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数次起伏后,3D 打印技术依然在探索普及之路。编者按: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ID:geekpark),作者美漪,编辑靖宇,经微新创想授权发布。一个行业的兴起往往伴随着众多初创公司的涌现,而只有当并购与合并成为常态,才标志着行业的成熟。在“低调”发展十余年后,3D 打印行业于今年正式步入“并购混战”时代。近期,3D 打印领域最大的一条新闻莫过于两家巨头——Stratasys 与 Desktop Metal 的正式“合并”。5 月 25 日,双方达成一项价值约 18 亿美元的全股票交易最终协议。合并后的企业将融合 Stratasys 在聚合物 3D 打印领域的优势与 Desktop Metal 在规模化生产方面的领先技术,成为“首家覆盖从设计到大规模生产的、聚合物与金属全制造生命周期的工业 AM 公司”。据消息显示,新公司有望在 2025 年实现 11 亿美元的收入。一方面,两大巨头的合并似乎预示着 3D 行业正走向集中,甚至可能出现“垄断”格局;但另一方面,两家公司本就是行业翘楚,此次合并除了业务互补,或许也包含“抱团取暖”的考量——在发展十余年、历经几波浪潮后,曾被寄予厚望的 3D 打印,仍未真正突破高端制造,实现大规模普及。那么,这场 Stratasys 与 Desktop Metal 的“合并”究竟达成了怎样的协议?这次合并又将如何影响双方乃至整个 3D 打印行业?
01 双雄合并,3D 打印新龙头
2023 年 5 月 25 日,以聚合物为基础的大型工业 3D 打印公司 Stratasys,与金属 3D 打印领域的先驱 Desktop Metal 宣布“合并”,并公布双方已达成最终协议——将以约 18 亿美元的全股票交易形式完成并购。Stratasys 公司 CEO Yoav Zeif 将担任新公司 CEO,Desktop Metal 联合创始人 Ric Fulop 则担任董事会主席。董事会将由 11 名成员组成,其中 5 名由 Stratasys 选择,6 名由 Desktop Metal 选择。过去几年,Stratasys 和 Desktop Metal 这两家 3D 打印巨头为扩大规模并保持领先,持续进行收购。Stratasys 主要在聚合物领域发力,2021 年收购了 Xaar 3D、Origin 和 RPS,新增三项聚合物技术,2022 年又收购了 Covestro 的 AM 业务部门,进一步丰富聚合物材料组合。此外,Stratasys 还通过收购布局消费市场,十年前收购了 MakerBot,去年五月又将该品牌与主要竞争对手 Ultimaker 合并。Desktop Metal 同样积极扩张,收购了包括 ExOne 和 EnvisionTEC 在内的六家公司,使自身技术组合超越金属增材制造,涵盖聚合物、陶瓷和复合材料等。然而,这次两位巨头的“合并”已进行一年,是 Stratasys 和 Desktop Metal 近年来最大的一笔交易,也是 3D 打印领域史上最重要的“合并”之一。两家公司 CEO 商业互吹|Stratasys为什么 Stratasys 非要收购 Desktop Metal?Stratasys 作为聚合物 3D 打印领域的领导者,致力于为航空航天、汽车、消费品、医疗保健和教育等行业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尽管基于聚合物的 3D 打印市场份额更大,但金属打印是增长最快的领域,进军金属增材制造成为 Stratasys 的首要战略目标。可惜,Stratasys 自主研发金属打印技术进展缓慢,只能通过收购实现突破。相反,Desktop Metal 在金属、陶瓷和牙科修复 3D 打印领域声名鹊起,其粘结剂喷射金属 3D 打印和基于粉末床的多金属激光打印技术,能较大程度补充并增强 Stratasys 的方案。其次,Stratasys 是 Desktop Metal 早期投资者之一,双方早在 2017 年就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Stratasys 经销商借此能向客户提供 Desktop Metal 3D 打印机,这为收购提供了可能推动力。因此,Desktop Metal 是 Stratasys 的“最优选项”。
02 3D 打印行业将被“垄断”?
对于这场“合并”,Stratasys 与 Desktop Metal 的 CEO 一致认为将带来积极的战略前景与可观的财务收益。“合并”可能带来的“机遇”具体如下:
1. 互补产品组合:合并后公司将拥有广泛的产品组合和多样的增材制造技术,涵盖聚合物、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木材和沙子材料等,在增材制造(AM)技术和解决方案方面具有“竞争力”,可与其他同时提供金属和聚合物打印机的 AM 硬件供应商如 3D Systems、EOS 展开竞争。鉴于此,合并后的公司将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涵盖设计、原型制作、大规模生产和售后运营,贯穿整个制造生命周期。预计未来,该公司 50% 以上的收入将来自终端零件制造和大规模生产,这也是 AM 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对此,Desktop Metal 联合创始人 Ric Fulop 表示:“我对技术上的协同作用感到兴奋,它们很重要。这次合并将推动加速创新。我们拥有的材料将推动 PolyJet 进入大规模生产。”
2. 强化创新实力:这项交易将整合 Stratasys 和 Desktop Metal 的知识产权组合与 3400 多项专利,过去四个财政年度,两家“巨头”共同投入了 5 亿美元研发资金。合并后的公司将拥有业内最大的研发和工程团队之一,包含 800 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专注于推动差异化材料库的创新。
3. 丰富客户群体:合并带来互补的产品和技术,覆盖广泛的行业垂直领域和使用案例。合并后的企业还将拥有超过 27,000 个跨行业、跨材料和跨应用的庞大工业客户群体,通过提供耗材获得可观的经常性收入。合并后的企业还将具备卓越的全球产品上市能力,以一流的客户支持能力为后盾,为知名品牌提升市场准入。
4. 深化协同效应:合并后的公司能结合 Desktop Metal 的 AM 技术与 Stratasys 发达的分销网络。对此,Desktop Metal 联合创始人 Ric Fulop 表示:“我们在软件和进入市场方面有协同作用,我们有 7000 个客户,他们将被引入一个比我们大得多的分销网络。这是一个奇妙的组合。我无法想象有比这更好的合作关系。”预计到 2025 年,合并后的公司将通过削减销售、一般和行政费用、供应链管理和运营流程优化实现每年额外的约 5000 万美元的运行成本协同效应(run-rate cost synergies);此外,通过加强市场准入,实现每年额外的 5000 万美元的运行收入协同效应(run-rate revenue synergies)。
5. 提升财务实力:截至 2023 年第一季度,Stratasys 和 Desktop Metal 共拥有 4.37 亿美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这项交易将通过充足的资本提升合并后公司的财务灵活性,以驱动未来增长,预计在 2025 年实现 10%-12% 的 EBITDA 利润率。
6. 扩展发展机会:这项交易建立了一个规模独特的 AM 公司,合并后的企业预计在 2025 年将实现 11 亿美元的营收,并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中持续保持上升潜力,有望成为业内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此外,随着 AM 技术在批量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拓展,3D 打印行业也将迎来更多机会,咨询公司 Wohlers Associates 预计,到 2032 年,3D 打印行业将扩大到 1000 亿美元以上。3D 打印行业增长预测|Wohlers Associates 报告
虽然 Stratasys 和 Desktop Metal 都强调了合并将带来的“机遇”,但也隐藏着“风险”。首先,对两家公司共同的合作伙伴来说,他们现在面临两个大客户合并为一个更大客户的前景,且购买力大幅提升,谈判筹码也更大,这意味着他们在未来商业合作中可能处于弱势地位;其次,对整个 3D 打印行业来说,最大的担忧是,合并后的公司可能利用其强大影响力实行技术、市场垄断,使“后起之秀”更难用新技术进入市场,在公平竞争环境中与根深蒂固的大公司竞争;最后,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和影响力增加,扼杀创新的风险也在增加。这是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 3D 打印公司被收购,竞争和改善其技术的动力自然会下降。正如 Facebook 创始人扎克·伯格的名言,“与其竞争,不如购买。”简而言之,虽然这次“合并”对双方及客户来说是好事,但任何行业过多整合的风险都值得注意。3D 打印行业的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但似乎这只是未来更多重大“整合”的第一步。
03 浪潮之后,前路依然坎坷
和几乎所有科技行业一样,3D 打印同样经历过几波浪潮。2013 年双创时期,消费级小型 3D 打印机是硬件众筹网站的新星,无数公司和团队加入其中。可惜,这些 3D 打印机并未真正进入家庭,只能停留在科技展会上吸引游客目光,最终在主打 3D 打印的小店中落满灰尘。2018 年 11 月,阿迪达斯推出的 AlphaEDGE 4D 球鞋,让世界意识到 3D 打印技术在消费品行业落地的可能。这款当时售价 300 美元以上的运动鞋,技术合作方正是本文主角之一的 Stratasys 公司。此后,国内如清锋科技等聚焦消费品类的 3D 打印公司开始获得资本关注,又一波 3D 打印热潮兴起。2019 年的采访中,清锋科技联合创始人姚志锋曾向极客公园描绘了一个制造业的未来:平台上有三个主角——设计师、制造工厂和用户。设计师可上传独特设计,用户选择并上传三维数据;制造工厂结合用户数据和设计进行定制生产,然后将产品运送至用户手中。从设计到生产的过程完全是数据传送,抛开了传统制造的诸多生产和供应环节,不仅大幅提升效率,也将改变整个供应链体系,且产品不再是大规模工业制造的“妥协”结果,而是完全适合用户的定制化产品。然而,从运动鞋到眼镜和医用假牙,仍在演进中的 3D 打印技术,似乎还未能实现“降低生产制造成本”的终极目标——而只有后者,才能真正让制造方和品牌方买单。3D 打印行业两家巨头的“抱团取暖”,也许从另一方面证明,3D 打印技术确实取得了进展,但距离走进更主流的制造市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