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作为引领21世纪能源革命的”终极能源”,正凭借其与可再生能源的完美耦合优势,以及赋能传统行业深度脱碳的强大能力,成为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中的关键驱动力。2023年8月22日,由微新创想主办的2023 DEMO WORLD企业开放式创新大会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核心区松江成功举办。在新能源新变革专场活动中,微新创想研究中心正式发布了《2023中国氢能产业研究报告》,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权威参考。
### 氢能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已稳居全球最大氢气生产国地位,预计到2060年氢气年产量将突破1亿吨大关。根据中国氢能联盟最新数据,2020年我国氢气产量达3342万吨。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氢能产业热度持续攀升。在2030年碳达峰愿景下,我国氢气年需求预计将达3715万吨,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约5%;在2060年碳中和愿景下,氢气年需求量将增至约1.3亿吨,终端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20%,其中绿氢占比将达1亿吨。
国家层面正积极布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最高可提供18.7亿元奖励支持。2020年9月,财政部、工信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正式启动示范城市群推广工作。2021年8月,京津冀、上海、广东三大城市群首批入选;同年12月,河北、河南城市群第二批加入,形成了”3+2″的示范推广新格局。
### 央企:氢能国家队加速布局
大型央企正加快氢能项目投资建设步伐,全面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已初步掌握”制-储-运-加-用”全链条核心技术,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
### 氢能产业链深度解析
#### 制氢环节
当前我国氢气生产仍以化石能源制取为主,其中灰氢和蓝氢占比较高,绿氢占比相对较低。但随着电力成本持续下降,以电解水制氢为代表的光伏制氢技术将逐渐成为主流。预计未来几年,可再生能源制氢将占据主导地位。
#### 储运环节
目前高温气态储氢技术最为成熟,有机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等创新技术尚处于产业化前期。由于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示范应用主要集中在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地附近,因此长管拖车运输成为当前主流运输方式。
#### 加氢设施
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建成358座加氢站,数量位居全球首位,其中投运加氢站245座。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以47座位居全国首位,山东、江苏分别以27座和26座位列第二、第三。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领先优势。
#### 氢燃料电池
我国燃料电池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部分基础材料和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氢燃料电池领域,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但尚未形成大规模普及格局。
#### 行业应用
绿氢在甲醇、合成氨、炼化产品等领域具有显著的低碳替代潜力,将助力化工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随着”双碳”政策与碳关税政策的逐步实施,氢基绿色化工将成为产能转型的重要方向。预计到2030年,化工行业中可再生氢应用将主要集中在甲醇、合成氨和炼化领域。
### 投融资分析
#### 投融资趋势
中国氢能行业近两年呈现融资高峰态势。根据睿兽分析统计,截至2023年6月30日,国内氢能行业已有240余家企获得融资,涉及471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达284亿元,参与机构超过300家。2021年融资事件数量同比增长102.2%,融资金额提升至86.2亿元;2022年虽然融资事件数量略有下降,但融资金额仍同比增长38.4%,达到119.3亿元。
#### 融资轮次
投资轮次主要集中在天使轮、A轮等早期阶段。2018-2023年上半年,中国氢能行业投资事件中,种子轮、天使轮、A轮融资事件占比高达74.5%,B轮、C轮等成长期融资占比20.0%,D轮及以后等后期融资仅占5.4%。
#### 地区分布
上海、江苏、北京三地引领氢能产业投融资。2018-2023年上半年,全国20余个省份均有氢能融资事件发生,其中上海、江苏、北京三地融资事件数量合计占比达58.5%,成为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 发展趋势前瞻
我国氢能产业目前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绿氢发展正加速推进。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持续提升,绿氢生产成本将逐步降低,各行业降碳需求日益增长,绿氢产业发展进程明显加快。
#### 技术创新加速
– 制氢端:碱性电解槽技术已趋于稳定,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是市场主流;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成本持续下降,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 储运端:短期内高压气态储氢仍是主要方式;有机液态储氢、固态储氢等创新技术尚处于产业化初期
– 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等核心部件国产化替代进程加快
预计2025年氢能产业将进入爆发期。从2021年开始,氢能市场经历了培育期和技术研发初期阶段,目前已进入项目示范应用和技术突破的关键期。行业普遍预测,2025年氢能产业将迎来全面爆发,到2030年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技术持续进步以及政策标准体系日趋完善,氢能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市场规模。
化工和炼化领域有望成为绿氢规模化应用的首要场景。目前我国超过60%的氢气用于化工等工业领域,但在碳中和目标下,化工、钢铁和重型运输行业存在大量绿氢替代灰氢的减碳空间。在交通、电力、建筑等领域尚未实现规模化应用的情况下,化工和炼化领域将率先实现绿氢规模化应用,进而带动整个绿氢产业链的规模发展和成本下降。
以上内容摘自微新创想《2023中国氢能产业研究报告》,更多详细内容、数据分析及氢能产业图谱,请登录睿兽分析获取完整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