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新创想9月10日重磅报道,福州一名年仅13岁的少年小宇(化名)近日因右上臂内侧突然出现的红肿大瘤而紧急就医。这颗不断增大的肿块引起了家人的高度警觉,他们迅速带孩子前往医院寻求专业诊断。
经过医生团队的细致检查,初步诊断结果显示该病灶与典型恶性肿瘤存在差异,更倾向于感染性或血液系统疾病。通过先进的磁共振检查技术,并结合影像科医生的精准研判,最终影像表现高度提示”猫抓病”的可能性。这一诊断线索进一步得到确认,因为医生在询问病史时发现,小宇长期有投喂小区流浪猫的习惯,这一重要信息加深了医生的诊断信心。
猫抓病,医学上又称为猫抓热或良性淋巴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是由汉赛巴尔通体这种特殊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该疾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皮肤损伤和局部淋巴结肿大,传染源主要为猫科动物。人类通常通过被猫抓伤、咬伤或密切接触而感染,其中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是最高危的易感人群。
为明确诊断,医院迅速启动了多科室协作机制,开展了包括穿刺活检、病理分析、细菌培养及病原靶向测序等一系列精密检查。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尽管各项检测结果均未检出猫抓病致病菌,但主治医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判断:临床症状、病史描述和影像特征高度吻合,不能因为单一检查阴性就轻易排除这一诊断方向。
在充分论证后,医院组织感染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最终决定采用阿奇霉素联合利福平的方案进行经验性治疗。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治疗,小宇复查时手臂上的肿块已完全消失,磁共振影像也显示病灶显著缩小。看到孩子的康复,家长对医护团队表达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这一病例提醒我们,被猫抓伤看似只是普通外伤,实则可能引发严重的猫抓病。该病原体可能通过伤口侵入人体,轻则导致发热和淋巴结肿大,重则可能损害神经系统(引发头痛甚至瘫痪)、眼部(导致眼红或失明)或内脏(如肝脾肿大)。免疫力较低的儿童和老年人尤其需要警惕,一旦误诊极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我们建议公众采取以下科学防护措施:被猫抓伤或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再用碘伏进行彻底消毒,并在24小时内前往医院就诊。若后续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淋巴结肿大、发热或关节痛等症状,应及时进行汉赛巴尔通体检测。对于家中养猫的家庭,建议定期修剪猫咪指甲、每月进行体内外驱虫、每年带猫咪体检,并尽量避免让宠物接触流浪猫,从源头上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