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领域一直是互联网企业竞争的核心战场。今年8月,美国推出一款名为BeFake的社交应用,迅速引发中国互联网圈的关注。这款产品的诞生恰逢其时,回顾社交发展史,从1997年第一个社交网站SixDegrees的诞生,到Facebook、Instagram等平台的崛起,社交产品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完成了从文字交流到图文视频的跨越式进化。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社交领域正迎来新的变革浪潮。
如果你曾使用过国内的”妙鸭相机”,或许更能理解BeFake的独特之处。这款应用同样借助AI生成图像,但与追求真实自我的妙鸭相机不同,BeFake鼓励用户创造完全”虚幻”的图像。更值得注意的是,BeFake内置了社交功能,用户可以直接在应用内分享自己的AI创作。可以说,BeFake开创了AI技术与图片社交结合的新品类。
技术发展往往带来复杂化的悖论。手机像素提升和摄像头增多让图像更真实,但美颜修图工具又让图像真假难辨。如今AI技术在这两种方向上同时发力,当图片成为网络社交的重要载体时,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网络社交?是追求真实还是拥抱虚拟?技术发展的好处在于,无论你持哪种观点,未来总会有合适的产品选择。
01 用”想象力”交朋友
今年8月上线的BeFake坚定地站在”虚拟”这一端。当手机弹出”Time to BeFake”通知时,用户需在20分钟内完成AI创作。由于不追求真实形象,用户无需上传多张照片,只需在拍摄基础上进行AI创作。玩法分为三种:自动生成(不到一分钟)、模板选择(几分钟)、自定义prompt(十几分钟)。生成的图像可分享给朋友或发布在”发现栏”中,展示用户天马行空的创意。
在BeFake的”发现栏”里,用户会看到各种奇思妙想:有人披着钢铁侠盔甲,有人头顶青青树林,甚至化身造型奇特的小动物。通过左右滑动,用户可以对比AI生成前后的变化——原本楼梯上的女生摇身一变成了深海美人鱼,办公室社畜转眼成了大峡谷探险家。在BeFake上,大家通过”想象力”交朋友,AI让用户将文字指令转化为视觉图像,突破物理世界的限制展现个人魅力。
BeFake上线不久便跻身App Store免费榜前列,外媒采访中团队透露每周增长率保持三位数。除了用户青睐,BeFake还完成3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Khosla Ventures领投。作为AI应用公司,这笔资金将用于提升服务器性能。BeFake采用付费订阅模式:新用户免费获得150积分,每次生成图片消耗3积分,订阅用户可享受匿名、隐藏原图、迟发照片等特权,价格分别为每周2.99美元、每月9.99美元或每年99.99美元。
02 两种”对立”的观点
BeFake的随机拍摄玩法借鉴了海外火爆的社交应用BeReal。有趣的是,BeReal恰恰站在”真实”这一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人们倾向于通过与他人比较来确认自我。BeReal团队认为传统社交应用(如Instagram)加速了这种比较——点赞、评论等互动指标无形中给用户施加压力,导致人们调整行为、修饰形象,偏离真实生活。
成立于2020年的BeReal通过抛弃滤镜和编辑功能,鼓励用户发送原图,以此追求原始真实的社交体验。这一理念吸引了大量Z世代用户,去年下载量一度进入英美法三国免费榜前四。尽管近期下载量有所放缓,BeReal作为首个反对传统网络社交的应用,已成为Z世代社交产品的典型代表。
极具戏剧性的是,仅一年后BeFake就站出来挑战BeReal。”BeReal追求展示原始照片是出于好意,但我们的观点完全不同。”BeFake创始人克里斯汀·加西亚·杜蒙特表示,”做真实的自己压力太大,这会让社交变得无趣。”BeFake认为传统社交产品要么要求用户美化自己(如Facebook、Instagram),要么要求完美管理自我(如BeReal)。由于无法后期美化,BeReal用户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在线下进行更严苛的自我管理来获得社交优势。BeFake拒绝的是”看似真实但仍然虚假”的社交。
创始人杜蒙特曾任职游戏公司,这一经历为BeFake带来灵感。在游戏中,玩家无需真实身份就能建立联系,这一想法启发了BeFake团队。他们完全放弃了追求”无法验证的真实”,转而拥抱彻底的虚拟。”这不仅仅是个应用,更是一种新表达方式。”团队坚信,AI视觉效果为人们提供了与朋友连接的新途径,”幻想可以和现实一样发光。”
05 下一代社交:被细化的分身,被切割的需求
选择保留真实还是坦诚虚拟?其实年轻人往往游走其间——在不同社交平台展现不同形象。Z世代清楚地认识到,线上身份迁移必然带来现实社交压力,因此创造”社交分身”变得重要。年轻人常在不同平台设置不同昵称头像,将私密动态发在小红书而非朋友圈,甚至调整交流风格。伊莱恩·雷伯恩在《Agent Culture》中提到,人类在真诚互动中茁壮成长,常在不同层面寻求共鸣。Z世代的社交行为正是将完整自我细化,在不同平台满足不同需求。
BeReal与BeFake的诞生正是这一趋势的产物。尽管价值主张不同,但它们都具备两大特点:”概念先行”和”切割需求”。传统社交产品以熟人/陌生人社交划分,但Z世代产品更突出社交概念——BeReal主打真实,BeFake主打创造力,Soul聚焦元宇宙,密友社交产品贴贴则强调”霸占桌面”。颠覆性创新空间减少,但这类产品抓住了传统平台未满足的细分需求。去年小爆的社交产品Gas就抓住了”夸夸”这一需求点,所有功能围绕便捷夸赞设计。
这种思路启示我们:原本粗放笼统的社交需求可被进一步切割。虽然微信等超级应用功能日益丰富,但Z世代产品在边缘需求中找到了生存空间,反而更接近深层社交需求。随着更多团队跳出框架,融入AIGC等新技术,未来社交选择将更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