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收梦想,不收租金”这一创新口号从深圳发出后,迅速引发全国产业园区热潮。短短半年内,北京、苏州、成都、杭州、广州等城市纷纷响应,累计释放近70万平方米园区空间,掀起”0租金”招商新浪潮。今年3月,深圳市国资委率先行动,统筹调配10万平方米市属国企产业园区资源,对通过区政府遴选的科技企业,提供最长2年免租优惠。这一政策迅速得到各地效仿:3月底,北京海淀区”中关村AI北纬社区”推出超10万平方米”0租金”空间,面向人工智能企业提供1-3年免租期;4月,苏州高铁新城”环秀湖青年启航计划”释放10万平方米国资园区,对符合条件的青年企业给予两年”零租”支持;6月,广州南沙开发区宣布3.8万平方米”零租金”物业计划;7月,广州黄埔区15万平方米区属国企空间试点”0租金”政策,杭州则推出”润苗计划”,市区联动统筹超20万平方米国有园区,对优质科技初创企业提供最长5年”0租金”扶持,前两年免租后三年根据营收税收对赌决定是否继续。
事实上,”0租金”并非全新概念,而是园区招商的有效手段。上海湾区科创城(金山)就曾对数字经济、生物科技等领域优质项目提供最高2000平方米三年免租政策。7月成都天府新谷发布的5万平方米”一免一减半”政策(首年0租金、第二年租金减半)更是彰显了这一模式的威力。集团董事长王明新回忆,25年前天府新谷以”你来创业,我免租金”策略,迅速填满1万平方米高质量科技创业者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推出”0租金”政策的多为国有企业,而天府新谷作为民营科技服务公司却坚持这一创新模式。与往年点状实验性不同,今年”0租金”现象呈现普遍性,这背后是政府主导的产业培育战略转型。
政策发布口径显示,此举旨在扶持新质生产力企业,而非简单招商。近年来税返式招商被叫停后,地方国资园区”0租金”政策可视为”以投代引”的创新实践。许多推出政策的园区都配套产业投资基金,形成招商新生态。市场因素同样不容忽视。2024年24家园区类上市公司合计营收2854.5亿元,同比下降11%,但归母净利润亏损40.76亿元,跌幅高达140%。与此同时,各地新增产业空间仍快速增长,但运营困境凸显。深圳科创载体面积突破2500万平方米,南山区黄金地段空置率仍超30%;成都天府新区新兴工业园标准厂房挂牌价跌至0.3元/㎡/月,仅为一线城市十分之一。供给放量与需求收缩的矛盾下,”0租金”成为园区求生关键。
当然,”0租金”并非无门槛福利。深圳要求企业通过区政府遴选,拥有至少两项发明专利,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10%,三年内产值复合增速不低于20%;杭州征求意见稿明确,前两年免租后三年需”对赌”,若营收税收未达标需补缴租金。市场端质疑声不断,如内卷、不公平竞争等问题,但总体而言,”0租金”更多是产业培育手段,不具备全面推广可能。一方面,该政策主要实施者为国有物业,非纯粹商业行为,且配套其他政策支持;市场化园区无论动机还是能力都难以盲目跟风。另一方面,多数孵化与产业园区缺乏租金之外的有效商业模式,”0租金”模式仅适用于短期局部场景。这一创新政策正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观察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