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远川研究所(ID:YuanChuanInstitution),作者:熊宇翔,微新创想经授权转载。近年来,马斯克对中国市场赞誉有加,这不仅源于上海超级工厂的卓越表现,更得益于中国汽车品牌日益增强的竞争力。他在推特上盛赞国产车的优势,既体现在技术创新上,也反映在价格竞争力上。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特斯拉多次调整价格策略,上半年毛利率虽降至18%,但仍实现超过50亿美元的利润。中国车企的竞争热情不减,阿维塔11、小鹏G9、问界M7等新势力车型在短短两个月内接连改款,订单量成倍增长。这些新产品的成功秘诀在于以价换量,降价幅度达4-8万元不等,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然而,这种价格战可能给中国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之路带来挑战:对智能电动技术的巨额投入尚未带来预期的回报。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在技术战和品牌战中取得优势后,仍不得不面对残酷的价格竞争。而那些仍保留燃油车业务的传统巨头,则在一旁冷静观察,随时准备利用雄厚的资金实力,开拓未来的发展道路。

01 超车不等于盈利
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份额首次突破50%,达到53.1%。乘联会指出,这是自主品牌首次实现半年度市场份额过半。这一成绩主要得益于上半年374.7万辆的新能源车销量。回顾近年数据,新能源车销量与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呈现高度正相关。智能电动汽车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良机。然而,汽车产业终究是全球化的规模竞争,从上半年交付数据来看,尽管国内自主车企表现强劲,但与老牌国际车企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规模意味着品牌影响力、供应链控制力、技术潜力以及赢得终局的更大可能。比亚迪深刻理解规模的重要性,设定了今年300万辆的交付目标,并在9月提前达成累计交付超过200万辆的成就。为冲刺目标,比亚迪推出多款冠军版车型,以更低单车价格和毛利换取销量领先。行业龙头的价格战策略迫使跟随者纷纷加入竞争,低价竞争已在中国汽车行业持续近一年。相比之下,海外国际车企在经历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芯片短缺等供应链挑战后,正借助稳固的燃油车业务修复业绩。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一方面,丰田在中国业务持续收缩,其纯电车型成为国内消费者和媒体的调侃对象;另一方面,丰田上半年的利润却超过国内主流车企总和。

02 消极转型与积极变革的对比
当”智能电动汽车是大势所趋”的呼声在中国大地蔓延时,丰田成为消极转型的典型代表。今年上半年,纯电车型在丰田总销量中占比不足1%,其2030年每年生产350万辆纯电车型的目标显得缺乏可行性。如果保守派嘴上喊着转型,实际行动却迟缓,往往是因为现实环境奖励保守策略——上半年,消极转型的丰田在除中国外的全球主要市场业绩持续增长。而在传统车企中转型最为积极的大众,则陷入改革深水区,今年财务表现不尽如人意,不仅不如丰田,甚至不如去年的自己。大众面临典型的改革阵痛:传统燃油车业务持续承压,创新业务的高昂研发投入尚未转化为市场优势,在中国这个”第二故乡”从引领者沦为追随者,陷入激烈竞争。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坚持改革转型”并不必然带来美好结果。”一定要拿下中国市场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上风”的论断,在当前形势下也值得商榷。

03 逃避竞争与盈利空间
今年上海车展期间,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今日中国之动向,将引领明天世界之动向”。但现实是,未来需待未来证明。今年上半年车企利润榜单显示,有两家在中国市场鲜为人知的车企位列第二、第四:Stellantis(国内合资公司神龙汽车,品牌包括标致、雪铁龙等)与现代起亚。现代起亚前六个月在中国仅售出15.6万辆车,Stellantis的中国市场份额不足1%。过去十年中,受自主品牌崛起影响,现代起亚与标致雪铁龙在中国销量持续下滑,职业经理人顺势降低对中国市场投入,削减车型、关闭工厂。Stellantis CEO唐唯实去年提出在中国实行”轻资产模式”。如今看来,提前退出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对这两家车企未必是坏事。当大众在中国市场拼得你死我活时,现代起亚和Stellantis在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巩固市场,创造了业绩新高。尤其是现代起亚,作为韩国倾力打造的汽车巨头,今年上半年交付量位列全球第三,并拥有全面的电动化布局——他们率先开发了用于平价车型的800V纯电平台,在美国纯电销量仅次于特斯拉。反观通用,作为第一辆现代意义电动汽车EV1的发明者,已从全球车企TOP3滑落至全球第五,部分原因在于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高达31.9%,在外资品牌中仅次于大众。

04 技术高地:荣耀还是负担?
今年汽车行业流传着一些车展趣事:部分外资车企管理层在上海车展体验中国式震撼后,当即决定砍掉自家智能电动相关技术与产品部门。因为他们发现,与中国同行相比,这些技术与产品量产即落后。某德国媒体在慕尼黑车展目睹中国车企西进势头后,惊叹”为什么慕尼黑车展变成了中国展?”经过十余年韬光养晦,中国汽车借助智能电动汽车从追赶者转变为引领者,”中国是智能电动汽车产品与技术高地”的认知正在成为全球共识。但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当前的技术高地地位,是国内车企在政府补贴、风投资本支持下高强度研发换来的(尤其是新势力)。当补贴退坡、风投寻求回报时,车企需要依靠高营收(高现金储备)支持持续研发。但除比亚迪外,国内车企大多面临两难:既没有特斯拉那样的先发者溢价能力,也没有丰田、大众般的雄厚家底,却要应对最激烈的技术竞赛。如何维持技术优势的资金来源,是国内车企尤其是新势力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05 技术与资金的错配
在二十年前的燃油车时代,中国市场是技术洼地,也是利润丰厚的待开发领域。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情况发生逆转,中国市场成为技术高地,利润却趋于洼地。围绕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围城”现象:技术领先的自主车企普遍资金不足,而拥有资金的车企则渴望获取智能电动技术。他们共同的困境是时间不等人——自主品牌急需资金储备,国际车企迫切追赶技术进度,最终促成资源交换。今年7月,大众、奥迪相继宣布与小鹏、智己合作,基于后者平台开发自家产品。随后,零跑也传出与包括大众在内的国际车企洽谈技术出售事宜。在与小鹏的合作中,大众付出7亿美元换取近5%股权。这笔小鹏急需的资金,不过是大众现金储备的九十分之一,却显著提升了大众两年后在华产品规划的主动权。当国内与海外汽车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时,更多国际车企正蓄势待发,准备抄底。今年6月,起亚中国COO杨洪海放出狠话:”我今年一季度全球挣了21亿美金,贴得起中国市场,你本土企业有这些资金实力玩?你先烧死了,我后面再等着进来抢市场。”

最新快讯

2025年11月20日

07:22
2025年11月20日,英伟达在最新财报发布后表示,上个季度业绩“是杰出的”。公司位于美国加州圣克拉拉,由CEO黄仁勋领导,此次财报反映了其在全球AI芯片市场的强劲增长。英伟达同时重申了此前提出的5000亿美元年收入长期目标。该承诺基于其数据中心、GPU和AI平台的持续扩展。公司预计未来需求将受生成式AI和云计算推动。
07:22
2025年11月20日,英伟达召开分析师电话会议。会议在美国当地时间晚间举行,公司高管与多位金融分析师参与,就最新财报、业务进展及未来战略进行交流。此次会议重点讨论了公司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市场表现、数据中心增长动力以及供应链布局情况。通过线上形式,全球投资者同步收听了会议内容,并就下一代GPU技术路线图提出质询。公司表示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巩固其在高性能...
07:22
2025年11月19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达97550元/吨,创年内新高。受锂价持续上涨影响,具备成本优势的盐湖提锂产业链迎来发展契机。我国青海盐湖地区已实现自主“吸附+膜法”提锂技术产业化,经过近20年技术积累,该工艺成为行业主流。随着碳酸锂量价齐升,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盐湖提锂企业正加速释放产业价值。
07:22
2025年11月20日,英伟达首席财务官在当日表示,公司产品需求持续超出预期。该声明发布于北京时间11月20日,由企业官方披露。此举反映出全球对高性能计算和AI芯片的强劲需求。英伟达近年来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其GPU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自动驾驶及AI训练等领域。此次表态或预示未来业绩将继续增长。
07:22
2025年11月20日,英伟达首席财务官透露,Rubin芯片预计于2026年下半年开始量产。该芯片是英伟达下一代高性能计算产品,旨在延续其在AI和数据中心市场的领先地位。目前,六年前推出的A100 GPU仍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显示出持续强劲的市场需求。新芯片的推出将缓解产能压力,并支持未来更复杂的AI模型训练与推理任务。
07:22
2025年11月20日,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公开讲话中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并未形成泡沫。他指出,AI技术正深度融入各行各业,算力需求持续增长,反映出真实的技术演进与市场需要。黄仁勋强调,不同于过往的科技热潮,如今AI的应用具备明确的商业价值和基础设施支持。他预测,未来五年AI将显著提升生产力,并推动全球产业升级。此番言论在业界引发广泛关注。
07:22
2025年11月20日,中通快递(开曼)有限公司发布第三季度财报。调整后每ADS收益为3.06元,高于上年同期的2.91元,也超出市场预期的2.52元。此次业绩反映公司在本季度盈利能力稳步提升,经营状况持续向好。财务数据表明其在成本控制与运营效率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07:22
2025年11月20日,瑞士巴塞尔大学研究团队在《细胞·干细胞》发表成果,宣布成功利用人类细胞在实验室构建出三维骨髓组织模型。该模型精准模拟了骨髓中的血管、骨细胞、神经和免疫细胞等复杂微环境,具备高度仿生性。研究旨在为血癌机制研究、新药疗效测试及减少动物实验提供可靠的人源化平台。此项技术突破有望推动血液疾病治疗发展,并提升药物研发效率。
06:19
2025年11月20日,科技巨头英伟达震撼发布了其2026财年第三财季的财务报告,营收数据高达570.1亿美元,同比激增62%,这一惊人成绩远超市场此前预测的551.9亿美元。其中,数据中心业务表现尤为亮眼,营收达到512亿美元,同比增长率高达66%,成为推动公司整体业绩高速增长的核心引擎。展望未来,英伟达对第四财季的营收充满信心,预计将突破650亿美元大关...
05:10
2025年11月20日,科技界传来重磅消息,据财联社独家报道,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Yann Lecun已决定将在今年年底正式离开公司。这位深度学习领域的先驱者,计划创立一家专注于前沿AI技术研发的初创企业,开启人生新的篇章。Yann Lecun作为深度学习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其此次离职不仅标志着个人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更象征着科技巨头与独立创业之间的深刻...
05:10
2025年11月20日,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携其核心顾问团队就人工智能经济发展趋势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这场备受瞩目的讨论在微软总部举行,主要参与者包括公司内部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多位外部技术经济领域的权威顾问。此次会议的核心目标在于全面评估人工智能技术对全球经济结构的深远影响,并据此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企业战略应对方案。通过系统梳理AI产业的最新动向与未来趋势,微软...
05:10
OpenAI正式宣布面向全球教师推出ChatGPT免费使用计划,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前所未有的AI教学支持。即日起至2027年12月31日,所有注册教师均可免费享用这一强大工具,助力教学创新与效率提升。这一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OpenAI对教育领域的重视,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推动教育质量迈上新台阶。 OpenAI表示,该免费计划的核心目标在于帮助教师更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