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从极客玩具到AI大模型落地载体的华丽转身
AI眼镜正从昔日的极客玩具迅速崛起,成为AI大模型落地应用的新兴载体。2023年上半年,媒体曝光的AI眼镜新品超过10款,涵盖雷鸟、雷神、闪极等创业公司和华为、创维等传统大厂。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IDC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达148.7万台,同比增长82.3%,预计中国市场出货量将突破290.7万台,年增幅高达121.1%。京东618数据显示,AI眼镜成交量同比激增7倍,AR眼镜用户数增长70%。
AI眼镜爆发的背后,是多重技术突破的合力。新一代产品重量已降至40克左右,与普通眼镜无异。更关键的是大模型的规模化应用,使其从执行简单指令进化到理解复杂语境。通过”语音+视觉+手势协同”的多模态融合,用户可实现”看一眼下单”等复杂操作。洛图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智能眼镜中AI功能渗透率不足20%,但预计2025年将突破60%。小米、阿里等高阶玩家的入局,标志着AI眼镜正从小众玩具迈向大众市场。
小米:生态入口的先行卡位
2024年6月,小米在”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上发布首款AI眼镜,宣称对标Meta Ray-Ban,续航达8.6小时,远超Ray-Ban的4小时。雷军将其定位为”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可控制米家设备,通过小爱同学实时获取信息。1999元的起售价虽低于Ray-Ban的299美元,但高于市场预期的1499元。小米可穿戴部门负责人李创奇透露,为追求成功,团队几乎选用最昂贵的元器件,尽管目前有毛利,但整体仍是亏损状态。
小米早在2014年就开始研究智能眼镜,但长期处于边缘业务,仅有十余人团队。2013年落地的三款产品都属于功能眼镜。2023年,李创奇首次向雷军申请开发AI眼镜。他判断眼镜市场潜力巨大,结合小米供应链优势,可补齐驾驶、家居、健康管理场景,实现设备无感协同。但当时AI眼镜尚未形成共识,Ray-Ban Meta也未成为爆款。更关键的是,缺乏车端生态协同,AI眼镜只能作为手机配件和家居遥控器。
2024年清明节前后,随着小米SU7上市,雷军终于批准立项。此时AI眼镜可融入小米生态三大核心终端。为打造产品,小米不惜成本采用顶级元器件,并放弃生态链合作模式,改为集团直营。发布会当晚,小米之家现货被抢购一空,京东开售12小时销量破万。但一个月后,高达40%的退货率暴露了产品短板:外观被指”塑料感强”,AI功能被评价为小爱同学能力的简单移植,生态割裂感明显。最根本问题是供应链成熟度不足,导致整机BOM高达1290元,无法像当年手机那样实现价格腰斩。
小米的入局对行业影响深远。雷军的亲自下场刺激更多科技巨头加速自研,市场竞争进一步白热化。
阿里:软件服务的硬件延伸
一个月后,阿里预告首款自研AI眼镜——夸克AI眼镜。阿里将AI眼镜视为继智能手机后的重要个人入口,与小米不同,阿里更侧重软件服务延伸。夸克AI眼镜几乎整合了阿里生态核心能力:通义千问大模型、夸克AI能力,支持高德导航、支付宝支付、淘宝拍立淘、飞猪行程提醒等。媒体形容其为”把阿里生态戴在脸上”。
作为阿里AI To C战略的关键落子,夸克AI眼镜标志着阿里AI能力从分散到集中的跃迁。此前阿里AI能力分散在各个独立App中,而AI眼镜可全天候佩戴,实现”一站式调用”。例如旅行时自动同步飞猪行程、触发高德导航、推荐本地生活服务,打破传统App孤岛模式。
阿里缺乏硬件产品基因,但AI眼镜成为其从AI大模型到应用再到硬件的完整链条关键环节。面对供应链短板,阿里采用”确定性规模反向驱动”策略:通过生态高频刚需场景明确用户需求,以生态闭环价值牵引供应链适配,而非单纯依赖硬件迭代。夸克AI眼镜架构师宋刚表示,未来可能形成独立的眼镜供应链,阿里正推动光机、光波导、穿戴芯片等组件的供应链独立化。
阿里内部也进行重大调整:通义AI应用拆分并入夸克所在的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天猫精灵团队与夸克产品团队融合,由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CEO吴嘉统筹AI To C应用。夸克AI眼镜标准版售价2999元,基本与成本持平。外界推测其盈利点在于电商场景的”眼镜比价”技术服务费,以及面向B端的钉钉企业版年费制收费。
阿里整合生态是核心优势,但也存在双刃剑效应:深度绑定阿里系应用可能限制非阿里用户。同时,相比小米的供应链优势,阿里的硬件产业经验明显不足,对吴嘉构成巨大考验。
百镜大战:黎明前的挑战
2025年,AI眼镜市场竞争持续升温,玩家数量不断增加。各厂商纷纷亮出”独门绝技”:华为通过”星闪+鸿蒙系统”实现多设备低延迟协同,Meta凭借内容库和CV算法稳居海外头把交椅,雷鸟自研MicroLED光引擎良率高达95%,XREAL实现57度广视场角和200英寸虚拟巨幕。
但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芯片问题尤为突出:AI眼镜需要高性能主控芯片,但目前芯片普遍存在功耗高、造价贵的问题。高通AR1单颗成本约55美元,占成本31%,直接限制产品定价。小米1999元的售价虽有毛利,但仍难覆盖研发与供应链投入,整个行业普遍面临”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悖论。
端侧算力匮乏也影响体验:AI眼镜在强算力与低功耗间难以平衡,目前主要依赖云端AI模型,导致反馈慢、耗电严重、发热。此外,性能、轻量、续航的”不可能三角”仍是行业难题。
大厂优势明显。李创奇曾指出,能做AI眼镜的只有两类厂商:手机厂商和国民级App应用厂商。小米采用双芯片方案(高通AR1+恒玄2700),复杂场景用高通,简单场景用恒玄。而国内多数厂商仍采用单芯片。在品牌信赖度和销售渠道方面,大厂也占据优势。小米线下”小米之家”已突破1万家,线上自营电商提供先体验后买单服务。
软件能力较量更为残酷。AI眼镜软件能力取决于能否顺畅调用手机APP,这既依赖大模型能力,也与AI眼镜具备的手机权限多少有关。阿里优势明显:通义大模型在业内具有影响力,且作为国民级APP,出行、购物、支付、旅行等场景可无缝流转。宋刚强调,AI眼镜最大的问题是生态缺失,目前产品除了拍照、听音乐,真正应用场景太少。这正是阿里选择此时入局的原因。
整体来看,AI眼镜行业仍处于黎明前。短期内,创业团队可凭借速度和细分场景抢占窗口;中长期,当大厂将重量、续航、价格做到日常级别时,生态护城河将挡住多数小厂。这场百镜大战,最终将考验各厂商在硬件、软件、生态构建上的综合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