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最新报道,我国脑机接口技术领域传来振奋人心的突破性进展。由南开大学团队领衔完成的我国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辅助人体患肢运动功能修复试验,成功帮助一名67岁的偏瘫患者郑先生重获部分运动能力。郑先生此前因三次脑梗导致偏瘫,卧床半年多,生活完全无法自理。今年6月,他接受了这项革命性的临床试验,经过约三个月的精心康复训练,如今已能借助拐杖行走,甚至可以独立拿起水杯饮水,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这项名为“介入式脑机接口”的先进技术,采用微创手术方式。医生通过颈部血管将搭载比头发丝还纤细的脑机电极的支架精准导入相应脑区的血管壁上,以此采集脑电信号。该支架采用钛合金等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确保了手术的安全性和长期稳定性。目前,这项技术已正式启动多中心临床试验,并被纳入科技部发布的《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标志着我国脑机接口技术进入规范化的临床研究阶段。
展望未来,这项技术有望为脑卒中、截瘫、渐冻症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选择,为众多患者点亮康复希望。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药监局于9月16日批准发布了《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术语》医疗器械行业标准,这是我国首个脑机接口医疗器械标准,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为脑机接口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标准化基础。此外,今年8月,工信部联合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未来发展目标:到2027年,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立完善的技术、产业和标准体系,电极、芯片和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30年,形成安全可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