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ork第二季度财报发布后,市场反应一片惨淡。不仅是分析师,就连公司管理层也陷入悲观情绪,对于能否持续经营感到迷茫。8月8日美股盘后,WeWork管理层在财报中直言不讳地表示:”严重质疑公司能否继续经营下去,目前正面临持续亏损和会员不断解约的双重困境。”并补充道:”公司能否继续运营,取决于未来12个月内能否显著提升流动性和盈利能力。”曾经估值高达470亿美元的WeWork,被誉为全球最具价值的初创企业,自2021年上市以来股价却暴跌了99%。经过近期的市场波动,其市值已缩水至约2.75亿美元,8月9日股价更是暴跌38.56%。投资者对WeWork的未来已不再抱有任何期待。
01 穷途末路
多少人在见证WeWork”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戏剧性转变?至少孙正义对此深有体会。2019年,软银计划以160亿美元收购WeWork多数股份时,创始人Adam Neumann正值事业巅峰,在共享经济商业化领域可谓春风得意。孙正义对Adam充满信心,本打算进一步扩大收购比例,但后来由政府支持的中东基金对这笔交易望而却步,不愿成为接盘侠,最终导致收购失败。2019年末新冠疫情爆发,软银基金经过慎重考量后撤回了收购邀约,直接导致WeWork上市失败,创始人Adam被罢免,公司内部管理层动荡不安。直到2021年10月,WeWork才通过与空白支票公司BowX Acquisition Corp合并的方式,以约90亿美元的估值成功上市。
遗憾的是,上市并未改善WeWork的经营状况,反而每况愈下。三年时间里,WeWork在商业模式上毫无创新,始终扮演着”二房东”的角色——租赁建筑物划分办公空间后转租获利。疫情带来的灵活办公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其商业模式的亏损,当曾经的小型企业、初创公司和自由职业者纷纷转向居家办公时,WeWork的办公空间也变得人去楼空。4月,纽交所向WeWork发出退市警告,因其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5月,CEO Sandeep Mathrani宣布离职,市场对WeWork的悲观情绪进一步蔓延。8月,第二季度财报发布后,管理层彻底放弃抵抗,WeWork已病入膏肓,只待退市清算的最终时刻。不知孙正义看到如今WeWork的惨状,是否会庆幸当初放弃收购的决定。即便如此,投资WeWork仍是他职业生涯的巨大败笔,累计投入超过百亿美元,如今资金即将全部损失,连一丝涟漪都未能激起。
02 泡沫堆砌的”共享”
当持续亏损成为WeWork的常态,共享办公行业仿佛陷入漫长的寒冬,始终无法摆脱濒临死亡的困境。数据显示,WeWork作为全球共享办公巨头,业务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800家办公场所,却长期处于不盈利甚至持续烧钱的境地。过去7年累计亏损接近150亿美元。
在软银的助力下,WeWork通过烧钱跑马圈地迅速扩张。2019年首次IPO前,WeWork完成了15轮融资,累计超过100亿美元。首次IPO失败后,共享办公行业经历了从过度乐观到过度悲观的过山车式体验,资本们终于从”共享”的幻境中清醒过来。此后,WeWork陷入危机,裁员、现金流紧张、亏损扩大等负面消息不断,上市失败更是使其估值暴跌,彻底跌入深渊。2020年4月,软银撤回了对WeWork的30亿美元增援,WeWork被迫起诉软银,走上自救之路。加上疫情三年带来的重重打击,全球经济低迷、政治动荡、地缘关系紧张,数万家企业破产,创业环境愈发艰难。随着全球大公司裁员潮和小企业倒闭潮的蔓延,共享办公需求急剧萎缩。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面临十年来最严重的破产危机,许多城市写字楼空置率居高不下,相关股票价格大幅下跌。在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双重打击下,WeWork的商业模式显得不堪一击。
主打”共享”的创业公司前景黯淡,而新型联合办公却在年轻自由职业者中悄然兴起。商场、酒店、餐厅、星巴克等场所纷纷提供”消费+办公”服务。星巴克在东京、上海等地开设专为上班族设计的办公咖啡厅,不仅提供传统WeWork的办公设施,还融入餐饮和咖啡文化服务,在现有线下业务基础上创新空间租赁模式;去年,美国高端餐饮品牌MUSE GROUP与正大集团合作在上海推出美食+联合办公的大型共享空间,试图打破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03 体面退场,是最后的尊严
近年来,WeWork一直在努力自救。当意识到现金流即将枯竭时,公司采取了多种措施:降低租金和租赁成本、限制用户流失、削减总体开支并筹集新资本,为债务重组做出诸多努力。尽管财报数据显示效果甚微,但前任CEO Sandeep Mathrani曾以拯救陷入困境的房地产公司而闻名。2020年上任时,他承诺将尽快停止财务损失并恢复正常运营。经过三年努力,WeWork的空置办公室逐渐恢复人气。今年3月,公司与最大债权人及软银基金达成协议,将债务负担削减约15亿美元,并延长其他还款期限。然而Sandeep Mathrani并非WeWork的”救世主”,5月份的辞职预示着公司衰败的必然。
全球商业史上鲜有公司能像WeWork这样,从一个500亿美元的巨头迅速走向灭亡。如果WeWork注定要走向覆灭,这段历程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软银虽然拥有众多成功投资案例,但WeWork的失败是无法回避的伤痛。或许可以从中看到,风险投资对快速扩张的科技初创企业有效,但这种模式并不适合利润率较低的企业。斯坦福工程学院的创业家史蒂夫·布兰克指出:”投资行业越来越像唯利是图的暴民,现在的风投根本不关心公共利益,只追逐利润和风口,浪费了数十亿美元本可用于真正帮助人们的创新。”许多风投资本家则表示,他们别无选择——优秀创业者选择太多,为了赢得创业者青睐,风投只能有求必应。
WeWork从美国资本主义运作的典范沦为如今的落寞,不仅自身遭遇挫折,也让其他共享办公领域的创业者心有余悸。WeWork并非生不逢时,也曾有过辉煌成就;它也曾高光时刻,却依然无法预知最终命运。也许一切都没错,只是兜售的美好愿景难以实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