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微博话题#孩子脱鞋138cm补票后家长投诉退票#迅速引爆网络,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据媒体深度报道,近日在上海某知名游乐园发生了一起因儿童身高标准引发的消费纠纷。一位年轻母亲带着孩子前往游乐园时,按照园方公示的”1.1米-1.4米儿童票”优惠政策购买了门票,却在检票环节遭遇意外。工作人员按照规定测量孩子身高,发现为141厘米,要求补缴差价。然而这位母亲坚持称孩子脱鞋后实际身高为138厘米,存在测量误差。这一事件经过网络发酵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营养摄入、睡眠质量和运动量均得到显著改善,儿童平均身高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众多景区在制定儿童门票优惠政策时,仍简单套用身高标准,这种做法既缺乏科学依据,也难以体现旅游服务的温度。在特定场景下,单纯以身高作为儿童票的判定标准确实存在明显局限性。一方面,身高超标但未达优惠标准的儿童无法享受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对于身高不足但已成年的人士,是否应给予优惠又成为两难问题——若允许则偏离儿童票设立的初衷,若拒绝则暗示身高并非唯一衡量标准。
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景区门票政策的滞后性,更引发了关于消费公平与人性化服务的深刻思考。有专家建议,景区应根据儿童年龄、发育阶段等多维度因素制定更科学的门票政策,同时建立灵活的测量复核机制。在保障政策公平性的同时,也体现对特殊群体的关怀。随着旅游消费升级,游客对服务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景区经营者需要与时俱进,在严格执行规定的同时,也要展现更多的人文关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口碑与尊重。