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意义,往往超越实际意义。

编者按: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作者李秋涵,编辑魏佳,经微新创想授权发布。

在全球掀起AI热潮的ChatGPT,似乎正步入瓶颈期。关于其使用率的数据,却并不如预期乐观。6月初,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19%的受访者表示曾使用ChatGPT,而依赖该工具的人仅占4%。这一比例之低,令人惊讶。该调查于4月进行,样本量为2000人。尽管在全球78亿人口中,这一样本量不算庞大,但参考性也受到一定影响。更值得关注的是一项更广泛的数据——ChatGPT的增长已明显放缓。根据网站数据分析工具SimilarWeb的数据,ChatGPT的访问量增长率曾一度惊人:1月份环比增长131.6%,2月份为62.5%,3月份为55.8%。然而,到了4月份,环比增长率已降至12.6%,5月份更是仅为2.8%。随着ChatGPT的普及,参考基数扩大,增长率放缓是正常现象。但根据现有趋势,6月份的环比增长率甚至可能为负数。

今年年初,ChatGPT如惊雷般震撼全球,让世人见识到生成式AI的强大,其背后的GPT(生成式预训练Transformer模型)也备受瞩目,掀起大模型创业热潮。它刷新了无数纪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成为史上用户增长最快的消费级应用——仅两个月后,月活用户便突破1亿。然而,对于它的未来,即便是创造者也无法给出明确答案。OpenAI董事会成员海伦·托勒曾表示:“甚至创造它们的人也不知道它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真正了解GPT-4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ChatGPT目前的局限,不代表GPT的天花板。但作为目前最强大的大语言模型支撑的产品,ChatGPT的走向,仍能成为观察GPT应用的一个窗口。

ChatGPT增长放缓 用户热情退却插图

关于AI的狂想仍在继续,时间已过去近半年。我们好奇的是,ChatGPT的使用情况究竟如何?它是否被高估了?

### ChatGPT真的很多人用吗?

对于ChatGPT的使用体验,不同行业、不同人感受迥异。有人将其视为玩具,使用一两次便不再登录;有人努力将其变为工具,以提高工作效率;也有人尝试将其变为工具,却因“不够好用”而失败。夏楠属于后一种。她从事外贸行业,曾用ChatGPT撰写工作邮件,解答生活烦恼,甚至尝试用英文指令更好地使用它。从2月开始使用ChatGPT,她的体验分为三个阶段:最初充满好奇,不断探索它的能力;5月起,她感觉ChatGPT“变笨了”,许多功能不再正常工作;如今,她评价ChatGPT为“不好用”。例如,最近公司接了炒菜机器人的ODM(原始设备制造)业务,她想借助ChatGPT预测市场数据,但反复尝试后仍未得到答案。在写工作邮件时,尽管经过调教,ChatGPT也仅能提供命令式的跟进邮件,文字冗长且不符合她的需求——她希望“它能写出有礼貌、信息明确的邮件”。她认为,ChatGPT的短板在于“不懂得人情世故”。由于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她的使用频次从每周五六次降至每周一次。

当然,这样的体验背后,影响因素众多,包括使用者是否触及了ChatGPT擅长的领域,以及是否找到了合适的交流方式。正在澳大利亚生活的Lucy,从ChatGPT推出后便开始用英文使用它。如今,她日常用ChatGPT整理学术研究思路、学习语言,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准确性问题一直困扰着她——文献参考需要自行查找,“如果我质疑它的回答,它就会顺着我的思路回答”。

ChatGPT增长放缓 用户热情退却插图1

除了个体体验的差异,数据也显示ChatGPT的普及率尚未达到预期。除了摩根士丹利的报告,SimilarWeb的数据可作为佐证。3月至5月,美国和日本是全球ChatGPT流量份额最高的国家,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三。但最近,美国流量已下滑10.28%。美国皮尤研究中心5月底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18%的受访者对ChatGPT“听说过很多事”,39%“听说过一点”,42%“完全没听说过”。而在日本,根据MM总研的最新调查,5月24日至31日期间,13814名员工(日本13412人、美国402人)中,日本企业的ChatGPT使用率仅为7%,远低于美国企业的51%。近半数日本员工(46%)表示“不知道”ChatGPT,即便知道也42%的人表示“未使用”。

尽管全球关于ChatGPT的使用报告众多,观点不一,甚至存在相反结论,但上述报告仍具有一定参考性。然而,因地域和人群差异,它们未必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更值得参考的整体性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ChatGPT的应用现状。根据SimilarWeb,ChatGPT的增长已明显放缓,尤其在6月,截至6月20日,访问量较5月减少约38%。粗略推算,若无新的刺激因素,6月31日的环比流量或将下降。此外,5月ChatGPT的跳出率为12.59%,低于谷歌、Youtube等,但6月24日已升至37.37%。平均访问持续时间也从8分32秒降至7分48秒。接入GPT大模型后,Bing的市场份额变化也值得关注。根据Statcounter,2023年3月Bing的市场份额为2.86%,5月降至2.77%,不仅未提高,反而呈下降趋势。

### 是什么限制了ChatGPT?

关于ChatGPT应用上的问题,已老生常谈。但这些问题对它普及的影响,或许比想象中更深远。首先是“变笨”现象。6月初,“ChatGPT变笨了”引发热议。OpenAI开发者推广大使Logan Kilpatrick回应称,自GPT-4发布以来,大模型本体一直处于静态,不存在大量外部数据污染。但他也承认,大模型本身存在不稳定性,对相通的提示词可能存在前后不一致的回答。一位AI从业者告诉深燃,5月就有国外从业者分享论证GPT变笨的文章。他最近用GPT-4的API测试,发现GPT-4-0314(3月14日快照)在简单计算题中满分,GPT-4得80分,GPT-4-0613(6月13日快照)仅得50分。这一结果让他感觉GPT-4被削弱了。

ChatGPT增长放缓 用户热情退却插图2

监管机构NewsGuard的专家分析也指出,GPT-4在输出信息方面比GPT-3.5更糟糕。今年3月发布的报告中,NewsGuard提到,GPT-4不仅会回答完全虚假的新闻叙述,而且比GPT-3.5的回答更差。AI行业从业者认为,这一变化导致用户需要更具体、主动地引导GPT-4,才能获得满意的回答。这也再度提高了ChatGPT的使用门槛,与其初衷有所背离。

ChatGPT最初爆火时,有业内人士分析,它将通用人工智能置于每个用户面前,也把人机交互的门槛降至最低。但目前看来,门槛依然存在。从ChatGPT的用户画像来看,其普及情况也可见一斑。根据SimilarWeb数据,使用者主要来自计算机电子与技术行业,其中编程和软件开发占比最大。其他行业里,只有游戏行业中的视频游戏机和配件从业者占比较多。一位工程师给深燃的反馈最为积极,表示一直在用,“能帮我解决小的程序问题”。

尽管常说“淘汰你的不是AI,是会用AI的人”,但如果普通人使用门槛越来越高,ChatGPT的初衷便可能落空。

还有两个问题,是ChatGPT从一开始就面临的质疑:准确率和隐私保护。根据日本相关机构的报告,被问到若继续/扩大使用ChatGPT需解决什么问题时,日本和美国企业分别高达49%和45%的回答是“准确率”,其次是“个人资料等隐私”(日企34%、美企35%)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日企33%、美企34%)。

ChatGPT增长放缓 用户热情退却插图3

关于准确率,OpenAICEO山姆·奥特曼曾解释,ChatGPT会自信地宣称一些事实,但实际上是编造的,他称之为“幻觉难题”。准确率要实现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大语言模型依赖演绎推理而非记忆,不可能像数据库一样完全准确。AI行业从业者杨阳告诉深燃:“大语言模型靠的是推理的拼字游戏,不可能完全准确,人也不能完全保证准确。”

隐私方面,OpenAI至今未给出明确解决方案。加拿大工作的小虹就表示,公司特意发邮件通知大家谨慎使用ChatGPT。

基于这些限制,ChatGPT的应用场景也受到限制。关注产业的投资人陈默默告诉深燃,它更适合“生产力驱动”的内容生产,而非“创意驱动”的内容生产,在前者上,能替代不少有重复经验累积的人力。用户洛洛从4月开始使用ChatGPT,她开了会员,主要用于写脚本和文案,“只要能给它正确的公式,基本可以反馈给我任意思维的脚本,只是拿到手要改”。她表示,产出的脚本比较基础,难以成为爆款,但逻辑没有问题,“像公司日常的大量视频输出,是可以支持的”,她现在的ChatGPT使用频率,已达到每周3次以上。

夏楠调整了策略,只问ChatGPT流程式的问题,如开ebay网店的流程。尽管这类问题也可问谷歌、百度,但她认为“ChatGPT的回答更好”。例如,最近她去德国旅行,让ChatGPT安排行程,给出的答案有参考性,交通安排也很清晰。

ChatGPT增长放缓 用户热情退却插图4

这些长期使用ChatGPT的用户,无论体验满意与否,都提到ChatGPT更像是一个升级版的谷歌、百度,带来了一定助力。

### ChatGPT,象征意义高过实质意义?

最近,OpenAI推出了类似LLM版的App Store,加速生态建设,并曝光了一些功能优化。这背后也隐藏着一个信号:GPT-4暂时已到天花板,要加速生态建设,在GPT-5出现前,先优化体验。早在4月,山姆·奥特曼就表示,尚未开始研究GPT-5,也没有立即计划的打算,甚至曾表示“大型模型时代已到头了”。

据OpenAI官网,GPT模型参数数量(可理解为喂养模型的语言材料)不断提升:GPT-1是1.17亿,GPT-2有15亿,GPT-3飙升至1750亿,GPT-4据国外媒体机构Semafor报告,比GPT-3大六倍左右,具有1万亿个参数。此前杨阳对深燃表示,或许GPT-4就成长到头了,语料是原因,“人类历史上创造出的优秀资源就这些了”,模型限制也是原因。在他看来,现在GPT-4被限制,应该有能力未被完全开发出来。

ChatGPT增长放缓 用户热情退却插图5

近日,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Yann LeCun指出,ChatGPT背后的生成式AI技术已进入死胡同,拥有太多局限性。尽管出于巨头竞争关系,这话难以作为客观参考,但ChatGPT的确遇到了瓶颈。要让大语言模型有更好的应用,不少人将视线投向垂直领域的应用上。

AI行业从业者秦凯对深燃做了一个比喻:ChatGPT这类泛化型人工智能,应用宽泛时,能力如同高中生、大学生;和垂直场景结合时,通过fine-tuning(微调)技术,数据足够精确贴合场景,能力就能变为硕士、博士,解决更具体的需求。杨阳也认同这一看法。他提到,目前模型最多只能进行一倍左右的优化,“大家有一个基础共识,GPT-5来了,也不会带来颠覆性进化”,短期内不可能达到AGI(通用人工智能)水平。

不过,杨阳也表示,现在做具体垂类应用,首先是费用高,训练模型对公司来说仍是不小的成本;其次是数据安全、数据隔离的问题,目前采用“在大模型基础上套小模型”的办法,但问题是,底层技术仍在变化,“没有人知道下一个模型、更优秀的模型什么时候出现”,这个中间阶段让人迷茫,“如果三五年后才出现,那现在基于大模型做垂类的产品是不亏的,场景落地后有机会回收资金。但如果很快就出现,那大家现在做的外挂型垂类产品,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投资人陈默默表示,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他们仍愿意看相关项目,在细分领域里切一个特定场景的应用,因为“哪怕未来的底层有变化,只要行业没有变动,在应用层的行业理解上还是会有沉淀”。但他们在看项目时遇到的问题是,很难有人能明确告诉他们,产品能节省多少人力成本。她举例,关注赋能研发端论文筛选归纳的垂类产品,实际使用中仍需一人顺着机器结果做进一步验真、开发和研究,实际上很难说效率有特别好的优化,所以现在,一些投资人会倾向于再观望观望。

在关注垂类领域的AI创业公司产品时,她的感受是,“我们对技术带来的产业升级机会保持谨慎乐观,目前可能它的市场意义,高过实质意义”。

秦凯总结,人们对ChatGPT的期望过高,但有两个瓶颈:首先,下一代大语言模型通过更大的参数规模和更强算力的收益边际递减,人们的期望可能无法很快满足;其次,当前的大语言模型是泛化的,需要很长时间来解决特定、真实的问题。目前垂直领域的生成式AI,已变成针对具体企业做定制化需求和私有部署的体力活,“底层模型依靠transformer方式缺乏解决非常复杂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应用情况与预期的水平相距甚远”。

应用仍在继续,技术仍在发展,关于ChatGPT的应用及潜力还需要再观望。即便如此,ChatGPT已让一些人的生产效率有数量级的提高,即便当下有瓶颈,“ChatGPT已经是很伟大的产品,这就够了。”杨阳表示。

*题图来源于unsplash。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夏楠、Lucy、杨阳、小虹、洛洛为化名。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微新创想转载,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

最新快讯

2025年09月20日

00:22
9月19日,景嘉微在一场备受瞩目的业绩说明会上正式宣布,其自主研发的JM11系列产品已成功迈入推广应用的关键阶段。公司高层强调,未来将携手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加速国产GPU生态系统的建设进程,为国产算力芯片的自主可控贡献力量。 作为景嘉微的重要布局,其控股子公司无锡诚恒微电子正全力攻关新一代边端侧AI芯片的研发,致力于打造高集成度、高算力密度且低功...

2025年09月19日

23:49
适马公司本月正式公布三款备受期待的全画幅无反镜头国行售价,为摄影爱好者带来全新的创作选择。其中,备受瞩目的20-200mm F3.5-6.3 DG天涯镜以5999元的售价震撼登场,成为业内首款以20mm超广角起始、覆盖至200mm长焦的10倍变焦镜头。这款镜头重量仅为550克,轻便的设计使其在长焦拍摄时依然保持出色的操控性,为用户带来无与伦比的拍摄体验。 除...
23:49
VGC外媒最新报道,《最终幻想14》总监吉田直树近期公开透露,短期内不会考虑离开这款运营已12年的经典项目。面对如此漫长的开发周期,吉田坦言保持工作热情的关键在于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对游戏未来发展的清晰规划。 吉田直树强调,继续担任总监职位既是职责所在,也是他对团队和玩家的承诺。他明确表示:"对项目感到厌倦的人根本不适合企业环境",并以此标准要求自己和团队成...
23:16
2025年9月19日,德联集团在一场备受瞩目的投资者接待会上,向外界展示了其业务版图的重要拓展成果。公司代表明确指出,其核心的冷却液产品线已成功突破传统汽车市场的局限,实现了向新能源领域的全面渗透。这一战略转型不仅涵盖了储能系统、风力发电设备,更延伸至核电等高精尖能源应用场景,彰显了德联集团在新能源产业链中的深度布局。 目前,德联集团的冷却液产品已在多个新兴...
22:45
2025年9月19日,杭州云栖大会的科技盛宴上,AI超级交易所震撼问世,标志着人工智能产品交易迈入全新纪元。这一创新平台以股票交易所的高效运作模式为蓝本,致力于构建一个集交易、展示、服务于一体的AI产品交易中枢。平台汇聚了上百款来自全球的AI创新产品,涵盖医疗健康、零售电商、智慧物流、金融科技、智能教育以及企业协作等多个关键领域,为各行各业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
22:45
2025年9月19日,科技行业迎来重磅消息。据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全球知名的苹果设备组装商立讯精密已成功获得OpenAI至少一款硬件产品的组装订单。这一合作不仅彰显了立讯精密在高端电子制造领域的强大实力,更揭示了OpenAI在硬件开发方面的重大进展。 与此同时,OpenAI正积极与歌尔股份展开接洽,双方有望就未来设备的关键组件供应达成合作。歌尔股份作为声学技术...
22:45
2025年9月19日,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一场备受瞩目的直播活动中,就小米17系列命名引发的热议作出了详细回应。面对外界关于是否刻意蹭苹果热度的不解,卢伟冰明确表示,小米的命名策略并非跟风,而是基于产品力实现"跳跃式进步"的自信体现。他强调,此次小米17系列升级幅度远超常规迭代,在性能、设计、技术等多个维度都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具备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卢伟冰...
22:45
9月19日,备受瞩目的首届“至美奖”颁奖盛典在天津泰达航母主题公园盛大举行,由京东美妆携手《嘉人》杂志联合主办。这场融合了时尚、美妆与商业的顶级盛会,不仅汇聚了众多知名美妆品牌与行业领袖,更共同见证了一系列年度美妆奖项的揭晓,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活动现场星光熠熠,嘉宾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美妆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颁奖盛典上,京东美妆还特别公布了自20...
22:45
2025年9月19日,铭普光磁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揭示了公司在光模块领域的最新进展。数据显示,其800G光模块产品已成功获得首批订单,标志着公司在高速光模块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目前,铭普光磁在200G及以下速率光模块市场表现稳健,持续保持稳定供货,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在800G光模块领域,公司正积极布局。通过与客户紧密合作,铭普光磁正开展LPO方...
22:45
OpenAI与立讯精密近日达成一项重大合作,双方将联手打造一款革命性的消费级口袋型AI设备。这款设备的核心亮点在于其卓越的上下文感知能力,能够深度整合OpenAI先进的大语言模型技术,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AI原生"交互体验。这一创新举措被视为对当前智能手机市场格局的一次重要冲击,有望重新定义智能终端的交互范式。 作为苹果核心供应链合作伙伴,立讯精密将在此次...
22:14
2025年9月19日,博敏电子正式宣布成功为多家客户批量交付400G及800G光模块PCB产品,标志着公司在高端光通信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作为行业领先的光电解决方案提供商,博敏电子此次批量供货不仅彰显了其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更体现了其在高速光模块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公司目前正全面聚焦现有产品线的精细化升级,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持续提升产品性能与可靠性。与...
22:14
龙大美食于9月19日发布重要公告,宣布董事会一致同意终止收购控股股东蓝润发展所持有的五仓农牧集团有限公司股权。这一决策背后,是公司对未来发展战略的深刻思考与精准定位。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龙大美食深刻认识到专注核心业务的重要性。公司决定将资源集中于食品主业,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与市场竞争力,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一战略调整不仅有助于巩固龙大美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