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7日,北京市正式宣布启动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太空数据中心建设工程,目标直指千兆瓦级算力集群的部署。这项雄心勃勃的工程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联合多部门协同推进,计划将先进的计算能力送入太空,开启太空信息化的新纪元。
据悉,该太空数据中心将部署在700至800公里的晨昏轨道上,这一特殊轨道位置能够确保数据中心与地球两端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日照条件,为太阳能发电提供理想环境。整个工程将按照三阶段战略有序推进,每阶段都设定了明确的技术突破目标和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2025-2027年):重点突破太空环境下的能源供应与散热技术瓶颈。在此期间,团队将研制首颗试验星,并同步建设一期算力星座,为后续工程积累关键技术经验。通过地面模拟和轨道验证,解决太空数据中心最核心的能源与散热难题。
第二阶段(2028-2030年):集中攻克在轨组装与集成技术难题。通过创新性设计,大幅降低太空建造成本,为大规模星座部署奠定基础。这一阶段将验证模块化建造理念,为未来卫星批量生产提供可复用的技术方案。
第三阶段(2031-2035年):实现卫星的规模化生产与星座组网。通过成熟的生产线工艺,完成大型太空数据中心的在轨建设,形成完整的太空计算生态系统。届时,人类将首次在太空中构建起具备千兆瓦级算力的超级计算机集群。
该项目由三大核心系统构成:空间算力系统、中继传输系统和地面管控系统。空间算力系统将部署高性能计算卫星,中继传输系统负责实现太空与地面之间的数据无缝传输,地面管控系统则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运营管理支持。这一完整体系旨在将海量AI算力部署于太空,为全球提供超低延迟的智能计算服务。
作为未来太空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太空数据中心将有效解决地面数据中心面临的能源消耗、散热限制等瓶颈问题。通过将计算能力部署在太空,可以大幅提升AI应用的响应速度,为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场景提供强大的云端支持。同时,太空数据中心还能为深空探测任务提供计算支持,推动人类探索宇宙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