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美食的热爱根植于基因深处。一盘新鲜热腾腾、香气四溢的家常炒菜,足以慰藉工作一天的疲惫身心。然而,随着预制菜的兴起,这种与美食不期而遇的愉悦感逐渐被怀疑和担忧所取代。曾经令人垂涎的餐厅佳肴,如今沦为”科技与狠活”的代名词,更令人心寒的是,多数餐厅并未向消费者明示使用预制菜的事实,其价格也并未因此降低。无论是奔波的上班族,还是校园里的孩子们,都未能幸免于预制菜的”魔爪”。上个月,全国多地爆发针对学校预制菜午餐的投诉潮,质疑其营养价值不足,难以满足成长中的儿童所需营养。最终,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于9月22日明确表态:鉴于预制菜缺乏统一标准体系、认证体系及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审慎态度,不宜盲目推广。

预制菜曾被视为”万亿市场”的宠儿,如今却陷入争议漩涡。其开袋即食的便捷性是其最大优势,甚至年夜饭这样的传统盛宴也出现了预制菜的身影。据数据统计,2023年春节前全国预制菜销售额达1307.53亿元,同比增长43.6%,主要集中华东、华南、华北等大中城市。但主动购买与被动接受预制菜完全是两种体验。如今的预制菜更加隐蔽,在消费者毫无防备时突然出现,带来令人震惊的”暴击”。

锌财经记者实地探访杭州某大型购物中心内的知名杭帮菜连锁店”绿茶餐厅”,发现其几乎全面依赖预制菜。记者点了五道菜,其中三道是餐厅主推的二次加热菜品。例如糖醋排骨,端上来时竟是冷掉的刚拆封排骨,店员在盘子下架起火炉现烤。其他菜品也令人失望:肉质如粉末状,蔬菜缺乏新鲜度,口感类似罐头。调查发现,绿茶餐厅早已计划自建预制菜供应链,预计90%的半成品将供应全国门店,剩余10%作为零售产品销售。更早前,绿茶餐厅就已使用预制菜,楚天都市报曾报道武汉某店”面包诱惑”中出现绿霉,店长解释该甜品由总部统一配送加热,变质可能源于储存过程。

预制菜的普及程度远超消费者想象。大城市连锁餐厅使用预制菜已成常态。《新品略财经》报道深圳某连锁鸭血粉丝汤店,老板对配料表一无所知,只知道统一配送加热即可。沙县小吃、黄焖鸡米饭、酸菜鱼等全国连锁店也普遍使用预制菜。更令人担忧的是,预制菜成为食品添加剂的重灾区。一道酸菜鱼可能添加柠檬酸钠、D-异抗坏血酸钠等10种添加剂,其安全性令人堪忧。自己选择吃泡面与支付高价却得到泡面级品质的预制菜,这种落差让消费者难以接受。

预制菜从”万亿赛道”沦为争议焦点,其发展历程充满波折。2020年预制菜企业注册量激增至1.25万家,上市企业加速扩张;2021-2022年间发生23起融资事件,其中13起超千万元。但预制菜争议由来已久,营养口感问题备受质疑,野蛮生长更使其商业化与”割韭菜”挂钩。2021年大量企业涌入导致行业震荡,趣店集团罗敏曾斥资2亿元推广”趣店预制菜”,邀傅首尔等明星站台,单日销量达956万份。然而,罗敏很快重操”放贷生意”,宣称”无加盟费+无息贷款”吸引宝妈加盟,最终在全网声讨下黯然退场。瑞幸创始人陆正耀也曾高调进军预制菜,签约6000家门店的”舌尖英雄”计划最终无疾而终,现已转战咖啡赛道。

早期预制菜赛道鱼龙混杂,许多有”前科”的老板将其视为翻身机会,盲目涌入却忽视行业规范和消费者心理培育,最终导致预制菜声誉受损。2022年下半年后,预制菜市场几乎消失。如今重现的预制菜争议已转向C端消费者,与B端市场的反噬截然不同。

《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预计2023年达5100亿元,2026年将突破万亿。目前相关企业超6.4万家,山东、河南等地最为集中,46.8%的企业成立于近五年。但行业标准化严重滞后,生产过程中存在劣质食材、不规范操作、高盐高脂、包装不安全等问题,滥用防腐剂现象普遍。高温蒸煮过程可能导致添加剂产生有害物质:明矾、硼砂等会分解成硫酸钾和氢氧化钡,与氯离子反应产生氢氧化铝、氯气等有害物;抗氧化剂和防腐剂在高温下可能分解或氧化还原,加速食品变质。此外,预制菜普遍缺乏绿叶菜(保鲜困难)和”烟火气”,工业化生产导致口味同质化严重,容易令人吃腻。

开袋即食的预制菜契合快节奏生活需求,日本预制菜行业已有50年发展历史,如今已相当普及。预制菜是食品工业化的必然趋势,正推动餐饮业变革。但行业需在”蒙眼狂奔”中停下脚步,建立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才能赢得消费者信任,真正走进B端和C端市场。

最新快讯

2025年11月01日

07:29
尽管开发商Rockstar Games已正式宣布《侠盗猎车手6》(GTA6)将于2026年5月正式发售,但广大玩家群体对于这款备受期待的作品是否会再次遭遇延期仍抱有诸多疑虑。近期,芬兰知名游戏工作室Remedy Entertainment发布的最新财务报告显示,《马克思·佩恩1+2》重制版项目"正按照既定计划稳步推进",这一消息意外地引发了业界对于Rocks...
07:29
科技媒体9to5Mac近日独家披露了一项重要发现,通过深度拆解M5 iPad Pro内部结构,iFixit团队注意到设备顶部麦克风区域存在明显预留空间,其尺寸与位置特征与第二个前置摄像头完美契合。这一关键证据直接印证了彭博社此前关于苹果可能为iPad Pro升级双前置摄像头的市场传闻。 尽管目前市售的M5 iPad Pro仍维持单摄前置设计,但内部工程师的布...
07:29
科技媒体9to5Mac于10月31日独家披露,苹果公司正酝酿一项重大产品革新,计划于2026年正式推出搭载内置红外摄像头的“AI版”AirPods。这款创新机型并非旨在取代现有的AirPods Pro 3,而是作为一款高端独立产品线独立推出,核心聚焦于AI驱动的“视觉智能”功能,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 这一战略布局延续了苹果公司一贯的多元化产品策略...
06:58
知名数码博主@数码闲聊站近日爆出惊人消息,称苹果iPhone Air在首发周内的激活量仅为5万余台,直呼"市场表现相当疲软"。这一数据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市场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尤其与苹果CEO蒂姆・库克近期在分析师会议上对iPhone Air销量问题选择回避的态度形成强烈反差,更让外界疑窦丛生。 关于iPhone Air的产能调整,目前市场传言四起,呈...
06:58
11月1日08时至2日08时,我国部分地区迎来强降雪天气。西藏东北部、黑龙江中部及北部、吉林东部等地将出现大雪,局部地区更是可能出现暴雪,降水量高达10~15毫米。这场降雪不仅降水量大,还伴随着显著的积雪增长。上述地区新增积雪深度普遍在4~8厘米,局部地区积雪深度更是突破12厘米大关,形成厚重的雪被。气象部门特别提醒,相关地区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范措施...
06:58
2025年11月1日,全球知名制药巨头诺和诺德正式宣布完成对9000名员工的裁员通知,这一规模庞大的调整行动标志着公司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此次裁员范围覆盖全球,是公司新任CEO Mike Doustdar在上月启动的全面重组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诺和诺德的官方声明,此次重组的核心目标在于集中公司资源,全力推进新型减肥药的研发与商业化进程,以巩固其在生物制药...
06:58
2023年,中国地震局率先提出设立国际地震科考委员会的倡议,经过两年多的深入磋商与多边协调,这一由中国发起的全球性地震科学研究合作平台于2024年9月5日正式宣告成立。该委员会作为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框架下的首个由中国倡议成立的专门委员会,将致力于推动全球地震科学考察领域的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在地震科学研究领域...
06:25
2025年11月1日,中国航天事业迎来又一历史性时刻,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入驻中国空间站“天宫”,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设与应用进入新阶段。此次任务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经过精准控制与对接,航天员们顺利进入空间站,开启了为期六个月的科学探索之旅。执行本次任务的三名航天员将全面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不仅将验证长期驻留支持技术的可靠性,还将推动空...
05:52
2025年11月1日,弗吉尼亚州州长正式宣布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计划,携手全球制药巨头阿斯利康、礼来和默克共同打造先进的制药制造中心。根据协议,三方将联合投入高达1.2亿美元的私营领域资金,用于在弗吉尼亚州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制药生产基地。这一战略举措不仅将显著提升该州在生物医药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还将为保障美国乃至全球的药品供应链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05:52
2025年11月1日4时58分,中国航天事业迎来又一历史性时刻,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成功进驻中国空间站,与正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实现“太空会师”。这一壮丽景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新阶段,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的第七次空间站交汇对接,彰显了我国航天技术的持续突破与卓越成就。 此次会师过程精彩纷呈,两乘组航天员在精准对接后,顺利打开舱门,互致...
04:12
2025年11月1日,中国航天再创辉煌时刻,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这一壮丽篇章的开启,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入新纪元,为未来空间站长期驻留和深空探索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对接任务的创新之处在于,飞船在入轨后完全依靠自主导航系统完成对接过程,无需地面控制中心实时干预。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大幅缩短了对接时间,更彰显了中国航天人在...
04:12
2025年11月1日凌晨3时22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以惊人的速度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仅耗时约3.5小时,这一壮举不仅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更刷新了我国载人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最快纪录,彰显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态势。 此次任务荣幸搭载张陆、武飞、张洪章三位优秀的航天员,他们将执行为期约6个月的在轨驻留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