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包AI开始”带货”了。近期用户发现,在与豆包对话时,其回复中嵌入了抖音商城的商品链接,尤其在消费类话题讨论中,出现频率较高。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腾讯元宝、文小言、Kimi等国内C端用户常用的智能助手工具,也在悄然”上链接”。就连国外的ChatGPT也积极布局,与沃尔玛合作,用户可直接在聊天界面完成下单支付。从解答疑问到推荐商品,AI工具正迈入商业化新阶段,成为连接信息与交易的重要桥梁。
这一趋势背后,是大模型行业在高成本与激烈竞争下的集体焦虑。大模型主要分为开源与闭源两类:开源模型更注重技术共享,变现依赖配套服务与企业合作;闭源模型则通过直接商业服务、订阅付费、定制化方案等多元方式变现。本文将重点分析闭源大模型的变现模式。
目前成熟的变现路径包括API调用、会员订阅和企业定制化解决方案。但面对动辄数十亿美元的算力开销,这些传统模式难以支撑。大模型公司正积极探索新路径,电商变现成为重要选项。

广告虽是互联网经典模式,但在AI聊天场景中却面临信任挑战。直接在AI回答中植入广告会降低用户信任度,因此各大厂商普遍保持谨慎。相比之下,电商变现被认为更优——它不仅利用AI搜索的流量优势,更通过嵌入购物链接引导用户主动购买。国内头部智能助手工具已普遍接入电商链接,如豆包在回复中插入文字链接跳转抖音商城,腾讯元宝和Kimi以图片形式展示第三方平台商品链接,纳米AI和文小言则在参考网页中嵌入购物链接,覆盖淘宝、京东等多个平台。
跃盟科技创始人王冉指出,大模型需借助电商平台数据支撑,因此会优先联动自家产品或与其他平台合作。合作平台越多,模型呈现结果越客观。王冉认为,插入商品链接属于应用层变现的L1级别,技术门槛低但难以拉开与主流电商平台的体验差距。目前大模型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形式多样,包括佣金分成和资源置换,但整体仍处于初步探索期。
国外探索更进一步。OpenAI先是在4月底推出ChatGPT内置购物功能,用户需跳转外部链接购买;9月底又推出”即时结账”功能,用户可直接在ChatGPT界面下单Etsy和Shopify商品。OpenAI表示将收取交易费用,但具体标准暂未公布。从业者认为,这标志着OpenAI正打通”搜索-推荐-决策-支付”全链路,将ChatGPT升级为流量巨大的购物入口。王冉指出,支付功能技术难度更高,属于L3级别变现,目前大模型公司仍需克服重重挑战。
尽管构想美好,实施难度不小。最大限制可能来自电商平台——它们不愿开放商品数据,担心损害自身流量入口。目前ChatGPT支持的电商平台仅Etsy和Shopify等小众平台,沃尔玛合作虽已宣布,但商品品类仍较有限。此外,电商变现也面临用户信任问题,尽管OpenAI强调推荐排名完全基于相关性,但部分用户仍担忧商家操控推荐结果。

从广告到电商,大模型公司不断尝试新路径,但商业化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传统变现模式仍是基本盘:API接口、会员订阅和企业定制化方案。
API接口变现方面,OpenAI、Anthropic、Google等国内外头部公司是主要玩家。AI软件工程师覃相介绍,API收入取决于调用量、定价和折扣,OpenAI和Anthropic属于第一梯队。国内DeepSeek曾披露,按较高定价计算,其日收入达56万美元,成本利润率545%。Anthropic和OpenAI今年前6个月API收入分别达31亿和29亿美元。国内火山引擎(字节跳动)在调用量上领先,阿里云在营收上居首。
会员订阅模式以OpenAI为代表,ChatGPT Plus会员费每月20美元。英国《金融时报》披露,OpenAI约70%经常性收入来自订阅,年化达90多亿美元。但国内部分大模型公司推出的30元/月会员服务付费意愿低,Kimi的”打赏”模式也非强制订阅。覃相表示,国内尚无突出的C端付费产品,用户付费习惯差异和激烈竞争迫使厂商坚持免费策略,同时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市场推广,导致获客成本高昂。
企业解决方案与定制化模式利润率高,但规模仍小于API和订阅。覃相指出,客户接受度有所提升,但主要依赖头部公司。生态系统分成模式类似App Store的插件商店,但行业仍处早期。

尽管大模型公司不断探索,高昂成本仍是行业宿命。训练成本呈指数级增长:前沿模型训练费用从2020年的数百万美元飙升至2025年的3亿美元以上,增长约66倍,主要受硬件垄断、能源消耗和高质量数据稀缺等因素影响。用户使用时的推理成本也在上升——随着AI工具处理复杂任务增多,单次推理成本从不到0.6美元(简单问答)到上百美元(复杂分析),差距达上百倍。
覃相认为,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是一场”烧钱竞赛”,仅靠API和订阅收入难以覆盖成本。行业竞争加剧导致API定价持续下降,利润空间被压缩。大模型公司陷入”想赚钱得先砸钱”的循环:提升模型需投入训练费用,留住用户需承担算力成本,抢占市场要应对价格战。国内厂商”豆包们”试水电商,正是这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在高昂算力和激烈竞争中,哪怕低转化率的电商变现也意味着新的希望。尽管不是唯一答案,但可能是当下最容易落地的商业化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