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道总有理(ID:daotmt),作者:道总,微新创想经授权转载
去年8月,OPPO在智美生活发布会期间推出了一系列IoT新品,除了常规迭代的TWS耳机、平板电脑、手表和手环之外,还有智能摄像头、智能猫砂盆、智能门锁等多个品类。这一新品集中爆发被外界视为OPPO加码IoT的标志,在已经迟到略久的IoT生态战中,OPPO不得不奋起直追。然而不到一年,OPPO的IoT业务不仅未见起色,反而岌岌可危。近日,据媒体报道,OPPO集团助理副总裁、IoT事业群原负责人李开新已离职,OPPO方面也确认了这一消息。而在李开新离职前,OPPO IoT业务的另一关键负责人易炜已加入蔚来汽车负责手机业务。此外,作为IoT生态重要一环的电视业务,也面临被裁撤的可能。今年2月,OPPO被曝将裁撤电视业务,尽管多次否认,但自跨界进入电视行业后,OPPO的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人事变动与业务调整,让OPPO的万物互融战略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但问题是,仅仅是OPPO遭遇困境吗?其他手机厂商对物联网的期待似乎也已落空。
智能手机疲软,IoT难挑大梁
近年来,全球智能手机厂商普遍面临市场增长乏力的问题。根据Canalys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13%,降至2.70亿部,其中中国大陆市场同比下滑11%,出货量降至6760万台,创下2013年以来最低纪录。第二季度,Counterpoint报告显示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降8%,环比下降5%,已连续八个季度下滑。在此背景下,各大手机厂商都面临巨大压力。以OPPO为例,去年其总出货量从1.33亿台下滑22.6%至1.03亿台,减少3000万台,跌幅仅次于vivo的22.8%。国产手机厂商对IoT的布局和争夺,实则源于对智能手机增长放缓的忧虑,IoT业务从一开始就承载着手机厂商的部分增长期待。
早期行业内外普遍认为IoT是第二增长曲线,但当智能手机销量持续低迷,这一被寄予厚望的业务并未兑现增长承诺。2021年上半年,OPPO将「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更名为「IoT事业群」,并分为穿戴事业部、智能显示事业部和音频事业部。其中电视业务表现最差,耳机业务进入中国区前五,其他智能穿戴设备则表现平平。IDC数据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OPPO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138万台,与华为存在17.7个百分点差距;2021年第一季度,OPPO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环比下降近50万台,与华为的差距扩大至19.6个百分点。OPPO在IoT领域入局较晚且收获不佳,但即使是小米、华为、荣耀等头部厂商,同样未能依靠IoT生态缓解智能手机下滑带来的业绩压力。
从集团营收来看,小米2023年第一季度总营收595亿元,同比下降18.9%,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分部收入由168亿元减少13.6%。华为和荣耀虽通过爆款单品扩大IoT生态,但营收贡献仍不及小米。以华为智慧屏为例,洛图科技2023年上半年调查报告显示,小米出货量达400万台,华为不足50万台,荣耀更是榜上无名。一位荣耀渠道合作伙伴透露:”荣耀常规产品毛利低,除手表和平板外,其他IoT产品多为滞销品。”由此可见,当前手机厂商发力IoT,对公司业绩的象征意义可能大于实际价值。
打动不了的消费者
物联网的商业价值毋庸置疑。艾媒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19年仅有26.1%消费者拥有5部以上泛智能终端设备,而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近12亿,人均拥有5台智能设备。GSMA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终端连接数将达250亿个,其中消费物联网终端连接数达110亿。如此庞大的设备数量不仅意味着巨大的硬件销量,更将产生海量用户数据。然而,消费者拥有的智能设备越多,并未给手机厂商带来明显增益,原因何在?
智能手机市场低迷源于换机周期拉长、消费意愿下降,这一趋势同样适用于其他电子消费产品。消费者对除智能手机和PC外的智能设备,更换周期越来越长,新品类吸引力不足。例如平板电脑,只要不卡顿、续航足够,换新意愿就较低。一位大学生表示:”我的平板用了近2年,虽然不是新款,但能满足日常需求,暂无换新计划。”不换新不仅因现有产品可用,更因很多智能化新品仅做微小调整,缺乏技术突破。智能投影仪虽以新技术为噱头推出多款新品,但与液晶电视的差距并未缩小,导致销量增长不及预期。
可穿戴设备作为IoT生态中品类最多的板块,曾是手机厂商眼中的下一个流量入口。然而市场快速增长后,消费需求正在减弱。小米相关人士去年表示,TWS、手表、手环等主流产品仍处于正常生命周期,用户缺乏换机刺激。代理商指出,企业批量采购可穿戴设备用作礼品的行为大幅减少。智能电视等传统品类的市场增长空间变小,而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等新品类又暂时无法扛起销量大旗,不少产品陷入”真需求还是真鸡肋”的质疑。
万物互联的故事不好讲了
2018年小米上市时,雷军着力改变”小米就是造手机的”印象,招股书称小米是”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同年雷军提出AIoT战略是小米未来5-10年的核心战略,在IoT、AI技术概念推动下,小米未上市前估值曾达千亿美元。同样,手机厂商的IoT布局也曾承载着万物互联的美好愿景。但如今,随着智能设备激增,万物互联的实现反而愈发困难。
一位从业者指出:”走访众多IoT厂商后发现,它们需要为各种封闭的、私有的生态做适配,每个生态都要单独控制中心,消费者买回产品后往往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割裂与分散是行业现状,因为IoT设备涉及不同领域,参与者包括手机厂商、家电巨头、互联网公司及垂直领域企业,都在与小米、华为等抢生意。这导致智能设备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不同协议、方案和标准下设备彼此独立,即使同一生态也多为表面联网,无法实现智能化联动。
智能家居作为物联网及AI技术落地的核心场景,目前最为成熟。但从消费者体验看,其智能化存在诸多硬伤。以语音控制为例,很多硬件反应慢、无法识别方言,让使用者感觉”智障”。智能家居本为简化生活,但有些全屋智能设计反而增加操作步骤。例如用户离家时,理想方式是直接反锁门锁或传感器感应后自动关闭电器电源,现实却需解锁手机、打开APP、选择模式再控制,远不止一步。
手机厂商虽可补全智能音箱、智能窗帘等业务线,但大家电仍掌握在家电巨头手中。除非海尔、格力放弃自身智能家居方案,否则手机厂商的万物互联可能永远无法打通所有家电。OPPO早前通过智能电视进入彩电市场,但入局较晚且几乎溃败,如今在智能家居场景中更无布局切入点,这极大限制了其在整个IoT市场的拓展。
当万物互联愿景渐行渐远,手机厂商的梦还能继续吗?道总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同名微信公众号:道总有理(daotmt)。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