故事买单。
01 市场格局:群龙无首的混战
根据都市丽人联合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女性内衣白皮书》,2016-2021年间中国女性内衣市场规模从1397亿元增长至1769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4953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却缺乏领军品牌,各品牌市场份额均未超过3%,呈现明显的分散化特征。
近年来市场鲜有突破性产品,”美背内衣”仅是肩带设计的小幅改良,”外扩内衣”则是通过调整胸垫位置制造卖点。这些概念虽引发短暂关注,却未能形成品牌垄断。幸棉LUCKMEEY等新品牌通过精准营销迅速崛起,2023年618期间单款产品销量突破4000万,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
02 资本游戏:金融属性与爆品逻辑
资本对无尺码内衣的追捧本质上是金融逻辑的体现。由于女性胸部形态复杂导致内衣SKU数量庞大,无尺码设计极大简化了产品线,为资本提供了可计算的盈利模式。许多品牌将ESG理念包装成投资亮点,实则迎合资本逐利需求。内衣品牌蒛一因过度追求爆品逻辑导致资金链断裂,成为资本游戏的反面教材。
03 线上线下:渠道差异与竞争格局
线上品牌如幸棉通过抖音电商等平台实现快速扩张,单款产品销量远超线下传统品牌。线下内衣大连锁如都市丽人、香蜜闺秀等凭借规模效应和多元化产品线占据优势。然而线上30%的退货率反映出内衣消费的核心痛点——合身性。资深消费者阿雪等体型特殊者更倾向于选择传统品牌,她们对内衣品质有更高要求。
04 消费心理:身材焦虑与自我认同
女性对内衣的宽容度背后是深层的身材焦虑。许多消费者在选购时首先考虑身材匹配度,而非产品本身的舒适度。内衣设计师畅畅指出,已婚已育女性对内衣需求更为迫切,她们追求的不仅是生理上的舒适,更是心理上的自我认同。Nicky等哺乳期后体型变化的女性最终回归传统尺码,印证了”悦己”潮流的局限性。
05 市场机遇:细分需求与品质升级
当前内衣市场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并存,100-200元价格区间竞争最为激烈。原创设计师品牌如姜好通过提供全尺码选择获得消费者青睐,而线下服装店自带的文胸产品则开辟了新的应用场景。然而市场仍存在诸多乱象,如原单泛滥、品牌侵权等问题。随着女性对内衣认知的深化,市场将向更细分、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Nicky在文章发表前询问内衣推荐,这恰恰印证了”天下胸型千千万,哪有统一的答案”这一观点。消费者应当优先选择专业内衣品牌,在专业导购指导下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正如畅畅所言:”对的Bra应该遇到对的人”,唯有消费者与产品相互契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消费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