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锌刻度,作者邹珊,经站长之家授权转载发布。随着央视新闻主持人朱广权的诗意解读,“立秋”这一传统节气在年轻群体中掀起了“贴秋膘”的热潮。打开抖音等社交平台,从官方媒体科普“科学贴秋膘”的知识,到美食博主精心制作的“秋膘宴”展示,再到各地达人抢先体验的“啃秋”直播……屏幕上呈现的烤肉滋滋作响、海鲜鲜美、瓜果香甜,仿佛将夏日余温与秋日韵味完美融合。五年前“立秋第一杯”的偶然走红,如今已演变为一种深刻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节气为纽带,不仅重塑了传统饮食习俗,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当代人的消费习惯。
尤其对于注重健康饮食和追求精神愉悦的年轻人来说,“贴秋膘”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养生局。他们不仅关注“健康”理念,更将“养生局”玩出新意,主打“看到就要尝到”的沉浸式体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品尝的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情绪上的满足与回馈。立秋的第一口食物,往往成为他们开启秋季生活的重要仪式。
“酱烹鸡腿肉、蒜泥笨鸡蛋、香肠午餐肉……先来杯茶,再来个酒,满含深情敬朋友。”立秋当天,一位美食创作者在抖音上发布的短视频,以诱人的美食和温馨的氛围,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点赞。“这才叫过日子!”评论区里,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的立秋首餐,从辣子鸡、涮羊肉到肉包子,琳琅满目的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另一位来自东北的美食博主,则将“立秋硬菜”搬上了餐桌。一锅热气腾腾的猪肉粉条炖大鱼,香气四溢,不仅让隔壁家的小孩馋哭,也让屏幕前的网友们大呼过瘾。“减肥暂停!”一位“00后”打工人姣姣在刷到相关视频后,果断为自己找到了饱餐一顿的正当理由。“立秋第一杯奶茶是当代社交礼仪,贴秋膘则是老祖宗的智慧。”于是,她随手在抖音上团购了秋膘宴的入场券。
抖音上,“立秋吃什么”的话题播放量高达1.3亿次,“硬核贴秋膘”话题也有近10万播放量。各地不同的贴秋膘话题中,“北京人如何硬核贴秋膘”的播放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9亿次。点开这些话题,不仅能看到美食博主大秀厨艺,还能看到各地达人率先“啃秋”。
在东北盘锦,有人探店体验接地气的东北特色铁锅炖,直呼“这哪是一锅菜,这是咱老百姓的秋补良方”;在上海,牛排馆以厚实的牛肉和焦香扑鼻的烤羊腿迎接秋天;还有不少达人走进热气腾腾的火锅店,与网友分享秋天的第一顿火锅……在这浓厚的立秋氛围中,不仅姣姣按下了减肥暂停键,北京白领张亚也决定在这天犒劳自己。“刷到烤鸭那一刻,我就知道今晚必须贴秋膘了!”连续加班数日的张亚,在午休时刷到了达人探店视频——金黄酥脆的鸭皮蘸白糖的特写镜头,搭配“立秋吃鸭不长肉”的魔性画外音,瞬间被种草,并当即团购了烤鸭店的立秋套餐,完美诠释了“看到,就要吃到”的消费理念。
像姣姣和张亚这样的年轻人,正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从夏凉到秋补,他们追求“第一口尝鲜”的仪式感,从“不知道吃什么”到“立刻囤券”,往往只差一个短视频或一场直播。但这并非简单的冲动消费,而是以新方式解锁时令消费。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他们更获得了满满的情绪价值。屏幕内外,线上线下,正共同为千年食俗谱写热气腾腾的当代变奏曲。
让“贴秋膘”从习俗变为爆单密码
古人“顺时而食”的智慧,在当代年轻人身上得到了新的诠释。他们不仅关注“当下吃什么”、“怎么吃”、“在哪吃”,更追求多元化的饮食体验。既注重健康多样,又追求方便快捷,这一消费习惯为商家与平台创造了新的机遇。据抖音生活服务数据显示,立秋前,“贴秋膘”、“啃秋”相关餐饮团购订单激增:红烧肉、肘子、羊肉订单同比分别增长103%、48%、32%;作为“啃秋”主角的冬瓜,订单量更是暴涨83%。
数据背后的增长,是商家通过创新产品组合和多维渠道,让消费者从“随时看得到”到“立刻吃得上”。同时,通过不断丰富时令食物的品类,既满足了消费者对习俗的期待,又打破了时令消费的同质化僵局。
从商品品类来看,“立秋炖大肉”成为各大商家的主打。避风塘推出的“立秋欢聚”套餐,既有白灼生菜配蜜汁叉烧拼葱油鸡饭的单人套餐,也有包含新品金蒜八珍鸭的双人餐,品类丰富多样;朴家白丁则专注于烤肉,从鲜甜果香嫩牛肉,到延边苹果腌制的猪排,再到精选抽肋厚五花,让人畅享大口啃秋之快感。
“立秋吃三瓜,一年病不沾。”于是,不少商家将传统“吃三瓜”玩出新意。单论冬瓜,就有万般滋味。北有紫光园推出的砂锅冬瓜,以一场秋膘始于一张鸭饼,再配以咸香下饭的冬瓜砂锅;南有陈记顺和推出的下火牛骨冬瓜盅,以冬瓜滋阴降火,以牛骨健脾养胃。
当然,立秋正逢开海季,“贴秋膘”少不了那第一口鲜。多个餐饮商家在抖音上架了相关团购套餐,比如“海洋捕手”七欣天,推出鲜捕船蟹超值二人套餐,包含鲜捕船蟹、神鲜虾和清水鱼,一次性满足用户的“秋膘”之需。
商家立秋类团购颇受欢迎
商品页上的数据更为直观:陈记顺和的抖音直播间一度排在广州火锅榜第一名,而其商品页的单品销量超3万;七欣天的代金券团购,在抖音上销量超10万,且有不少套餐回头客上千;朴家白丁在抖音直播间推出“山野之约”,其中立秋套餐团购销量已售超10万……显然,商家正是通过深度挖掘节气内涵、创新产品组合,并借助平台的内容生态与高效链路,成功将时令习俗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即时满足的消费体验,最终让古老的“顺时而食”在现代商业中找到了强劲的“爆款密码”。
抓住年轻人的胃,也抓住他们的心
名为“贴秋膘”的传统习俗,在年轻一代的消费力加持下,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商业活力。这一片烟火升腾的景象,远非立秋独享的风景线。回望近年,儿童节早已不再是孩童专属,无数年轻人涌向玩具店与主题餐厅,用怀旧消费为童年“补票”;七夕则有异曲同工之妙,甜蜜消费愈加呈现多元化、年轻化等趋势。
当“贴秋膘”从农耕时代的生存智慧,蜕变为都市生活中的情感仪式,当儿童节打破年龄限制,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消费者正一次次重塑节日定义,消费理念也从功能型向享受型、治愈型延伸,从而让传统节日营销迎来一场静水深流的改变。
平台与商家也敏锐地嗅到了风口的转向。传统节日营销中简单粗暴的同质化硬广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柔性的“氛围感营销”路径。内容,成为了营造节日氛围、撬动情绪共鸣的核心支点。简言之,要想抓住年轻人的胃,得抓住他们的心。正如在抖音上,从“第一杯奶茶”的标签接力,到分享养生食谱的短视频,无数真实、细腻的生活片段共同构筑起一个引人入胜的秋日叙事场域。这些内容不急于叫卖,却如秋日细雨般浸润用户心智,悄然唤醒对温暖与满足的深层渴望,最终让消费水到渠成。
于是,从六一的“大小孩过节”,到立秋的“硬核贴秋膘”,通过平台、商家与消费者的三方共鸣与合力,节日经济正在人间烟火中散发新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