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意义,往往超越实际意义。

编者按: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作者李秋涵,编辑魏佳,经微新创想授权发布。

在全球掀起AI热潮的ChatGPT,似乎正步入瓶颈期。关于其使用率的数据,却并不如预期乐观。6月初,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19%的受访者表示曾使用ChatGPT,而依赖该工具的人仅占4%。这一比例之低,令人惊讶。该调查于4月进行,样本量为2000人。尽管在全球78亿人口中,这一样本量不算庞大,但参考性也受到一定影响。更值得关注的是一项更广泛的数据——ChatGPT的增长已明显放缓。根据网站数据分析工具SimilarWeb的数据,ChatGPT的访问量增长率曾一度惊人:1月份环比增长131.6%,2月份为62.5%,3月份为55.8%。然而,到了4月份,环比增长率已降至12.6%,5月份更是仅为2.8%。随着ChatGPT的普及,参考基数扩大,增长率放缓是正常现象。但根据现有趋势,6月份的环比增长率甚至可能为负数。

今年年初,ChatGPT如惊雷般震撼全球,让世人见识到生成式AI的强大,其背后的GPT(生成式预训练Transformer模型)也备受瞩目,掀起大模型创业热潮。它刷新了无数纪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成为史上用户增长最快的消费级应用——仅两个月后,月活用户便突破1亿。然而,对于它的未来,即便是创造者也无法给出明确答案。OpenAI董事会成员海伦·托勒曾表示:“甚至创造它们的人也不知道它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真正了解GPT-4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ChatGPT目前的局限,不代表GPT的天花板。但作为目前最强大的大语言模型支撑的产品,ChatGPT的走向,仍能成为观察GPT应用的一个窗口。

ChatGPT增长放缓 用户热情退却插图

关于AI的狂想仍在继续,时间已过去近半年。我们好奇的是,ChatGPT的使用情况究竟如何?它是否被高估了?

### ChatGPT真的很多人用吗?

对于ChatGPT的使用体验,不同行业、不同人感受迥异。有人将其视为玩具,使用一两次便不再登录;有人努力将其变为工具,以提高工作效率;也有人尝试将其变为工具,却因“不够好用”而失败。夏楠属于后一种。她从事外贸行业,曾用ChatGPT撰写工作邮件,解答生活烦恼,甚至尝试用英文指令更好地使用它。从2月开始使用ChatGPT,她的体验分为三个阶段:最初充满好奇,不断探索它的能力;5月起,她感觉ChatGPT“变笨了”,许多功能不再正常工作;如今,她评价ChatGPT为“不好用”。例如,最近公司接了炒菜机器人的ODM(原始设备制造)业务,她想借助ChatGPT预测市场数据,但反复尝试后仍未得到答案。在写工作邮件时,尽管经过调教,ChatGPT也仅能提供命令式的跟进邮件,文字冗长且不符合她的需求——她希望“它能写出有礼貌、信息明确的邮件”。她认为,ChatGPT的短板在于“不懂得人情世故”。由于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她的使用频次从每周五六次降至每周一次。

当然,这样的体验背后,影响因素众多,包括使用者是否触及了ChatGPT擅长的领域,以及是否找到了合适的交流方式。正在澳大利亚生活的Lucy,从ChatGPT推出后便开始用英文使用它。如今,她日常用ChatGPT整理学术研究思路、学习语言,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准确性问题一直困扰着她——文献参考需要自行查找,“如果我质疑它的回答,它就会顺着我的思路回答”。

ChatGPT增长放缓 用户热情退却插图1

除了个体体验的差异,数据也显示ChatGPT的普及率尚未达到预期。除了摩根士丹利的报告,SimilarWeb的数据可作为佐证。3月至5月,美国和日本是全球ChatGPT流量份额最高的国家,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三。但最近,美国流量已下滑10.28%。美国皮尤研究中心5月底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18%的受访者对ChatGPT“听说过很多事”,39%“听说过一点”,42%“完全没听说过”。而在日本,根据MM总研的最新调查,5月24日至31日期间,13814名员工(日本13412人、美国402人)中,日本企业的ChatGPT使用率仅为7%,远低于美国企业的51%。近半数日本员工(46%)表示“不知道”ChatGPT,即便知道也42%的人表示“未使用”。

尽管全球关于ChatGPT的使用报告众多,观点不一,甚至存在相反结论,但上述报告仍具有一定参考性。然而,因地域和人群差异,它们未必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更值得参考的整体性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ChatGPT的应用现状。根据SimilarWeb,ChatGPT的增长已明显放缓,尤其在6月,截至6月20日,访问量较5月减少约38%。粗略推算,若无新的刺激因素,6月31日的环比流量或将下降。此外,5月ChatGPT的跳出率为12.59%,低于谷歌、Youtube等,但6月24日已升至37.37%。平均访问持续时间也从8分32秒降至7分48秒。接入GPT大模型后,Bing的市场份额变化也值得关注。根据Statcounter,2023年3月Bing的市场份额为2.86%,5月降至2.77%,不仅未提高,反而呈下降趋势。

### 是什么限制了ChatGPT?

关于ChatGPT应用上的问题,已老生常谈。但这些问题对它普及的影响,或许比想象中更深远。首先是“变笨”现象。6月初,“ChatGPT变笨了”引发热议。OpenAI开发者推广大使Logan Kilpatrick回应称,自GPT-4发布以来,大模型本体一直处于静态,不存在大量外部数据污染。但他也承认,大模型本身存在不稳定性,对相通的提示词可能存在前后不一致的回答。一位AI从业者告诉深燃,5月就有国外从业者分享论证GPT变笨的文章。他最近用GPT-4的API测试,发现GPT-4-0314(3月14日快照)在简单计算题中满分,GPT-4得80分,GPT-4-0613(6月13日快照)仅得50分。这一结果让他感觉GPT-4被削弱了。

ChatGPT增长放缓 用户热情退却插图2

监管机构NewsGuard的专家分析也指出,GPT-4在输出信息方面比GPT-3.5更糟糕。今年3月发布的报告中,NewsGuard提到,GPT-4不仅会回答完全虚假的新闻叙述,而且比GPT-3.5的回答更差。AI行业从业者认为,这一变化导致用户需要更具体、主动地引导GPT-4,才能获得满意的回答。这也再度提高了ChatGPT的使用门槛,与其初衷有所背离。

ChatGPT最初爆火时,有业内人士分析,它将通用人工智能置于每个用户面前,也把人机交互的门槛降至最低。但目前看来,门槛依然存在。从ChatGPT的用户画像来看,其普及情况也可见一斑。根据SimilarWeb数据,使用者主要来自计算机电子与技术行业,其中编程和软件开发占比最大。其他行业里,只有游戏行业中的视频游戏机和配件从业者占比较多。一位工程师给深燃的反馈最为积极,表示一直在用,“能帮我解决小的程序问题”。

尽管常说“淘汰你的不是AI,是会用AI的人”,但如果普通人使用门槛越来越高,ChatGPT的初衷便可能落空。

还有两个问题,是ChatGPT从一开始就面临的质疑:准确率和隐私保护。根据日本相关机构的报告,被问到若继续/扩大使用ChatGPT需解决什么问题时,日本和美国企业分别高达49%和45%的回答是“准确率”,其次是“个人资料等隐私”(日企34%、美企35%)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日企33%、美企34%)。

ChatGPT增长放缓 用户热情退却插图3

关于准确率,OpenAICEO山姆·奥特曼曾解释,ChatGPT会自信地宣称一些事实,但实际上是编造的,他称之为“幻觉难题”。准确率要实现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大语言模型依赖演绎推理而非记忆,不可能像数据库一样完全准确。AI行业从业者杨阳告诉深燃:“大语言模型靠的是推理的拼字游戏,不可能完全准确,人也不能完全保证准确。”

隐私方面,OpenAI至今未给出明确解决方案。加拿大工作的小虹就表示,公司特意发邮件通知大家谨慎使用ChatGPT。

基于这些限制,ChatGPT的应用场景也受到限制。关注产业的投资人陈默默告诉深燃,它更适合“生产力驱动”的内容生产,而非“创意驱动”的内容生产,在前者上,能替代不少有重复经验累积的人力。用户洛洛从4月开始使用ChatGPT,她开了会员,主要用于写脚本和文案,“只要能给它正确的公式,基本可以反馈给我任意思维的脚本,只是拿到手要改”。她表示,产出的脚本比较基础,难以成为爆款,但逻辑没有问题,“像公司日常的大量视频输出,是可以支持的”,她现在的ChatGPT使用频率,已达到每周3次以上。

夏楠调整了策略,只问ChatGPT流程式的问题,如开ebay网店的流程。尽管这类问题也可问谷歌、百度,但她认为“ChatGPT的回答更好”。例如,最近她去德国旅行,让ChatGPT安排行程,给出的答案有参考性,交通安排也很清晰。

ChatGPT增长放缓 用户热情退却插图4

这些长期使用ChatGPT的用户,无论体验满意与否,都提到ChatGPT更像是一个升级版的谷歌、百度,带来了一定助力。

### ChatGPT,象征意义高过实质意义?

最近,OpenAI推出了类似LLM版的App Store,加速生态建设,并曝光了一些功能优化。这背后也隐藏着一个信号:GPT-4暂时已到天花板,要加速生态建设,在GPT-5出现前,先优化体验。早在4月,山姆·奥特曼就表示,尚未开始研究GPT-5,也没有立即计划的打算,甚至曾表示“大型模型时代已到头了”。

据OpenAI官网,GPT模型参数数量(可理解为喂养模型的语言材料)不断提升:GPT-1是1.17亿,GPT-2有15亿,GPT-3飙升至1750亿,GPT-4据国外媒体机构Semafor报告,比GPT-3大六倍左右,具有1万亿个参数。此前杨阳对深燃表示,或许GPT-4就成长到头了,语料是原因,“人类历史上创造出的优秀资源就这些了”,模型限制也是原因。在他看来,现在GPT-4被限制,应该有能力未被完全开发出来。

ChatGPT增长放缓 用户热情退却插图5

近日,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Yann LeCun指出,ChatGPT背后的生成式AI技术已进入死胡同,拥有太多局限性。尽管出于巨头竞争关系,这话难以作为客观参考,但ChatGPT的确遇到了瓶颈。要让大语言模型有更好的应用,不少人将视线投向垂直领域的应用上。

AI行业从业者秦凯对深燃做了一个比喻:ChatGPT这类泛化型人工智能,应用宽泛时,能力如同高中生、大学生;和垂直场景结合时,通过fine-tuning(微调)技术,数据足够精确贴合场景,能力就能变为硕士、博士,解决更具体的需求。杨阳也认同这一看法。他提到,目前模型最多只能进行一倍左右的优化,“大家有一个基础共识,GPT-5来了,也不会带来颠覆性进化”,短期内不可能达到AGI(通用人工智能)水平。

不过,杨阳也表示,现在做具体垂类应用,首先是费用高,训练模型对公司来说仍是不小的成本;其次是数据安全、数据隔离的问题,目前采用“在大模型基础上套小模型”的办法,但问题是,底层技术仍在变化,“没有人知道下一个模型、更优秀的模型什么时候出现”,这个中间阶段让人迷茫,“如果三五年后才出现,那现在基于大模型做垂类的产品是不亏的,场景落地后有机会回收资金。但如果很快就出现,那大家现在做的外挂型垂类产品,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投资人陈默默表示,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他们仍愿意看相关项目,在细分领域里切一个特定场景的应用,因为“哪怕未来的底层有变化,只要行业没有变动,在应用层的行业理解上还是会有沉淀”。但他们在看项目时遇到的问题是,很难有人能明确告诉他们,产品能节省多少人力成本。她举例,关注赋能研发端论文筛选归纳的垂类产品,实际使用中仍需一人顺着机器结果做进一步验真、开发和研究,实际上很难说效率有特别好的优化,所以现在,一些投资人会倾向于再观望观望。

在关注垂类领域的AI创业公司产品时,她的感受是,“我们对技术带来的产业升级机会保持谨慎乐观,目前可能它的市场意义,高过实质意义”。

秦凯总结,人们对ChatGPT的期望过高,但有两个瓶颈:首先,下一代大语言模型通过更大的参数规模和更强算力的收益边际递减,人们的期望可能无法很快满足;其次,当前的大语言模型是泛化的,需要很长时间来解决特定、真实的问题。目前垂直领域的生成式AI,已变成针对具体企业做定制化需求和私有部署的体力活,“底层模型依靠transformer方式缺乏解决非常复杂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应用情况与预期的水平相距甚远”。

应用仍在继续,技术仍在发展,关于ChatGPT的应用及潜力还需要再观望。即便如此,ChatGPT已让一些人的生产效率有数量级的提高,即便当下有瓶颈,“ChatGPT已经是很伟大的产品,这就够了。”杨阳表示。

*题图来源于unsplash。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夏楠、Lucy、杨阳、小虹、洛洛为化名。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微新创想转载,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

最新快讯

2025年11月14日

06:36
苹果公司正式宣布启动"小程序合作伙伴计划",旨在全面拓展App Store对小程序生态系统的支持力度。该计划为符合条件的开发者提供极具吸引力的85%销售分成优惠,特别适用于通过高级商务接口实现的数字商品销售场景。这一政策调整标志着苹果在移动生态商业化领域迈出重要步伐,为开发者创造更多价值空间。 参与该计划的应用需满足多项技术要求,包括集成高级商务接口、声明年...
00:26
本周Epic游戏商城推出了一场精彩纷呈的限时福利活动,为玩家献上三款风格迥异的游戏大作,总有一款能点燃你的游戏热情。活动期间,玩家只需领取即可永久收藏到这些优质作品,尽情享受游戏乐趣。 首先登场的是快节奏地牢平台游戏《灾厄逆刃》。这款作品巧妙融合了《死亡细胞》的紧张动作元素与《蔚蓝》的精妙平台设计,带来流畅刺激的战斗体验。玩家将在充满挑战的地牢世界中,体验刀...

2025年11月13日

23:54
梅赛德斯-奔驰即将在11月21日广州车展上震撼呈现29款重磅车型,涵盖经典传奇与未来科技的双重魅力,为观众带来一场无与伦比的汽车盛宴。展前科技创新日将迎来AMG GT XX概念车的中国首秀,这款纯电超跑曾以5479公里的惊人续航里程创下25项世界纪录,更支持5分钟快充即可恢复400公里续航,充分展现其卓越性能与前瞻科技。 经典赛车"红猪"300SEL 6...
23:54
北京2025年6G发展大会传来重要进展消息,国际标准组织3GPP已正式拉开6G网络架构、无线空口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序幕,并成功构建了完整的标准化时间表。目前6G服务需求研究已完成77%,人工智能集成、通感一体化等前沿架构研究正以惊人的速度推进。我国IMT-2030(6G)推进组积极行动,已全面开展关键技术测试验证工作,同时持续深化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最新权威...
23:20
OPPO正式官宣,旗下备受期待的Reno15系列将于11月17日19:00举行盛大发布会,为全球消费者带来全新科技体验。本次系列发布会中,Reno15 Pro将成为焦点,其精准定位于“直播神器”,以“超稳超清晰”的影像实力为核心卖点,为直播爱好者提供专业级拍摄支持。 官方预热信息显示,Reno15 Pro将推出一系列创新配件,构建完整的直播生态体系。其中包括...
23:20
科技媒体Bleeping Computer最新消息,微软Teams高级版重磅推出视频会议防截屏功能,为企业信息安全再添坚实屏障。这一创新功能能够有效阻止Windows及Android设备用户通过系统工具或第三方应用对会议内容进行截图或录屏操作,确保敏感信息在交流过程中的绝对安全。 当用户试图截取会议画面时,Windows系统会立即响应,在屏幕上显示一个醒目的...
22:48
阿里云百炼平台重磅官宣,自2025年11月13日起,针对中国站北京区域用户,通义千问3-Max模型的调用价格将迎来历史性下调。此次优化举措中,batch调用费用将直接腰斩,降至原价的一半,为用户带来显著的成本红利。在缓存计费机制方面,平台也推出了更为精细化的收费方案:隐式缓存命中部分将按照输入Token标准单价的20%进行计费;而显式缓存创建时则按125%标...
22:48
大名城(股票代码:600094.SH)近日发布重要公告,宣布其全资子公司名城金控将斥资6.94亿元人民币,战略收购佰才邦2887.6041万股股份,从而获得该公司19.4293%的股权,正式成为其重要股东。这一举措标志着大名城在5G通信领域的战略布局迈出了关键性步伐,为其在新基建领域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佰才邦作为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的云架构4G/5G通信...
22:48
这一最新表态与2020年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彼时在Valve Index头显正式发布前夕,公司曾公开宣布正在开发一款旗舰级VR大作《半衰期:艾莉克斯》。这款备受期待的VR平台独占游戏,其剧情设定巧妙地衔接了《半衰期》系列前两部作品的时间线,旨在为玩家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通过精心构建的虚拟世界和引人入胜的叙事,该作有望重新点燃玩家对VR游戏体验的热情,...
22:15
2025年11月13日,腾讯总裁刘炽平在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的发言,再次彰显了公司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重视。刘炽平透露,混元团队正全力推进人才引进计划,计划招募更多顶尖AI研究人才,以此强化现有的工程团队实力。这一系列举措的核心目标,是全方位优化混元大模型的整体架构,为未来的技术突破奠定坚实基础。 在具体措施上,混元团队将重点升级硬件与软件基础设施,通过引...
22:15
2025年11月13日,腾讯总裁刘炽平在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就国内AI领域的发展现状发表了重要观点。他明确指出,目前国内尚未出现具备决定性优势的AI模型,各家企业在此领域的发展水平十分接近,呈现出激烈的竞争态势。刘炽平进一步解释,虽然不同AI模型在特定应用场景下展现出各自的独特优势,但整体而言,行业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面对外界关于腾讯在AI领域发展速度的...
22:15
2025年11月13日,随着下半年首场寒潮的悄然来袭,我国多地气温将迎来骤降。上海市民需特别关注,从本周日夜间起,一股强冷空气将率先影响申城,带来明显的大风降温天气。据上海中心气象台最新预报显示,此次寒潮影响范围广泛,预计下周二至周六期间,市区最低气温将大幅降至4℃至7℃之间,而郊区地区气温更是会进一步降低,可能出现更寒冷的天气状况。此次寒潮不仅降温幅度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