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 财经十一人(ID:lcaijingEleven),作者:刘丁,编辑:尹路,经微新创想授权转载。从27岁创办UC浏览器到37岁投身造车,何小鹏的人生轨迹堪称传奇。在近期的市场动荡中,这位即将步入47岁的企业家正带领小鹏汽车进行一场生死时速。面对拥有三大造车基地、年产能高达32万辆、旗下车型矩阵丰富却年销量仅10万辆左右的困境,何小鹏及其团队正全力扭转局面。2023年6月20日,小鹏汽车股东大会授权管理层发行不超过总股本20%的新股用于融资。7月26日,公司以4.99%的股权换取大众汽车集团7亿美元(约合50亿元人民币)的战略投资。8月27日,小鹏汽车宣布收购滴滴造车业务资产并达成战略合作,用最多约5%的股权置换滴滴相关资产。这场与滴滴、大众的双向奔赴,究竟能为小鹏汽车带来多大助力?在新能源车市场残酷的竞争格局下,能否突破当前瓶颈才是关键。留给小鹏汽车的时间窗口仅剩半年左右,何小鹏正背负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时间赛跑。
01滴滴与大众的协同效应
何小鹏与滴滴、大众的合作本质上是在提升市场对小鹏汽车未来发展的信心。与滴滴的合作主要增强销量预期,而与大众的合作则聚焦于技术和产能变现的盈利预期。滴滴的”达芬奇项目”自2021年启动以来累计亏损33.01亿元,但已接近量产交付阶段。小鹏汽车接手后更名为MONA项目,原滴滴团队将保持独立运营。2024年推出的15万元级A级车型G6,技术含量主要源自滴滴团队。战略合作协议中设定了18万辆的年销量目标,若达成小鹏将向滴滴支付股权对价。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均无需现金支付,获利空间完全取决于未来销量表现。
大众汽车集团的投资则带来真金白银的技术赋能。7亿美元投资换取4.99%股权和一个无投票权董事会席位,同时获得基于大众G9平台的中型电动车技术授权。双方将联合开发两款纯电动车型,计划2026年在中国市场以大众品牌销售。然而,合作成效仍存变数。滴滴的D1车型总销量不足5万辆,小鹏汽车在15万元价位区间的G3i和P5也面临激烈竞争。大众虽在欧洲市场表现优异,但在中国市场仍需克服消费者认知壁垒。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的合作模式尚待探索,能否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仍需时间检验。
02现实困境与未来预期
小鹏汽车的股价暴跌和股东质疑正加剧何小鹏的压力。2021年12月股价创220港元高点后,2022年9月跌至51港元,何小鹏斥资3亿美元增持后股价仍继续下探至25港元。2023年6月股东大会上,21%的反对票反映出股东焦虑。大众的50亿元投资是小鹏近两年首笔股权融资,而2020-2021年融资活动带来的现金流高达489.6亿元。毛利率自2021年持续下滑至-1.4%,主要受促销增加、补贴取消及G3i车型存货减值影响。
产能过剩问题同样严峻。肇庆工厂年产能20万辆,广州黄埔区工厂2023年2月投产,武汉工厂规划年产10万辆,总产能约32万辆,但2023上半年销量仅4.1万辆。固定资产折旧压力巨大,潜在负债规模从2021年的112亿元增至180亿元。截至2023年6月30日,337.4亿元在手资金较2021年减少88亿元,需应对日常运营和债务偿还需求。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小鹏汽车仍展现积极信号。2023年6月上市后,G6车型销量从7月的3937辆增至8月的7000辆以上。何小鹏2022年底称2023年中期为最困难时期,7月以来的一系列合作及G6销量回升似乎印证了他的判断。股价从45港元反弹至70港元以上,为后续融资奠定基础。
03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
在改善市场预期方面,何小鹏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现实困境仍待破解。小鹏汽车当前面临三大核心问题:1)G6能否带动毛利率转正;2)现金流能否停止失血;3)产能利用率能否提升。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竞争白热化,2024年将迎来大批新车型,留给小鹏汽车的时间不多了。
G6车型上市后的销量增长令人鼓舞,但毛利率改善仍需时日。现金流方面,何小鹏的融资运作已见成效,但需警惕市场波动风险。产能利用率提升则取决于销量增长和库存管理。2023年三季报和年报将分别揭示这些问题改善情况,何小鹏必须加快解决步伐。在新能源车市场这场马拉松中,小鹏汽车能否在2023年内完成逆袭,将取决于这三个问题的解决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