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窄播,作者庞梦圆,经站长之家授权转载发布。近两个月,视频播客作为一种新兴内容形态迅速崛起。众多平台纷纷入局,众多创作者积极参与其中。鲁豫与易立竞的深度对话、罗永浩与李想、何小鹏的跨界对谈,不仅在微博站获得千万级播放量,其切片内容更在全网广泛传播。近期,甚至有人提议罗永浩邀请贾国龙录制一期《罗永浩的十字路口》。然而,视频播客与音频播客的区别是什么?它与其他视频内容有何差异?其市场空间和商业化前景又将如何?这些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议和认知模糊。
在海外市场,播客已形成成熟的市场生态,创作与消费两端均十分完善。音频平台Spotify、视频平台YouTube都将播客作为重要内容构成。知名播客主播Joe Rogan与特朗普、马斯特的对谈具有全球影响力。因此,谨慎者认为,由于国内互联网内容生态与长视频创作、商业化环境存在差异,视频播客难以复制国外的影响力、知名度,更难以实现创作者的商业正循环。
但我们的观点是,视频播客本质上是一种媒介形式,类似于图文、视频、直播。在这个基础形式上,才会因不同环境衍生出多样化的面貌。目前视频播客仍处于起步阶段,首先应将其视为媒介形式,充分发挥其作为产品形式、创作工具的基础作用,以此降低创作门槛,吸引并激发更多普通创作者,在广泛尝试中探索适合各平台、各创作者的具体内容,而非直接以成熟垂类内容为标准。
对于内容平台而言,最终目标也是通过各类内容吸引尽可能多的创作者,持续激发并维护平台内容生态的活力,乃至引领内容发展方向。从工具角度开发视频播客的价值空间,更符合内容平台现状和需求。当然,播客自带的圈层感、社区感、陪伴感,使其与社区类产品具有天然的兼容性。反过来,本身更强调用户参与的社区类产品,也需要一个能广泛激活素人创作者、盘活整个社区生态的创作工具,而非新增一个垂类内容。
与音乐、知识、娱乐等更侧重垂类而不限定形式的内容不同,视频播客兼具媒介形式与垂类内容两种特征,且形式是其更底层的属性。在形式基础上,才会长出具有该媒介形式特征的各类垂类内容。从媒介形式看,视频播客是视频的一种细分,但弱化了视频在画面、镜头语言上的特征,突出了视频的声音特征。因此,它既可像所有视频内容一样被二创、切片在短视频语境中传播,也具备音频内容的陪伴感、知识性、圈层感。其是否能长出多样化的垂类内容、头部主播、出圈内容,形成独立的内容和创作者生态,则取决于所处的平台、创作空间、商业环境。

但无论何种环境,视频播客首先是一种人人可用的创作工具、可采取的内容形式。YouTube的播客频道中,不仅有出圈的内容和主播,还有大量普通创作者,他们分布在体育、生活搞笑、知识、商业等各个垂类。只有首先将视频播客作为基础创作工具,才能吸引最底层、最大众的创作者,补充足够多的长尾内容,起到生态激活作用。这一规律在国内国外均适用,尤其对现阶段流量红利不再的国内内容生态而言。
互联网内容进化一直遵循两种方式:垂类扩充(从二次元到知识、泛生活)和内容形式扩充(从图文到视频、视频到直播等)。从垂类角度看,各类内容已被充分开发,且垂类诞生与文化、娱乐、生活消费密切相关;但在内容形式上,仍有部分创作者因缺乏精致图文、视频能力而缺乏表达空间。未来,视频是大趋势,人人成为表达者是大趋势,如何让普通人也能进行视频创作,就是内容生态的增量来源。如何降低内容创作和消费门槛,正是许多平台正在探索的事,只是形式不同。视频播客与AI创作工具类似,都是降低创作者门槛的有效方式。它无需大量外拍、剪辑,只需在安静空间进行固定机位录制。内容本身更自然、更贴合创作者的兴趣和能力,适合所有品类、粉丝量、风格的创作者。任何一个有表达和对话能力的普通创作者,都可以成为视频播客的主播。尤其适合行业专家、希望转型视频的文字工作者、垂直领域创作者等群体。
罗永浩的视频播客节目在B站已展现出多元创作者生态。我们看到的视频播客创作者,不仅有大名鼎鼎的罗永浩、鲁豫、于谦,更有各垂类、各粉丝量级的创作者,如讲商业的@小Lin说,讲科技的@WhynotTV,时尚类的@伟嘉gaara616,怪谈类的@妍妍酱的一天;形式上有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对谈,也有单口播客。这种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原生素人创作者的参与热情。
对平台而言,判断视频播客是否成功的标准,应是借助这一工具和行业关注契机,更大范围调动站内原生创作者参与,并吸引原生消费者关注。以发展显著的B站为例。7月,B站开始引入视频播客创作者。8月,于谦、鲁豫、罗永浩等上线个人节目。但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B站视频播客消费时长达259亿分钟,同比增长超270%,用户规模超4000万。据内部人士透露,4月起,站内各垂类视频播客内容自发涌现,并取得良好数据。正是注意到视频播客在降低创作门槛、提升创作者数量及质量上的表现和前景,平台才决定进一步扶持和引导,并引入名人作为标杆案例。
引入标杆是社区运营的常规手段。在此维度上,B站引入名人视频播客更多是树立创作者和用户认知的品牌营销行为,而非扶持新头部内容。更普适性的激发创作者参与动作包括:提供10亿级暑期冷启动流量,推出视频播客专属AI创作工具,提供北上杭深等城市免费录制场地,以及在APP和大屏端上线热门播客榜单和推荐功能等。4月以来,我们确实观察到,原有创作者的创作频次、内容风格、商业化表现均因视频播客得到推动。@WhynotTV是B站老UP主,上海交大本科学霸,现美国读博,专攻机器人方向。大学期间曾更新学习方法视频,获400多万播放,但两年仅更新一条。今年8月以来,已更三期视频播客,前两期涨粉40万,分别对谈曾在大疆和特斯拉工作的机器人工程师、妙动科技创始人杨硕,以及计算机图形学专家、Meshy AI CEO胡渊鸣,后者播放量上百万。UP主在评论区表示,做视频播客初衷之一是科研迷茫期,与大佬交流给自己找答案。即使非专业主持人或记者,也能创作出获得良好反馈的视频播客。这个案例也说明,视频播客能让UP主更全方位、深层次地自我表达,这对某些隐藏在镜头后或扮演固定角色的UP主尤其重要,它找到了新的内容创作方式,不仅提高更新频次,还能创造新的吸引力、商业化可能。如科技UP主@GenJi,以前几乎不露脸,现在视频播客中与企业CEO和产品负责人对谈,商单频次明显增加,暑假期间就有多条来自夸克等客户的「恰饭」。

从商业化角度看,国内音频播客收入以品牌赞助为主,叠加部分付费收入。视频播客叠加视频属性,商业空间理论上更广阔,B站常见的广告、带货、充电形式均可兼容。据了解,B站已有不少视频播客变现案例,尤以中腰部UP主居多,多位20万~50万粉丝段的UP主,年收入可达百万级。
尤其适合视频社区做生态激活。如上所述,在人人可成为创作者、视频仍是主流内容形式的内容生态,如何让更多普通人成为视频创作者,鼓励更多优秀、广泛、丰富的视频内容,是所有平台都在探索的事。尤其中长视频生态发展,长期存在供需不匹配情况。在内容消费上,中长视频在深度内容、高粘性内容、沉浸式内容满足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长期价值;但在内容供给上,因生产门槛过高,优质供给参差不齐。视频播客是低门槛、适合大多数普通人的优质中长视频内容生产方式,对设备、制作、后期要求低,是创作者本人知识、兴趣的自然表达。又因播客的伴随式、长时间收听习惯,消费者与主播的强粘性、强互动关系,以及创作者在圈层社交价值上的赋予,使其与同样强调圈层感、社区感的社区类产品存在天然契合之处,尤其是以中长视频为主的B站。这也是视频播客能在B站社区自然生长,并吸引多垂类创作者加入,激发他们多面表达、拓展商业空间的原因。
本质而言,作为低门槛创作工具,视频播客可成为中长视频社区进一步盘活创作者生态、内容生态的可行路径。因此,有必要再次强调,视频播客之于B站更大的价值,在于挖掘出具有优秀对话能力、讲述能力的UP主,进一步降低UP主制作门槛。社区运营后续工作,也应重点围绕「素人视频播客创作生态建设」展开。至于视频播客最终在各平台呈现何种面貌,取决于平台本身优势内容、基础人群,以及经营方式。比如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也在鼓励视频播客类内容出现,但在B站生长的更多是知识类、科技类、故事类视频播客。但,即使未来视频播客这种形式消失,只要成就了更多普通人,有更多创作者、更多内容在B站内容生态出现,就是有价值的,且是更长期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