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消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变革加速,市场格局从增量博弈转向存量博弈。红海化趋势明显,企业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变化成为常态。然而,在我频繁出差接触的一线企业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同一行业内,有的企业深陷经营困境,有的却逆势增长。这种矛盾局面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面对市场变局,企业和从业者都在积极寻求突破。但未来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是否应该放弃现有业务,转战新行业?许多创业者向我提出这样的疑问。他们抱怨现有业务利润微薄,认为进入其他行业或许能获得更多机会。这种想法看似合理,但我却建议,在当前阶段,大多数企业应将重心放在现金管理上,死守核心业务,而不是盲目跨界。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的行业红利已经结束。什么是红利?本质上是短暂的供需失衡。以电商为例,早期电商对传统零售的冲击,是交易结构优化的结果。线上渠道缩短了交易链条,去除了许多中间环节,效率大幅提升,因此拥有绝对优势。在电商兴起初期,买家多而卖家少,供需严重失衡,商家进入就能获得流量扶持和利润。但很快,随着卖家涌入,供需逐渐平衡,红利消失。
当红利期结束,市场回归理性,企业需要从”活得好”回到”活下去”的现实层面。这时,是否转行需要参考三个关键指标:企业个体收益率、行业年复合增长率、市场平均收益率。
以浙江省某市的小型袜厂老板小李为例。他的家族企业拥有20多年历史,曾因独特工艺获利丰厚。但近年来,年轻人不愿进厂,工人招募困难,利润下滑,甚至因一项决策亏损500万元,现金流紧张。小李忧心忡忡,思考是否该放弃现有业务。面对转型还是坚守的抉择,他陷入了困境。
选项A是放弃旧业务,进入新行业。但新行业同样充满挑战,盲目进入无异于自寻死路。选项B是继续经营,眼睁睁看着心血衰败。转型是找死,不转型是等死。这种两难境地令人煎熬。
小李决定外出考察,发现行业内一家W袜厂经营状况良好,在艰难时期仍保持盈利和增长。他好奇W袜厂有何秘诀,通过交流得知,他们通过实时改进经营策略,向管理要利润,向创新要效益。例如,在传统袜子功能单一的时代,他们抓住用户对设计、功能、场景的需求,将袜子从基础产品升级为具有美学感和实用性的商品,并通过数智化升级工厂,将棉袜品类从1~2亿做到超10亿。
小李意识到,利润下滑并非行业问题,而是自身经营方式落后。这揭示了一个重要概念——企业个体收益率。你以为行业不行,其实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当行业平均收益率上升,市场正常波动时,真正的挑战在于提升自身竞争力。
那么,当行业年复合增长率低时,又该如何决策呢?以小王和小张的例子说明:2008年毕业的小张进入手游行业,几年后年收入过百万;而选择连锁餐厅的小王,年收入不到30万。关键在于行业年复合增长率差异。手游市场在4G网络时代高速增长,而餐饮行业分散且增长缓慢。如果你选择低增长行业,即使再努力也难以超越高速增长行业的同行。
再以化妆品行业为例:高档化妆品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达25.7%,而大众化妆品只有5.8%。当行业增速放缓,企业需要思考如何提升运营能力。过去依靠红利的增长掩盖了管理问题,进入新行业后必须拼运营效率。预算制度、成本控制、组织结构等都需要优化。每个环节节省5%~10%,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当整体经济进入平缓期,进退两难时,更应守住核心业务。经济波动下,大量从业者会被淘汰,而那些被挤出的竞争者可能会涌入你的行业,以极低利润率抢夺客户。此时,关键在于现金管理、核心业务坚守、关键客户维护,将用户需求作为战略布局。
面对激烈竞争和快速变化,企业需要回归基本功:盯紧现金流,守好核心业务,做厚资产,做强团队。在自己的优势领域深耕,少谈虚概念,多脚踏实地。重新理解业务、人性、员工和管理,用持久而扎实的努力穿越周期,实现逆势增长。
记住,踏踏实实做好基础工作,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祝福所有企业在变革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