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崔斯也,微新创想经授权转载。近年来,全国多地公共充电桩价格持续上涨,让电动车车主们切实感受到了经济压力。当电费逐渐逼近油费,不少车主开始陷入焦虑。电费上涨只是新能源汽车面临的困境之一,那些购买了“电动爹”的车主们,正经历着各自的烦恼。
今年下半年以来,公共充电桩价格的上涨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厦门一位特斯拉车主表示,长期以来,她在充电时几乎不会感到心疼,但10月中旬,特斯拉充电桩的优惠时段(21:00至次日9:00)电价从1.08元/度涨至1.29元/度,让她难以接受。北京车主小白同样遭遇了类似情况,她经常选择在电谷时段充电,今年下半年该时段电价从1.46元/度涨至1.78元/度。由于没有自用充电桩,且部分情况下不得不在白天充电,小白的月度充电费用已超过600元。
据小白测算,优惠时段内单次充电80元可行驶350公里,在最优充电方案下,百公里电价约为23元。相比之下,她开油车的朋友百公里油价约为45元。“电价确实仍比油价便宜,但优势随着涨价正在逐渐缩小。”小白坦言。电价上涨后,她周末与朋友出游的频率明显降低。而在高峰时段,多地充电桩价格已涨至2元/度以上。上海一位车主亲眼目睹,常用充电桩价格从1.15元/度跃升至2.05元/度。日常充电桩的涨幅尚属温和,高速服务区的充电费用则让车主倍感煎熬。
“十一”假期期间,许多车主发现高速服务区充电桩价格大幅上涨。一位汽车博主在江西省赣州市某高速服务区充电时发现,特来电充电桩平均价格为2.98元/度,121元电费仅够行驶200公里,电价几乎与油价持平。电动车出租车司机更是深受其苦,即使每天选择优惠时段充电,月度支出仍增加400-500元。部分司机为节省电费,宁愿多开几十公里至郊区充电,成为新的“充电特种兵”。如今,新能源汽车车主们不禁怀念起过去充电无忧、无需精打细算的日子,0.5元/度的电价已成为遥远记忆。
充电桩价格波动背后的基本逻辑是分时电价机制。充电桩费用通常包含电费和服务费,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作为电力供给方,掌握电费定价权。夏季用电高峰期,分时电价调整带动各地充电桩不同时段价格上浮。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新电价方案,自6月1日起实施。新方案将用户用电价格逐步归并为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及工商业三类,部分充电桩由大工业电价改为一般工商业电价,直接导致运营商购电成本上升。
此外,充电运营商的盈利困境也是涨价主因。国内公共充电桩多由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等民营资本运营,服务费是其主要收入来源。这些企业与新能源车企同步进入市场,虽具备先发优势,但近年来持续亏损。特来电仅在今年上半年实现盈利,主要得益于充电桩建设与销售业务。长期亏损迫使运营商通过提高服务费寻求盈利。
充电桩企业亏损原因复杂。近年来各地充电补贴逐步减少,上海充电设施补贴自2022年10月起每千瓦时下降0.1元。许多运营商早期获得的补贴已到期,服务费随之上涨。充电桩建设需巨额前期投入,地方政府仅在建设期提供补贴,缺乏后续运营支持,导致后期运营难以为继。
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我国公共充电桩达246.2万台,当月新增19万台。包括私人充电桩在内,全国总数达764.2万台,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821万辆。车桩比例已居世界首位,但车主仍常感充电焦虑。春节返乡和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排长队现象频现,车主需提前规划充电安排。高速上排队难充的电,自然难以便宜。
充电桩分布不均加剧了焦虑。许多小县城充电桩数量不足或维护不善,车主寻找稳定充电桩需靠运气。第三方充电桩常出现故障或充电缓慢,部分甚至被燃油车占用。小白表示,她更倾向于使用汽车品牌自营充电桩,认为其充电效率高且稳定。不同充电桩差异明显,偏远地区或高速场景中,车主往往只能选择第三方充电桩,面临线缆粗重难用、先付费后充电、扫码流程繁琐等问题。乌兰察布某景区附近充电桩故障的经历,让她对第三方充电桩印象不佳。
充电桩数量虽多,但可用率不足。多重问题导致行业陷入困境,运营商资金链紧张,涨价成为必然。部分车主对公共充电桩涨价无感,他们拥有自用充电桩,可享受民用电价。官方慢充家用充电桩安装费用6000-8000元,第三方充电桩约3000元。换电模式虽速度快、体验好,但面临电池供应不足、服务费高、换电站稀少等问题。
从现实角度看,新能源汽车不仅是“省钱”的选择。除电价优势外,一线城市新能源汽车售价及保险等支出并不低,但市场份额仍持续扩大。《中国汽车报》调查显示,我国一线城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50%,三四线城市不足15%(多为10万元以下车型),农村市场渗透率仅5%(多为10万元以下车型),下沉市场成为车企竞争焦点。
这与新能源汽车强调的科技感、智能性有关,技术优势吸引年轻用户,但续航、保值率、充电困境及电价上涨等问题,仍让部分车主焦虑。车主们常自嘲“电动爹”,虽吐槽选择失误,仍期盼问题解决。小白表示,仍希望电车成为主流,随着市场份额增加,使用环境将逐步完善。“目前不敢独自开往新疆、西藏,但网上有成功案例,准备研究攻略尝试。”她坦言。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