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螺旋实验室(ID:spiral_lab),作者牧歌,编辑坚果,经微新创想授权发布。互联网巨头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战略收缩,正成为行业新趋势。随着主营业务增速放缓,而造车需要持续巨额资金投入,百度、滴滴等大厂造车热情逐渐降温。继百度调整策略后,滴滴的造车计划也迎来重大转向。8月28日,小鹏汽车发布公告宣布,将以最高港币58.35亿港元对价收购滴滴智能汽车开发业务资产。这笔交易不涉及现金,小鹏通过增发股份完成收购,滴滴则获得小鹏汽车股份。双方还达成对赌协议:新合作车型在滴滴出行体系内销量越高,滴滴有机会获得更多小鹏股份。这笔交易堪称双赢,滴滴在经历前两年巨额投入后财力有限,而小鹏急需加速第二品牌建设。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总裁顾宏地表示:“滴滴拥有高度成熟的准量产A级智能轿车,前期研发投入数十亿,对我们极具吸引力。”
互联网巨头造车梦的起伏,折射出行业现实。滴滴作为较早与车企合作的互联网企业,早在2018年就联合31家公司成立”洪流联盟”,计划打造一站式出行服务平台。尽管程维曾公开表示”滴滴绝不造车”,但公司并未放弃新能源汽车领域。初期,滴滴与理想汽车联手成立桔电出行,合作开发纯电动MPV(代号D01),计划2020年量产。然而因双方投资意愿不足,该项目最终搁浅。2022年8月,桔电出行申请破产,滴滴与理想的造车合作画上句号。
相比之下,滴滴与比亚迪的合作虽取得一定成果,但效果不尽如人意。2020年推出的定制网约车D1,2021年销量达10176台,次年却骤降至994台,转向个人销售后仍未获市场认可。经历两次造车挫折后,滴滴一度计划独立造车,内部代号”达芬奇”,团队规模达1700人,甚至不惜涨薪五成吸引行业人才。原计划今年年中交付新车,但最终滴滴选择与小鹏合作,将造车交给专业团队,自己则继续发挥出行领域优势。
资质问题成为造车巨头普遍面临的困境。百度曾官宣造车,但两年后其子品牌集度汽车官网悄然更名为极越汽车机器人,百度从主导者变为技术参与者。百度官方曾发布《是的!百度造车了》的文章,现已被删除。业内认为,造车资质是关键障碍。2022年初规定要求代工双方均需具备生产资质,百度、滴滴等企业若想委托代工,自身也需获得资质。小牛电动自游家汽车、石头科技极石汽车均因资质问题遭遇困境,不得不调整策略。
市场变化是促使巨头调整造车策略的主因。互联网造车企业主打智能科技,但传统车企和新势力科技投入加大,技术差距缩小。高阶自动驾驶领域尚未出现绝对领先者,大厂加持的智能汽车也未必能打动消费者。汽车产业链条长,研发投入巨大且变现周期长,对任何企业都是沉重负担。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累计投入约350亿元(2022年投入95亿元),2022年净亏损238亿元。尽管滴滴拥有千万级网约车规模和海量出行数据,但造车投入巨大,未来是否还有巨头持续投入造车业务,令人深思。
目前来看,阿里加持的智己汽车、360投资的哪吒汽车在销量和财务上表现平平,短期内难以创造实际价值。对互联网企业而言,当前大模型投资热潮更具想象空间,将资源投向更战略性的领域或更明智。互联网巨头造车梦的调整,正预示着行业进入新阶段,专业分工或许才是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