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保护主义政策或将引发反效果
编者按: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ID:timeweekly),作者刘沐轩,经微新创想授权发布。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和欠发达的消费市场,印度对外资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然而,这片市场暗流涌动,稍有不慎便可能遭遇挫折。近期,小米555.1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8.2亿元)资金被印度政府冻结事件引发关注,随后上汽MG被传遭低价收购股份、上海电气遭遇88亿卢比诈骗索赔等传闻虽被辟谣,却折射出市场普遍担忧——中资企业在印度面临不公平待遇。事实上,全球企业均感受到印度政策的不稳定性。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小雪向时代周报表示,印度对外资采取”又打又拉”的策略,并非仅针对中国企业,而是全球外资共同面临的困境。这种政策波动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以跨国巨头为例,沃尔玛、三星、亚马逊、谷歌等均遭受印度巨额罚款,罚款金额累计超过70亿美元。这些企业撤出印度后,留下的工厂和供应链大多被本土企业接管。近年来,尽管仍有大量外资涌入印度,但退出数量已超过新增数量,这不仅是疫情影响,更与印度自身政策密切相关。
01 中资企业遭遇的困境
长期以来,印度营商环境备受诟病。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在印度注册公司平均耗时18天,而经合组织国家仅需9天。注册后需经历12道繁琐手续,申请建筑许可证更是需要34道程序,整体流程耗时约110天。若发生商业纠纷,印度法院平均审理时间长达1445天,是经合组织国家的三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将印度列为”关税最高的国家”,其贸易政策被形容为”不透明、不可预测”。
尽管如此,中国仍是印度最大贸易伙伴之一。但随着印度贸易逆差扩大,其保护主义措施日益加剧。2020年2月,印度对进口太阳能电池征收20%关税,光伏组件再被加征15%防卫性关税。同年9月,印度封禁118款中国App。2020年出台的FDI新政进一步收紧外资审查,要求与印度接壤国家的企业投资必须经政府审批。上海春天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汤宇指出,法律政策风险已成为投资印度最不稳定因素。
近一年内,印度以”偷税、逃税及非合规核查”为由,针对部分中资企业。若以国内思维处理印度问题,可能引发更多风险。以小米为例,印度当局认为其向高通支付的专利特许权使用费未计入完税价格,导致48亿元资金被冻结。汤宇指出,印度税收制度存在漏洞,OPPO、vivo也曾遭遇类似问题。2022年7月,OPPO被指控逃避439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8亿元)关税,vivo则因汇款避税被冻结119个银行账户及46.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亿元)。目前vivo案件已解决,但需提供9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8亿元)担保。
02 全球外资的遭遇
事实上,中资企业进入印度前,众多外资企业已饱受打击。高额零件进口关税导致通用汽车26年亏损5.88亿美元,福特汽车10年累计亏损超20亿美元,最终被迫退出印度市场。但这些损失在”追溯税”面前不值一提。2007年,沃达丰以110亿美元收购开曼群岛投资公司,持有印度Hutchinson Essar股份。印度政府要求征收29亿美元资本利得税,引发税务纠纷。2012年印度议会通过税法修正案,规定”若实际资产位于印度,自1962年起所有并购交易均需纳税”,涉及17家外资企业。直到2020年海牙国际仲裁法庭判决印度违反公平待遇原则,印度才表示愿和解。
值得注意的是,这则争议税法直到2021年8月才正式废除。近年来,沃尔玛和亚马逊在印度遭遇新挑战。为保护本土零售商,印度禁止限时打折活动,要求外资培育供应商必须使用印度本土企业。沃尔玛因无法满足条件退出印度。亚马逊虽被反垄断诉讼逼退电商业务,仍计划2030年前投资260亿美元,云计算部门AWS也承诺到2030年底投资1.06万亿卢比(约合129亿美元)。
尽管外资抱怨印度”割韭菜”,但印度作为不可替代的新兴市场仍具吸引力。2022-2023财年,印度外资流入下滑16.3%至710亿美元,FDI下降27%至416亿美元。自2018至2022年,559家外资企业退出印度,超过同期进入的469家公司。2022年仅64家外资企业进入,2023年3月更是仅有一家新外资企业入驻。
03 保护主义的反效果
2014年莫迪总理提出”印度制造”计划,目标是将制造业GDP占比提升至25%,创造1亿个就业岗位,使印度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然而,十年过去,”印度制造”并未实现,反而出现倒退。2014年印度制造业GDP占比16.3%,2021年降至14.3%。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2014年失业率4.9%,2023年4月已攀升至8.11%。中印贸易逆差持续扩大,2022年双边贸易额达1359.84亿美元,印度逆差超1000亿美元。
刘小雪指出,印度长期受殖民地历史影响,对私营企业和外资存在天然不信任。其改革开放进程缓慢,与中国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截然不同。1991年印度开始改革时,银行、国企等利益集团已形成强大势力,政客改革需顾及选票。莫迪虽推进改革,但”印度制造”计划与开放政策相冲突,导致营商环境恶化。
尽管如此,涌入印度的资本总量仍持续增长。外资虽抱怨印度”割韭菜”,但印度作为新兴市场仍具吸引力。2023年6月,莫迪访美期间,亚马逊、谷歌宣布追加投资,特斯拉CEO马斯克也表示将尽快进入印度。被”坑”的企业不愿放弃印度市场,因为竞争对手可能趁机抢占份额。只有坚持到底,才能获得最终胜利。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