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这个曾经风靡全国的零售巨头,如今正站在美妆零售行业的边缘,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阵地。从去年开始,屈臣氏频频抛出新的策略,试图通过场景重构、用户运营、区域渗透三大核心路径打破增长瓶颈。这一系列动作,既是应对行业变革的被动防御,更是主动拥抱消费趋势的战略转型。能否重回巅峰,取决于屈臣氏能否在供应链本地化、用户体验重构、组织敏捷性三大核心战场实现突破。

屈臣氏的辉煌时期早已过去。在电商、品牌DTC模式、新一代美妆集合店的冲击下,其赖以生存的传统模式逐渐失效。这就像曾经的诺基亚,过度依赖既有的技术路线、商业模式和组织惯性。困于传统模式后,屈臣氏的地位和业绩大不如前。更严峻的是,它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内部的路径依赖,更来自外部如狼似虎的新一代竞争对手。

为了在舒适区外寻找新的增长点,屈臣氏今年上半年围绕男士、儿童、大健康三大品类,推出了多个线下消费场景。要知道,此前的屈臣氏将目标群体聚焦在18至45岁的女性群体上。如今,它将目光投向了男性消费场景,在广州、上海等重点城市部分门店率先推出全新男士专区“型男装备补给站”,并计划年内将这一场景拓展至全国300家门店。

儿童群体是屈臣氏看中的另一个重要流量钩子。这批80后、90后父母具有极高的消费能力和意愿,他们很少踏入屈臣氏,却能为品牌带来新的活力。从长远来看,屈臣氏希望在这个群体中嵌入自己的品牌,培养用户心智。

在大健康浪潮下,屈臣氏也想分得一杯羹。上半年,它在厦门、广州、昆明等多个城市门店推出大健康体验中心,并计划以“一城一店”的模式布局大健康店。在销售目标上,屈臣氏也构建了一个颇为宏伟的蓝图,希望健康品类销售在3年内实现3倍增长。

这一系列战略清晰地表明,屈臣氏的管理层意识到了危机所在,并选择了突围方向——差异化品类、体验式零售、拓宽客群。然而,场景化的扩圈也意味着分散有限的资源,如资金、人力、运营等。同时,需要将美妆个护领域积累的核心能力向男士、儿童、大健康场景转移。这不仅需要延续原有优势,更需针对新场景的消费特性进行系统性创新,强行嫁接容易样样通样样松,扩得越多,可能沉没成本越高,最后可能只是场景化的堆砌。

尽管如此,当前的屈臣氏确实比过去只卖化妆品、洗护品的屈臣氏更靠近新零售了。而屈臣氏的另一个变化是,其母公司长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幕后店。长和指出,内地的幕后店从2024年年末的131家增至2025年6月末的394家。其称,幕后店主要是为了完成在线订单而设立的小型订单处理中心,配合屈臣氏线下店铺的位置,以提供快速送货服务,有点像即时零售的概念。

曾经的零售之王一直在试图转舵,但船大掉头难。这次的幕后店能不能帮助屈臣氏这艘大船快速掉头还要打个问号。因为之前的屈臣氏已经有过类似尝试。华夏时报指出,2018年,屈臣氏便开始积极推进“O+O”战略,试图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提供了包括小程序、社群、试物所、门店、BA企微等。同时,屈臣氏与美团、饿了么、京东等大型线上平台合作,开展线上下单,门店自提以及1小时闪电送服务。

然而,当时的屈臣氏在流量、供应链、物流、SKU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而且,彼时的屈臣氏试图在不颠覆其赖以成功的线下根基的前提下,去拓展一个本质上会侵蚀其根基的线上业务,这也注定了成效甚微。显然,如今在零售行业中存在感愈发微弱的屈臣氏开始重新定义线下门店的价值,并将其整合到一个更高效的新零售模型中。也就是,前端(线上入口+传统大店)捕获流量,后端(幕后店)高效履约,通过数据驱动优化整体供应链,最终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

一个最为典型的迹象是,屈臣氏不再执着于门店数量。数据显示,2017年屈臣氏的门店突破3000家,到2020年门店数量更飙涨至4115家。不过,2022年开始,屈臣氏的门店数量滑落至4000家以下。截至今年6月末,其线下门店的数量为3630家。而除了通过幕后店之外,屈臣氏仍旧在想法设法提高配送效率和坪效。根据界面新闻,2025年,屈臣氏计划进一步将门店延伸至消费者15分钟可达的社区场景,在一、二线城市探索社区店,融合即时零售与实体零售。

屈臣氏在场景和履约上已拿到高分,属于半只脚踏进新零售,离真正的新零售思维还差最关键的数据闭环和全域运营能力。

屈臣氏新零售转型:破局之路与挑战解析插图

屈臣氏曾火遍全国,被视为零售界的王者,尤其是在2010年左右。十年前渠道单一,线下就是流量至高点,彼时的屈臣氏是为数不多的超级入口。能不能进屈臣氏几乎等同于一个美妆品牌能不能在中国市场活下去,而品牌方的入驻要交各种场地费上架费、条码费、堆头费等,屈臣氏称得上是甲方市场。依赖独家代理和自有商品的差异化竞争,屈臣氏在零售界所向披靡,2011年前后,更是独属于屈臣氏的黄金年代。

然而,2012年左右,电商平台开始崛起,此后更是势如破竹分流了屈臣氏的客流。其作为零售之王的光环从2015年开始逐步暗淡。自2015年起,屈臣氏在中国内地的营收开始逐年下降。2016年,屈臣氏中国营收下降4%,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时同店销售下降10.1%,2017年,同店销售额继续下滑4.3%。

或许是多年的所向披靡让这家百年品牌并未将新势力放在眼里。因此,即便份额逐步被蚕食,屈臣氏依旧选择蒙眼狂奔。2015年,其中国的门店数量为2483家,到2020年屈臣氏在内地490多座城市开了超过4100家店铺。不过,屈臣氏面对的冲击不止来自电商,新型美妆店也在围剿屈臣氏。2019年开始,HARMAY话梅、THE COLORIST调色师、WOW COLOUR等大型彩妆集合店陆续出现,这类店面以无BA模式、爆款彩妆、网红打卡、沉浸式场景等迅速俘获用户心智。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5-2020年,化妆品包括传统商超、KA及CS渠道合计份额从37%降至28%。与此同时,线上渠道成为美妆销售中的主角。欧睿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化妆品电商渠道增长30.10%,美妆专营店增长0.15%,商超渠道下滑3.11%,百货渠道增长0.15%。在上述阶段,完美日记、花西子、UNNY、橘朵等国产美妆品牌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这掀起了国货美妆品牌的热潮。其中完美日记成立四年赴美IPO,花西子2020年销量突破30亿元……

被几方围堵的屈臣氏开始反思,并尝试做出变化,而仓促上阵的屈臣氏生疏地像个新兵蛋子。除了2017年开始推出闪电购,上线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之外,屈臣氏次年选择在微信、小红书等渠道全面铺满。此外,其在店铺形象上也进行改变,比如蔡徐坤代言,增加虚拟试妆、SPA、免费化妆等服务。在场景上,推出“Watsons Pink”店铺、还选择与环球影城大热的IP小黄人联名等。

不过,这些改革动作更多是在传统零售模式上的优化和调整,而非颠覆性创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运营效率和顾客体验,但在面对新兴美妆集合店和电商的冲击时,仍显得力不从心。这就像曾经的诺基亚,其基因是“造一部最好的手机”,坚固、耐用、信号好。它的思维是硬件思维和工程师思维。屈臣氏的基因是“开一个最好的货架”,品牌最全、导购最强、利润最高(尤其是自有品牌)。它的思维是零售思维和货品思维。不过,竞争机制早就发生了变化,但是屈臣氏诸多新动向仍旧依赖以往的路径,新瓶装旧酒。屈臣氏的创新,就像给马车装上更好的减震和更快的马匹,但对手已经发明了汽车。

更大的难题在于,由于过高的合作代价,不少品牌先后退出屈臣氏。此前华夏时报指出,露华浓、丁家宜、卡尼尔、花皙蔻、美即等品牌相继退出屈臣氏。相比货品琳琅满目的其他美妆集合店,目前屈臣氏内现存的品牌显得有些匮乏,除了自有品牌,多数是一些老品牌,如一叶子,韩束,百雀羚、自然堂等。此外,屈臣氏的导购销售也是被消费者敬而远之的原因之一,援引新浪财经采访行业人士,“美妆和护肤品都是标品,相对电商渠道来说,屈臣氏的价格并不具有竞争力,而且购买体验和售后服务也不如线上,比如门店的导购有销售KPI,往往会用力过猛地给消费者推荐产品。”

最大对手或是名创优品。去中介化的自营平台、新美妆集合店、同赛道的老对手以及即时零售平台,均切走了屈臣氏最赚钱的一块儿蛋糕。而在其为数不多的地盘下,还有名创优品虎视眈眈。显然,屈臣氏也心知肚明,其将前者列为全球最可怕的竞争对手。此前屈臣氏大部分的门店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如今在加速下沉市场的步伐。据悉,之前屈臣氏在三线市场有所试水且成效显著。援引新浪财经内容,有业内人士指出,屈臣氏门店在下沉城市的业绩表现要好于一、二线城市。或是基于此,屈臣氏选择加快三线城市的扩张。其计划开设的500家新店中近一半位于低线城市,更将新进入100个县级市场。

而在低线城市,作为对手的名创优品们早已盘踞已久。据悉2022年,名创优品旗下WOW COLOUR便在拓展二线至五线城市的下沉市场门店,截至当年年末其三线或低线城市门店数量为1477家。二者目标客户群体有较大重叠,都以年轻消费者为主,尤其是女性消费者。这类消费者对时尚、性价比高的产品有较高需求,且消费频次相对较高。名创优品的低价产品策略,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在美妆个护等核心品类上,屈臣氏和名创优品存在直接竞争。后者虽然以生活日用品为主,但近年来在美妆个护领域的布局也不断加强,其自有品牌的美妆产品凭借性价比优势,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份额。

也就是说,名创优品通过供应链效率、价格带卡位、渠道密度、IP本土化、即时零售渗透五大维度构建起壁垒。而屈臣氏受制于直营模式、重资产等问题,如今在下沉市场转型仍在艰难探索中。这场竞争的本质是两种零售范式的碰撞:一个是依托中国供应链优势的“新物种”,另一个是试图全球化与本土化平衡的“百年老店”。未来,两者的竞争焦点或许将集中在供应链本地化改造、即时零售。毕竟,下沉市场没有品牌溢价,只有效率溢价,谁先跑通最后一公里,谁就能在这片红海中生存下去。优势和灵活性已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主动优势,但把时间轴拉长来看,这场下沉战争的胜负手并不只取决于先发或灵活性,而是谁能在慢变量里跑得更快。而对于屈臣氏来说,慢牌打好了,船大也能掉头。

最新快讯

2025年08月27日

18:12
在当今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一股名为“反内卷去班味”的全新思潮正在年轻职场群体中蓬勃兴起。这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工作的本质,并积极倡导更加人性化、更加平衡的生活节奏。面对单位中可能存在的隐性压力,例如以“自愿报名”为名的加班现象,年轻职场人正以集体觉醒的姿态,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反抗精神。他们巧妙运用制度赋予的权利,例如申请调休陪伴家人、选择远程办公等,...
18:12
2025年8月下旬,安徽阜阳车站内发生了一段令人动容的母子情深。当时,一位108岁高龄的老奶奶亲自来到车站,迎接从远方归来的78岁女儿。当女儿乘坐的列车缓缓进站,停稳后车门打开,女儿一下车,目光立刻在人群中搜寻,很快便望见了站在不远处的母亲。这一刻,女儿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像孩童般轻快地小跑着奔向母亲。而108岁的老奶奶也满心欢喜,张开双臂迎接女儿。母女俩...
18:12
2025年8月27日,华丰科技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其自主研发的224G高速背板连接器已成功通过客户验证测试,并正式向市场提供样品。这款连接器凭借卓越的性能表现,有望为数据中心和通信设备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华丰科技方面表示,具体的量产时间将根据客户项目的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以确保产品能够精准满足不同场景的应用要求。 目前,华丰科技正积极与华为、浪潮、曙光、阿里、...
18:12
2025年8月27日,国内显示玻璃龙头企业彩虹股份(股票代码:600707.SH)发布重要资本运作公告,宣布将运用自有资金及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募集资金共计10.5亿元,专项用于向控股子公司虹阳显示(咸阳)科技有限公司实施战略增资。此次增资完成后,虹阳显示注册资本将实现跨越式增长,达到47.81亿元,同时彩虹股份对虹阳显示的持股比例将从现有的52.94%提升至6...
18:12
2025年8月27日,初灵信息旗下全资子公司网经科技与中国移动终端公司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双方签署了全光组网融合终端配套产品的框架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合同分为两个包段:包段1的上限金额设定为1.4995亿元人民币或10万台设备,包段2的上限金额则为0.1896亿元人民币或6万台设备。此次合作属于网经科技日常经营范畴,不涉及关联交易或企业重组,彰显了双方在市...
18:12
2025年8月27日,医药企业嘉和美康正式发布其2025年半年财务报告,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仅为2.19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27.22%。更为严峻的是,归母净利润出现1.16亿元的巨额亏损。这一业绩表现反映出当前经济环境与医疗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受宏观经济波动及医疗行业政策调整的双重影响,市场客户需求呈现明显释放递延现象。原本预期在上半年增长...
18:12
2025年上半年,传音控股的财务表现呈现出显著的波动。公司整体营业收入达到290.77亿元,相较去年同期出现了15.86%的下滑。这一变化反映出全球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行业竞争格局的持续演变。在净利润方面,传音控股更是遭遇了重挫,仅为12.13亿元,同比大幅减少了57.48%。这一数据凸显了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面对这样的业绩下滑,传音...
18:12
2025年8月27日,全球领先的跨境电商平台Wildberries正式宣布,成功解决了此前困扰众多卖家的运输标签打印异常问题。经过技术团队的紧急修复,平台现已全面升级运输标签下载打印功能,实现实时同步与即时打印,彻底消除传统流程中的延迟环节。这一重大技术突破不仅优化了标签生成与打印的响应速度,更将显著提升卖家在订单处理、包裹打包及物流发货等关键环节的工作效率...
18:12
8月27日,京东工业传来重磅消息,全国首家中大型京东五金城园区店正式落户京东(昆山)智能产业园。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京东工业在智能制造服务领域迈出关键性步伐,为园区及周边制造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采购便利。该店由京东工业精心打造,不仅致力于提供线上多快好省的工业品采购体验,更通过线下实体店实现了即时交付、现场选型、专业技术咨询以及完善售后服务等一站式服务,真正打通...
18:12
2025年上半年,明阳智能交出亮眼业绩单,营业收入高达171.43亿元,同比增长45.33%,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然而,归母净利润为6.1亿元,同比微跌7.68%,反映出公司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盈利能力面临一定挑战。从业务结构来看,公司风机对外销售表现突出,累计交付量达8.10GW,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同时,新增订单量高达13.39GW,进一步巩固了明阳智能...
18:12
8月27日收盘后,龙虎榜数据揭示出机构资金流向的显著变化,共有35只个股吸引了机构的关注。在这组数据中,机构资金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17只股票录得机构净买入,而18只股票则面临机构净卖出的压力。从具体金额来看,机构净买入额最高的前三名依次为长芯博创,净买入金额高达4.09亿元;中恒电气紧随其后,净买入额为2.01亿元;步步高也表现出较强吸引力,净买入额...
18:12
2025年8月27日,宿迁联盛正式发布其2025年半年财务报告,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总额为6.27亿元,相较去年同期出现了13.7%的显著下滑。更为严峻的是,归母净利润仅为1545.17万元,同比降幅高达42.84%。这一业绩下滑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态势,使得国际贸易环境愈发复杂,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