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深氪新消费 (ID:xinshangye2016),作者:沐九九,编辑:黄晓军,微新创想经授权转载。在无数歌颂教师的诗歌中,“粉笔无言写春秋”的意象屡见不鲜。这支看似平凡的教学工具,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以物寓人”,更是情感传递的“以意传情”。然而,在产业经济的视角下,一支支粉笔背后蕴藏着庞大的商业价值。在湖北应城的刘垸村,粉笔年产量高达150亿支,占据全国85%以上的市场份额,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走进了联合国总部。这个村庄,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粉笔第一村”。
01“膏都盐海”孕育“粉笔王国”
20世纪50年代,刘垸村在农民协会的推动下成立了“文化扫盲工作组”,开办夜校为村民提供学习机会。彼时,教室里没有黑板和粉笔,大家只能用石膏自制“浆把子”在涂满黑漆的木板上写字,不仅效率低下,操作起来也十分不便。直到1958年,村民刘寿山在南京出差时偶然看到石膏粉笔的制作过程,敏锐地发现了商机,将这项技术带回刘垸村。
刘垸村人将粉笔制作视为唾手可得的商机,这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应城素有“膏都盐海”之称,拥有400多年的石膏开采历史,石膏储量高达13亿吨,纤维石膏储量和品位更是位居全国之首,被誉为“亚洲纤维石膏王国”。丰富的石膏资源为粉笔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此外,粉笔制作工艺简单,技术门槛低,稍加学习即可上手。虽然制作过程涉及配料、点浆、搅拌、倒模、铸型、晾晒等多个环节,但整体流程高效,对技术要求不高。然而,刘寿山在初期遇到了一个难题——制作粉笔的模具需要铜材,而当时国家明令禁止买卖铜,导致模具无人敢售。无奈之下,刘寿山自筹资金请师傅打造模具,这才解决了生产难题。
在刘寿山的带动下,刘垸村逐渐与粉笔制作结缘。起初,由于政治因素,只有少数胆大的人尝试制作。直到改革开放后,粉笔产业才迎来爆发式增长。据当地回忆,一夜之间涌现出70多家粉笔生产专业户。不过,当时生产的粉笔只有单一的白色,直到后来村民不断创新,才将粉笔颜色拓展为五颜六色。同时,传统的105孔模具被升级为360孔、500孔,甚至1500孔,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在村民的辛勤努力下,刘垸村的粉笔产业迅速壮大。巅峰时期,全村1000多户村民中超过80%从事粉笔生产,带动周边3000多户村民参与其中。如今,粉笔产业链已涵盖粉笔厂、模具厂、纸箱厂、包装厂、印刷厂、运输公司等,年产值突破上亿元。
02电商破局,小小粉笔走向世界
粉笔产业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同为粉笔村的西安鄠邑区双旗村,虽然与刘垸村历史渊源相似,也曾因“中国西部粉笔之乡”的美誉声名鹊起,但如今村里从事粉笔生产的人已寥寥无几,仅剩十几家作坊式企业,规模难以与刘垸村相比。
刘垸村能够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其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早期粉笔制作门槛低,市场迅速饱和,导致供过于求,甚至出现滞销。面对这一难题,刘垸村村民尝试了多种方法,却始终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直到年轻人刘小锋回乡,用电商“一扫而空”的订单,让村民们见识到互联网的魔力。
刘小锋曾在深圳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了解到家乡粉笔产业的困境后,毅然辞职创办了刘垸粉笔有限责任公司。与习惯传统销售模式的村民不同,他深知互联网的优势,决定走电商路线。据他回忆,当时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在各大交易平台上发布产品信息,与客户沟通、寄送样品。最终,他的坚持得到了回报——公司接到某教育局10万元粉笔订单,随后又有美国客商通过阿里巴巴预订了160万美元的鸡蛋型粉笔。
在刘小锋的带领下,刘垸村粉笔产业实现了电商转型。他与村民合作,创新“公司+农户”模式,解决了销售难题。如今,刘小锋公司的电商业务蓬勃发展,去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刘垸村电商粉笔业务持续壮大。据村党支部书记刘汉涛介绍,村里有180多家农户和4家企业生产粉笔,年销量达200万至600万元不等。刘垸村的粉笔不仅卖到了沃尔玛,还走进了联合国总部,成为中国产业制造的典范。
03双轨并行,刘垸村再创新局
时隔二十年后,粉笔产业再次面临挑战。白板和电子投影仪等新技术的普及,大幅降低了粉笔的使用频率,市场份额逐渐被稀释。然而,刘垸村人并未慌乱,反而实现了将粉笔卖出高价的突破。
成绩背后,是刘垸村人持续创新的精神。湖北三戟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俊表示,早在2003年,公司就根据香港老板带来的造型粉笔开发模具,如今产品已拓展至数百种款式。刘垸村的粉笔不再局限于单一类型,而是衍生出智能玩具型、知识运用型、灭虫杀菌型、玩具卡通型、竞技运动型等多种类型,用途也从教育领域扩展到娱乐、工业等更多场景。
在产品创新的同时,刘垸村的粉笔也实现了高端化、高溢价。以刘小锋公司生产的碳酸钙无尘粉笔为例,一盒售价10美元(约合人民币70元),利润是普通教学粉笔的10多倍;湖北三戟文化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夜光粉笔和工艺玩具粉笔同样售价不菲。此外,电商带来的全球化优势,让刘垸村的粉笔从最初的城市销售扩展到全国,再走向海外。在三戟文化用品有限公司1000万元的年销售额中,出口量占比近九成。
积极拥抱变化、持续创新,是刘垸村历久弥新的关键。正如李俊所说:“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唯一不变的是一直在变。”这或许正是刘垸村给双旗村的答案,也是给所有产业的启示。
*以上图片已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参考资料:《湖北有个“中华粉笔第一村”,年产过亿箱粉笔俏销全球》《一根粉笔养活了这个村几代人,联合国都是他们的客户》《小粉笔“绘”出多彩大市场——“中华粉笔第一村”应城刘垸村的创新密码》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