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统计局最新半年报揭示了中国汽车产业版图的一次重大变革——安徽以149.95万辆的汽车产量,首次超越广东131.34万辆的纪录,登顶全国汽车制造榜首。这一结果颠覆了传统认知,让素有”中部粮仓”之称的安徽,在汽车产业上反超拥有广州、深圳两大”万亿级”汽车中心的广东,令人瞩目。这一历史性转折背后,首先源于统计方式的重大调整。自2025年起,汽车产量统计将从”企业法人所在地”转向”生产地统计”,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竞争格局。例如,比亚迪合肥超级工厂(年规划产能132万辆)的产量将计入安徽,而非深圳总部,2024年该基地产量已达95万辆。其次,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安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73.09万辆,广东仅43.10万辆,广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排名也从2024年的榜首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第九位。相比之下,安徽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步步为营:从2020年抄底蔚来,到2021年比亚迪合肥基地落地长丰,再到2023年江淮汽车与华为在智能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合作,展现出清晰的产业布局思路。展望全年,安徽计划在2025年实现汽车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40%,卫冕第一地位应无悬念。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统计口径变更背后早已发生的产业转移现实。2023年,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将汽车产业定位为”首位产业”,并罕见地以”省市县三级专班实体化运行,顶格推进”的表述强调其重要性。这并非空谈,而是转化为一场场具体的阵地战。整车制造方面,合肥主攻高端新能源乘用车,芜湖聚焦出口和专用车,皖北则发展专用车与零部件,形成”错位发展、各有主攻”的格局。目前,合肥已聚集比亚迪、蔚来、大众安徽等6家整车企业,而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中就有1辆来自”芜湖造”。2024年,芜湖汽车产量占安徽全省46.2%,汽车出口量近80%,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9.9万辆,同比激增157.1%。在零部件领域,蚌埠逐步成为重要基地,在车载显示、汽车玻璃、新能源电池、车用传感器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县域层面实行”分片包干”模式:宁国的汽车橡胶密封件占全国非轮胎类市场30%,铜陵的锂电铜箔薄如发丝,蚌埠的车规级玻璃使比亚迪仰望抗冲击强度提升300%。与此同时,马鞍山、安庆、滁州等地发挥商用车、零部件及氢能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安徽已集聚7家整车企业和3000余家规上限上零部件企业,以及1700余家后市场企业。战略制定之后,”安徽速度”的执行力更为关键。以比亚迪合肥基地为例,从谈判到签约仅23天,签约到开工42天,开工到投产仅10个月。省汽车办实体化运行后,跨部门协同效率提升50%,政策响应时间从3个月压缩至7天。2024年,安徽汽车产量首次突破300万辆,达357万辆,连续两年保持40%以上增速。与此同时,汽车产业生态建设也迅速推进。汽车后市场方面,安徽上线全国首个省级”汽车整零对接平台”,已入驻企业近600家。在用车场景上,截至2025年2月底,安徽建成充电桩78.76万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全覆盖,乡镇公共充电站覆盖率达97%。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文峰在央视《对话》栏目表示:”我们把充电桩当路灯建,让新能源车像手机一样随时补能,安徽才能从’造车大省’变成’用车友好省'”。受此影响,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专业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从2018年的32%飙升到2024年的78%,学生大三就能进厂带薪实习。这场产业革命的起点,或许可追溯至2020年那笔著名的投资。当蔚来濒临破产之际,合肥建投、省投资集团等国资平台出资70亿元战略投资蔚来中国。蔚来不仅将总部永久落户合肥,市值甚至一度超越大众。合肥在成为”汽车城”之前,首先成为轰动全国的”风投之城”。尝到甜头后,安徽在资本打法上更加大胆。5年间,省财政拿出200亿元撬动总规模超1000亿元的产业链投资基金,以股权直投代替补贴。安徽汽车工业的崛起,也是全国汽车产业格局深度洗牌的一个缩影。例如湖南依托长沙比亚迪基地等,半年产量达74.76万辆,超去年全年总量,跻身全国前十。而传统汽车强省广东正经历着转型阵痛,尽管拥有比亚迪全球总部、小鹏汽车及广汽埃安,但燃油车仍占全省产量超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