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周期是强者的机遇、弱者的挑战。在市场波动中,唯有具备前瞻视野和战略定力者方能脱颖而出。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最话FunTalk(ID:iFuntalker),作者何伊然,编辑刘宇翔,经微新创想授权转载。

三星电子的寒冬何时终结?2023年7月7日,这家科技巨头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揭示了严峻的现实:销售额60万亿韩元,同比骤降22.3%;营业利润仅6000亿韩元,较去年同期锐减95.7%。一季度的6402亿韩元营业利润已是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二季度更是创下历史新低。回溯2022年,受”宅家经济”红利退潮影响,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销量大幅下滑,库存积压问题严重。IDC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2.1亿台,创下2013年以来的新低。尽管三星以2.609亿台出货量保持21.6%的市场份额,但绝对数据已难令人满意。韩媒报道指出,经济放缓导致中低价位智能手机需求疲软,换机周期延长,智能机销量持续萎缩。三星2023年智能手机出货量预估降至2.5亿台,低于原定2.7亿台的预期目标。

消费市场的萎缩直接传导至上游芯片产业。作为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巨头,三星半导体业务首当其冲。韩国媒体报道称,本季度盈利下滑与数字解决方案(DS)部门巨额亏损密切相关,该部门可能亏损3万亿至4万亿韩元——这一曾被视为”利润奶牛”的部门,如今却成为拖累。但三星的利润降幅略低于市场预期,似乎已显现回暖迹象。更关键的是,半导体作为周期性行业,逆周期操作反而成为强者崛起的契机。

01 AI浪潮下的存储变革

TrendForce报告显示,全球芯片买家因库存饱和而暂缓采购,导致芯片价格季度环比下降13%至18%。存储芯片市场呈现寡头垄断格局:NAND Flash和DRAM合计占比超90%,其中NAND市场由三星、铠侠、美光等六家厂商瓜分,市场集中度达95%;DRAM市场前三名三星、SK海力士、美光合计份额高达95.9%。价格下跌令这些巨头承压,但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促使它们主动削减供应。7月,三星将DRAM月产量降至62万片晶圆,同比减少12%,创下2021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新低,减产计划或持续至2024年。分析师预计,供需调整将使芯片价格在第三季度触底,2024年有望显著复苏。高盛更乐观地预测,三星芯片业务第四季度即可扭亏为盈。多家投资机构对芯片市场下半年前景持积极态度。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预测,内存DRAM设备销售额今年将同比下降28%,但明年将反弹31%;NAND设备销售额今年将下降51%,明年将反弹59%。

消费电子疲软背后,AI的崛起为DRAM带来新曙光。近年来,DRAM从2D向3D技术演进,HBM(高带宽存储器)成为高端产品代表。这种将多个DDR芯片堆叠封装的技术,通过增加带宽扩展内存容量,使更大模型和更多参数能更近地部署在计算核心附近,显著降低延迟。ChatGPT爆发后,HBM成为AI服务器芯片标配。Nvidia H100芯片中央是H100 GPU ASIC,外围环绕6个HBM内存堆栈。2021年HBM需求仅占整体DRAM市场的不到1%,而TrendForce预估,2023年AI服务器出货量近120万台,到2026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2%,带动HBM需求在2023-2025年实现40%-45%以上的年复合增长。汽车领域也将成为HBM重要应用场景。随着智能汽车传感器和计算需求激增,HBM的高带宽优势凸显。尽管HBM3尚未通过汽车认证且成本较高,但业界普遍认为其终将进入汽车应用。2023年初,三星、SK海力士的HBM订单快速增加,HBM3价格上涨5倍。SK海力士以50%市场份额和90%的HBM3份额领先,三星正加速追赶,计划今年下半年推出HBM3,并展示过12层HBM及HBM-4技术。此外,SSD与嵌入式存储为NAND Flash主要形式,预计2022-2028年市场规模将从290亿美元增至670亿美元。

02 逆周期扩张的强者哲学

存储芯片市场历史上三次下行周期(1980、1990、2007年),三星均采用逆周期战略:在低谷期加大研发投入,为上升期创造成本优势。尤其当市场供需关系变化时,技术创新和规模化扩张更为关键。2022年科技企业普遍裁员时,三星却稳住规模,全年人工成本达37.6万亿韩元,占营业利润的79.7%。近期芯片业务部门高管人事调整,凸显其积极进取姿态。TrendForce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三星晶圆代工销售额环比下降36.1%,市场份额从12.4%进一步下滑。台积电虽也环比下降,但市场份额从58.5%升至60.1%,差距持续扩大。三星最关注的是英伟达的AI芯片订单——英伟达占据AI GPU市场90%以上份额,旗舰芯片A100和H100由台积电独家供应。高端芯片价格已接近天花板,台积电6月仍决定扩大产能。其CoWoS封装技术通过3D立体堆叠,使芯片连接速度提升50%以上,成为英伟达、苹果、AMD旗舰产品的关键技术。三星不甘于做元件供应商,正加速向先进封装领域进军。2022年12月成立先进封装(AVP)业务团队,提供一站式服务。其I-Cube 8封装技术可搭载8颗HBM,计划2024年量产。三星称,未来封装中逻辑IC和存储器的整合数量将成为技术竞争力。X-Cube 3D堆叠技术也已进入量产准备阶段。业内人士预测:”三星与台积电的封装战即将爆发。”2022年,三星投资250亿美元在美国德州建厂,计划未来20年投入近2000亿美元建立11家工厂。6月公布的2nm芯片量产计划显示,2025-2027年将陆续推出用于移动、高性能计算和汽车的应用,2027年更将量产1.4nm芯片。

台积电和三星的强势扩张迫使其他竞争对手加大投入。英特尔宣布将晶圆代工事业独立运营,日本八家巨头组建的Rapidus公司则立志复兴日本芯片产业。历史上,三星、台积电等巨头在市场低迷时通过技术突破和规模化扩张挤压对手,占据主导地位后再提价收割利润。如今这一策略再度上演。

03 中国厂商的崛起挑战

三星中国新任总裁杨杰(原半导体销售负责人)展现出不同视角。面对中国消费者对三星认知度下降、手机销量暴跌、工厂关闭等负面印象,杨杰强调三星在华策略是”进入、融入、升级”,与产业升级转型同频共振。他预判:”大数据、AI、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将蓬勃发展。”虽然移动终端受中国厂商冲击,但在元件领域,三星依然具备强大竞争力。其8个中国研发中心涵盖通信、AI、半导体、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其中西安半导体工厂十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存储芯片重要供应方,二期工程正在建设。

中国存储需求占全球约30%,是全球最大芯片市场。在自主可控需求推动下,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国产厂商加速崛起。长江存储主营NAND业务,技术已量产232层NAND Flash;长鑫存储是唯一实现量产的国产DRAM厂商,技术达到19纳米。2022年二期工程投产,产能翻倍。国产厂商通过技术突破大幅降低成本:长存NAND占全球6%产能,长鑫DRAM占3%产能。市场认为,长存与三星等国际巨头技术差距约一代,长鑫DRAM领域落后两三代。长鑫要实现16纳米技术至少需要两年,更面临美国出口管制新规的制约。为突破限制,国产厂商正加速设备国产化进程,刻蚀、湿法、封装等工艺取得明显进展。部分新设备预计2023年第三季度到货。

国产化率提升是大势所趋。国内终端厂商已积极适配长存产品,长鑫面临更大挑战——其DDR5产品已接近行业高端。但长存、长鑫的崛起已打破寡头垄断,引发价格战:部分7000M/S PCIe4.0 SSD价格被压至400元。海外巨头也不敢轻易提价。曾经由韩国厂商主导的存储市场,如今因竞争加剧和需求下滑出现贸易逆差。三星深知中国厂商可能复制当年韩国击败日本的经验,因此不仅想抓住中国AI、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带来的芯片需求,更希望避免重蹈日本厂商覆辙。面对美国出口管制新规,三星和SK海力士的强烈反对促使其获得为期一年的豁免(台积电也在豁免名单)。业内人士表示:”两头下注,才不会一输到底。”

最新快讯

2025年11月03日

19:11
2025年11月3日,康泰生物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其自主研发的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正式拉开Ⅰ期临床试验的帷幕,并成功完成首例健康婴幼儿受试者的入组工作。这款专为6至35月龄婴幼儿设计的创新疫苗,肩负着预防流感病毒引发季节性感染的使命,将有望为这一脆弱人群提供更全面的免疫保护。 此次临床试验的核心目标在于全面评估该疫苗在健康婴幼儿群体中的安全性与耐受性。研究团...
19:11
2025年11月3日,台风“海鸥”已成功升级为台风级别,其中心目前位于菲律宾马尼拉以东约790公里的广阔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已达到惊人的13级(40米/秒),展现出强大的破坏潜力。气象部门预测,“海鸥”将沿着偏西方向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持续移动,并在移动过程中继续增强其强度。预计该台风将于3日夜间至4日凌晨之间,以台风或强台风级别猛烈袭击菲律宾中部沿海...
19:11
2025年11月3日,红星发展正式公布一项重大投资计划,拟斥资1.49亿元人民币,在现有厂区内建设一座年产能达2万吨的高纯硫脲项目。这一战略升级不仅标志着公司对现有生产设施的全面革新,更体现了其在化工领域的持续深耕与技术创新决心。据悉,项目建成后,公司现有的1万吨/年硫脲生产线将正式停止运营,为更高品质的产品市场铺平道路。此次投资的核心目标在于显著提升产品纯...
19:11
2025年11月3日,回天新材正式宣布与重庆太蓝新能源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聚焦固态电池及关键材料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根据协议内容,合作将围绕协同研发、产品销售及资本合作三大板块展开,旨在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与应用落地。 太蓝新能源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固态电池技术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实力,已拥有超过800件相关专利,核心...
19:11
2025年10月,佰维存储(股票代码688525.SH)成功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411,239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达0.09%。此次回购行动的成交均价为每股97.24元,累计成交金额高达3999万元人民币。 此次股份回购计划于2025年8月8日和9月5日分别获得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彰显了公司管理层稳定股价、提升股东价值的坚定决心。作为一家在存储领域深...
19:11
2025年11月3日,科技巨头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金融计划,即在欧洲债券市场发行6笔欧元计价债券。这些债券的期限跨度从3年到39年不等,总发行规模预计至少达到30亿欧元。这一举措的核心目标是为公司人工智能与云基础设施领域创纪录的资本支出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据悉,Alphabet计划在2025财年投入高达910亿至930亿美元的总资本...
19:11
2025年11月3日,科技界传来重磅消息。知名科技记者马克·古尔曼独家披露,苹果公司原计划于2025年中在中国市场率先推出的AI功能——"Apple Intelligence",因遭遇重大技术瓶颈而不得不再次推迟上线。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行业震动,也让外界对苹果的AI战略产生了诸多猜测。 据悉,"Apple Intelligence"项目在全球范围内的研发正面临...
19:11
2025年11月3日,备受瞩目的医药创新企业海思科传来重大喜讯,正式宣布成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这一关键性突破意味着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药HSK39297片已获批新增适应症,即将开启全新的临床试验阶段。作为业内领先的研发驱动型药企,海思科的这一里程碑式进展不仅彰显了其强大的创新实力,更在医药领域引发广泛关注。此次获批新增适应...
19:11
2025年11月3日,恒瑞医药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正式宣布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瑞维鲁胺片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这一重要里程碑意味着恒瑞医药将在国内全面启动相关临床试验,系统性地评估瑞维鲁胺片在目标适应症中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瑞维鲁胺片作为一款创新性雄激素受体抑制剂,其研发重点聚焦于前列腺癌治疗领域,有望为该领域的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此次临床...
19:11
医疗科技领域迎来新突破,CustoMED医疗科技公司近日成功斩获6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投资阵容强大,包括知名投资人Avishai Abrahami、专注于长寿健康的Longevity Ventures,以及以色列创新局等重量级机构。这家创新企业以推动外科手术个性化与精准化为核心使命,凭借其自主研发的先进云平台,正引领医疗科技革新。 该平台巧妙融合人工智能与...
19:10
9月15日,杭州新元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香港交易所递交招股书,由中信证券独家负责保荐。该公司专注于代谢性疾病、炎症反应及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致力于打造覆盖痛风全周期治疗方案的领先企业。尽管目前尚未有任何产品获批上市,也尚未实现销售收入,但公司展现出强劲的研发实力。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期间持续亏损,但今年上半年亏损额同比大幅收窄至1.65亿元,显示...
19:10
TCL科技近期在机构调研中释放出重要信号,指出全球经贸摩擦对产业链备货和消费预期的负面影响正逐步消退。随着企业不断优化全球化布局,提升供应链的交付能力,整个行业有望在2026年迎来有序复苏的曙光。这一积极预期背后,是TCL科技对全球产业链韧性的深刻洞察和前瞻布局。 值得关注的是,2026年将迎来体育赛事的黄金年,冬奥会与美加墨世界杯的举办将显著刺激电视消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